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成人依恋类型在生活与咨询中的呈现||《心理治疗中的人际过程》阅读笔记6

2023-10-06 16:53 作者:暗界之炛  | 我要投稿

在依恋视角下,咨询师需要帮助来访者认识到为什么某些情境性的问题或看似不那么严重的应激事件会被放大成一种与现实情境不相符的困扰;帮助来访者形成对自己的生活更现实的描述,产生自我关怀,帮助自己得到想要却没有得到的,拓展那些限制并扰乱其人际关系的僵化的内在工作模型。为此,咨询师需要为来访者提供安全感,持续地为来访者:①提供修正性情绪体验,在来访者感到脆弱或痛苦时为他们提供安全避风港的体验,提供一种可信赖的人际联结;②提供安全基地,持续寻找切入点支持来访者的自我探索与自主意识,觉知并强调他们的个人优势并对他们的成功经验做出正面回应。

为了形成咨询假设,准确描述不同依恋类型来访者在西方关系中的表现,需要了解四种依恋类型的来访者的特点。

 

一、依恋的两个维度

Bartholomew等人将成人依恋划分为“焦虑”“回避”两个彼此垂直的维度。

当人感到威胁时,会倾向于向当前依恋关系中寻求安慰和支持,而“焦虑”便主要反映为对重要他人是否会随时“在那里”回应自己需要的担心。通俗来讲,这种对依恋关系的担忧,实际上就是当我们受伤、生病、受到威胁、感到脆弱、面对损失或遭受创伤时,担心或忧虑与我们有重要联系的他人是否仍在那里,是否愿意了解我们的这些感受并予以回应。低依恋焦虑的人拥有一个关于自己的积极正向的内部工作模型,相信自己是值得被关心的;高依恋焦虑反之。

“回避”则是当个体感到痛苦时对依恋关系的回避程度,是对关系亲密度、情感需要和承诺等感到舒适或不适的程度。高程度回避的人倾向于认为自己能够自给自足,他人是不可靠的,害怕被他人控制。高回避程度的人虽然也会在主观或私底下感受到脆弱和痛苦,但回避与他人分享也不投入感情。低依恋回避的人拥有一个关于他人的积极正向的内部工作模型,相信他人是可靠的;高依恋回避反之。


二、安全依恋

安全依恋的成人在求助时不太担心别人是否会在那里并回应自己,且也不回避和他人建立关系、表达情感需求,不过度担心被他人控制、抛弃。在有需要时,他们可以找到值得信任的社会支持,且可以避免或随时终止不合适的关系。他们能够清晰且开放地讨论人际关系,具有反思力并展现出共情能力。在咨访关系中,他们也更有能力探讨和咨询师之间出现的关系裂痕及对咨询师的负面反应。实际上,一个人能够接受某种程度的依赖且允许在感到痛苦时接受信任的人给予的安慰和支持,反而可以让其变得更自主和自信。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从照顾者那儿体验到了安全避风港和安全基地,产生了更为整合和一致的自我认同感。他们在童年时的经验是被共情、被看见、被肯定和被认可的。在其需要时,他们的照顾者能够及时给予回应,帮其消除苦恼,让他能够保持和自己经验的联结,促进了情绪自我调节、冲动控制、共情能力和行动力等的发展。也有一部分人是儿童时期没能形成安全依恋,但在之后的生活中其他有修复性的关系为其提供了所需要的回应,让他们重新加工且抚平了充满挑战的童年经验。

 

三、不安全依恋

当依恋需求没得到满足,人便需要采用防御性的应对策略调节自己的情绪。

(一)回避型依恋

1.日常中的他们

“我自己一个人也很好,根本不需要别人”,“靠ta不如靠自己”时常是回避型依恋的人在亲密关系中的想法。回避型依恋的成年人通常会觉得向他人敞开心扉、分享情绪感受会令自己不舒服。一旦人际关系达到某种亲密程度,他们就会选择回避或离开这段关系。他们需要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不依靠他人会让他们更自在。回避型依恋的来访者应对威胁时无法准确评估环境的影响,不仅会不切实际地夸大自己的能力,而且也会不断降低和否认实际存在的危险

