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的法治理论
最早关注到这里,其实也不早,只是在国私的第一节课上,似乎真的是有些晚了,对于现代的思想成就还不是很敏感可以,这样说。再直白一点儿,关于这方面的素养确实不够,在这方面的心思并不是很多,算是我们普遍面临的问题罢。









普通大学生的学术素养到底怎么样,我当然没有什么发言权的,因为我也不太关注这方面的问题,但现实中的例子倒是很有借鉴意义。对于理论的敏感问题,我们的反应是不太一样的,有人就喜欢去深究,去研究更为深层次的原因,或是去寻觅一整个体系的构建,这是一个“快乐”的过程。至少会有种收获到了什么的感觉,是值当的。思考之于我们,还是那么珍贵,以之换取来到成果确实可以让我们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我觉得,还是很不错的。善于思考的人,值得我们敬佩,所谓爱学,也有这样一种表现形式。
平平常来看的话,其实也没有什么。比如今天下午我就在看教材之中关于德法之间营业的相关规定,不是很舒服,需要逻辑体系来论证的话,自然没有平白如实的言语使人清晰。这个概念还是比较绕,我不喜欢,感觉不够直接——或是再功利一些,考量这个东西有什么用呢?其实是有用的,至少关乎到法规范的构建上了,折中的做法确实可取,但也不如经验主义的做法高效。这里面绕绕很多,总之还是有必要看一下的。
蒽,关于十一个坚持的这篇文章,看完了,感觉也没有说得特别深,原因可能是因为其描述的体系太大了,自然不能太往深的地方表达了。但看完之后,还是有些收获的。
学术话语体系研究,来源看一下,对于理解后面的内容确实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后面的文章确实就是围绕这个话语体系来展开的。总体来看,它不像是一篇纯正法学论文,更像是法政论文。因为摘要里已经提到了:从话语角度认识“十一个坚持”。所以也没有什么失望的地方,也是一种理解的角度。
从概念,论述,到理论,思想的过程,也是我们研究问题的一种指引。老师提到的方法,确实很有道理。就拿这十一个坚持来说一开始应该就是几个概念而已,慢慢地相关的论述多了,整合了形成一定的理论,最后融合构建出整套体系,这是个发展过程,思想的发展,也是我们认知与实践的发展过程。
最后其实这篇稿子也是没有写完的,但还是有些急于完成,也懒得改了,全文基本就是构建的框架,从重点之处就可以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