回避型依恋的人在成长过程中有较好的安全基地,可能经常因为害怕需求被拒绝、不相信照顾者会给到支持而给照顾者一种不需要帮助的印象,假装自己可以处理好所有事情,可以不用支持地向外探索。与此同时,在面对痛苦时,他们也经常要独自面对,缺乏安全避风港,缺乏同频、肯定和共情性理解。他们发展处关于自己的不准确、不切实际的正面积极的内在工作模型,过分地觉得自己有能力(低依恋焦虑),伪装的独立,总表现出“坚强”;同时,他们还有关于他人的负面消极的内在工作模型,在压力情境下,将他人知觉为有敌意、控制的或是没有能力回应自己的(高依恋回避)。在他们小时候,照顾者抑制、忽视或拒绝他们的请求,导致他们将他人视为有潜在伤害性的、不可靠的、有控制欲的,认为向他人求助会破坏他们的自主性,可能会让他人控制自己,亦或是给了他人忽略或是拒绝自己的机会。于他们而言,寻求亲密关系或维系亲密感是充满威胁的。所以,他们更倾向于采用抑制反应的策略,降低或否认对他人的情感需要,远离自己的感受,对他人的经验或感受共情迟钝。他们在关系中可能会寻求支配和控制感,且鄙视对他人的依赖

2.咨询中的他们

虽然回避型依恋的人抗拒依赖,但当他们遭遇伴侣要离开了的威胁,亦或是所爱之人离世时,他们惯用的抑制反应策略失效,他们便可能求助咨询。在回避型依恋者的关系里,关系即将破裂是因为回避型依恋者无法和伴侣亲近,也无法回应伴侣的感受,这恰恰是其惯用的应对方式导致的;而面对丧失的哀伤,则是一种他们很难接受但又很强烈的感觉,与此同时,那种想要却又得不到的被剥夺感也会因为依恋对象过世而再次浮现。

在咨询伊始,若咨询师询问回避型依恋来访者的家庭经验,来访者通常不愿意直接分享其童年经验,常用“我不太记得……”、“我父母做的都很好”、“我不需要他们,我可以很好地照顾好自己”等过于理想或是过分贬低的方式来表达。咨询师可能需要留意当来访者向家人表达困扰时,照顾者是如何回应的,这又让来访者有什么感受。当然,这些痛苦、羞耻和令人焦虑的体验可能会被防御,回避型依恋的来访者很难信任他人,哪怕是咨询师。这对于焦虑型依恋的咨询师而言,尤其具有挑战性,因为咨询师倾向于得到来访者的认同和赞许。

此外,来访者可能会将焦点放在他人而非自己的问题,不愿意向内审视和探讨自己,只想将问题外化从而忽视自己在问题中的责任。他们也经常回避想要和他人产生联结的需要,“我习惯什么都靠自己”、“没有他我也可以过得很好”。针对回避型依恋来访者可能会产生的持续停留在表面、反应性低、难以投入,咨询师可以:

(1)在来访者停留的地方加入,在来访者表达了任何冲突、需求或痛苦时回应以适度的共情,如“听起来你有很多事情都是不得不自己扛”、“有时候是否会觉得自己一个人面对问题会有点难”;

(2)允许来访者子在咨询开始的时候保持他们需要的距离。如果咨询师以指导的姿态迫使来访者分享感受,这可能会让来访者再次经历关系中被控制的感觉,也会让来访者想要继续在关系中夺回支配权。

在咨询中,这类来访者的核心议题是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脆弱或表达需求有多大程度上不被接纳、被视为耻辱,咨询师需要为其提供一个安全避风港,在共情理解的基础上协助他们厘清自己的困扰和需要。

(二)焦虑型依恋

1.日常中的他们

“没有ta我很难活下去,ta到底还在不在乎我?”是焦虑型依恋的人在亲密关系中时常会产生的想法。在亲密关系中,焦虑型依恋的人经常害怕被抛弃,夸大情感需要,不断要求亲密与联结。他们对重要他人是否随时在那回应他们感到担忧(不安全感),担心别人不需要他们,担心重要别人离开自己,紧张不安地追求亲密关系,而这又常常会将他人吓跑。对关系的担忧主导了他们的主观体验,让他们很少给自己的想法、目标和兴趣留足够的空间。

焦虑型依恋的人拥有关于自己的较为负面消极的内部工作模型,觉得自己本身没价值、不值得被关心、没能力(高依恋焦虑),同时,他还有关于他人的不准确、不切实际的积极正向的内在工作模型,觉得他人是可靠的(低依恋回避),他就会经常采用过度反应的策略,放大自己的感受以得到他人的关心。

他们对痛苦的放大式表达反映出对自己缺乏自信。这种自信或者是自我价值的缺乏,通常是因为他们的照顾者大多数时候都将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只关注自己而很难将孩子的想法感受放在心上。即便照顾者有时会回应,也只是因为他们自己想起了,又或者是照顾者需要知己或情感支持(孩子被亲职化为“小大人”去照顾他们的感受),而不是在孩子表达痛苦真正需要的时候。焦虑型依恋的人同样也是缺乏安全避风港的,但与回避型依恋“持续得不到回应、肯定认同”不同的是,他们会收到一些来自照顾者的自我中心的回应。有时会得到回应,有时又得不到回应,这种难以预测的互动让孩子“夸大情绪和问题”这种求取关注的方式得到了可变强化。

2.咨询中的他们

焦虑型依恋来访者通常是因为近期关系破裂了,或没能力结束一段有严重问题的关系,又或者是没法从之前的关系丧失中恢复而前来咨询。他们对关系丧失的害怕、对被抛弃的恐惧让他们在关系中表现出对伴侣的过度索取、嫉妒或依赖,表现出一种忽视他人的自我中心、让他人过分卷入当前关系的苛求。这些侵入性的要求常导致伴侣心生害怕而退出。在即将失去关系的应激状态下,焦虑型依恋可能会转变成恐惧型依恋,又或者是表现出极端激越的行为威胁伴侣留在关系里。

焦虑型依恋的来访者通常在开始时很容易进入咨询,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和很高的投入。他们想要表现出积极参与咨询的印象,焦虑、竭尽全力地讨好咨询师,拉近和咨询师的关系,从而保证咨询师对他们有持久的兴趣和投入。这也反映出他们在日常社交中经常不加区分地与刚遇到的人进行自我表露的交往风格,不加选择地将他人当作可依赖的安全避风港会让对方觉得难以承受这种“不合当前关系深度”的“友好”,也会让咨询师感到有些压力(咨询师需要不断给他们安慰)。

可见,尽管焦虑型依恋的来访者比回避型依恋的来访者更容易进入咨询,但其取得的咨询效果可能不如回避型依恋。因为他们大多时候都陷在边界混乱、纠缠不清的人际关系中,很难聚焦到自己身上看到那令自己困扰的人际互动模式。对此,咨询师作区分性的、设立界限的回应或是角色扮演帮助其建立人际边界,可能会对这类来访者有帮助,如:

(1)“好像别人的想法主导了你的生活,你经常围绕别人来活动,没有给你自己留够空间。我有些好奇,在你心里,你觉得别人怎么看你?”

(2)“能不能暂时将别人放在一边,想象周围有个罩子,隔开了别人对你的影响,现在你集中注意在自己身上,你觉得如何?”

与回避型依恋相似,咨询师也需要容忍来访者在咨询开始时对情感联结的迫切需要,用来访者希望的方式邀请他们进入咨询,随后再逐步挑战来访者,让他们增加人际距离,提高自主性。最终希望来访者能够灵活地思考自己的想法、感受,有更多的人际觉察,对他人的心理状态和意图有更准确地把握。当来访者能够不那么害怕人际冲突,能够调节自己的情绪,不再制造戏剧性事件寻求他人的关注和帮助,减少对咨询师的依赖,以更独立的方式和他人相处,则可以考虑结束咨询。

(三)恐惧型依恋

1.日常中的他们

“我觉得自己不会被别人喜欢,但我还是希望别人能够喜欢我”,这类矛盾的感受常出现在恐惧型依恋者的世界中。回避型依恋和焦虑型依恋都有自己适应人际情境的防御机制(抑制反应或过度反应),但恐惧型依恋的应对策略是摇摆不定的,他们会在抑制反应和过度反应之间来回切换。他们在遇到困难时,会对想要靠近、寻求帮助的人感到害怕,没有形成稳定的或具有适应性的应对方式。

恐惧型依恋的人拥有关于自己和他人的多重内在工作模型:在关于自己的内在工作模型里,他们可能将自我视为对他人有威胁的,但同时也会觉得自己能够拯救别人;也可能将自我视为可爱的,但又觉得自己是会令人讨厌的。在关于他人的内在工作模型里,他们可能将重要他人视为可靠但又不可信赖的。这些关于自己和他人的矛盾认识,和他们成长中持续面对的两难困境相关——照顾者有时能够为他们提供安全感,但有时候又会让他们遭受创伤。在其痛苦时,照顾者对待他们的方式是令人困惑的,有时让人觉得温暖但有时又让人觉得恐惧(这些依恋对象通常也有自己未解决的创伤)。譬如,许多恐惧型依恋的人都遭受过父母直接的敌意与拒绝(“真希望没生下你”,“就是你毁了我的生活”),或者是目睹、经历过身体虐待。

2.咨询中的他们

恐惧型依恋非常具有挑战性,他们通常需要长期咨询才能改善困扰。在恐惧型依恋来访者的经验里,他人(包括咨询师)无法再自己需要时提供帮助。因此,他们害怕被拒绝,对咨询师和他人都有较低的依赖。他们对他人有种强烈的不信任,同时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被关心。虽然回避程度高,但又想接近他人;虽然想要接近他人、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但又因为害怕被拒绝而表现出回避关系,很焦虑。他们既不能靠近,也不能离开,长期处于持续的应激和生理唤醒的状态里,遭受“无法解决的恐惧”所带来的困扰。

这类来访者容易产生羞耻感,感到自己没有价值,在人际关系上也缺乏安全感,总是预期会被别人拒绝或利用。他们有时候会像回避型依恋者那样回避关系,有时又想焦虑型依恋者那样担心关系。

咨询师则需要了解他们如何在二者之间进行转换,并处理与容忍这些善变和矛盾。咨询的目标则是希望来访者能够有能力处理创伤和丧失,能够承认过去那些痛苦又真实的经验,体验并表达它们。同时,发展出从不同角度看待事情与经验的能力。

 

四、小结

成人依恋类型不应刻板僵化地套用到个体身上,因为人可能有多种依恋类型的特点,又或者是在一种依恋类型里有不同程度的依恋表现。安全依恋虽然具有强大的缓冲,但不代表安全依恋的成人可以在具有挑战性的环境中不出现任何问题。不安全依恋者则可能容易忽略环境中的危险信息,让自己陷入威胁性的情境或关系里,容易让自己受伤。


来源:

《心理治疗中的人际过程》(第七版)

Edward Teyber, Faith Holmes Teyber 著

董娅婷,李晓纯,姚梦丽 译


  


成人依恋类型在生活与咨询中的呈现||《心理治疗中的人际过程》阅读笔记6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