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追逐太阳的人们(三)

2020-04-17 18:05 作者:Snakes21  | 我要投稿

       

瀚海起惊雷

“死了张屠夫,不吃带毛猪,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想要不受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所以啊,我们就是砸锅卖铁,也得把他搞出来。”

       1959年6月20日,苏联单方面撕毁《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中断所有对华技术援助,撤回所有驻华专家。

       苏联人走了,我们自己干!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核武器项目“596”工程正式上马。

客观的讲,苏联专家对于新中国立国之初的发展与建设颇具积极意义

       在平地挖个大坑,用油毡纸、树枝或者枯草钉成门窗,捡来的枯树当作房梁,屋顶再铺上芦苇和野草,盖上一层土。这种被当地人称作“地窝子”的简易住所,成为了这些进驻马兰不久的战士们的营房。战士们在营房的周围垒起了围墙,门前,用草扎成一棵棵人造树,从远处看上去,整片营房整齐而漂亮。整个军营洋溢着属于春天的勃勃生机。

       马兰基地的第一次党委扩大会就在一个地窝子里召开。恰逢初夏,房梁上的一窝燕子破壳出世,张将军提醒每一位前来开会的人:把脚步放轻,嗓门压低一点,别惊扰了燕子。许多年后,当有人向张将军提起这段往事时,已是暮年的将军动情道:“大漠上有这些小生命,不易。”

不仅仅是核武器基地,另一支英雄的队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创立之初,也住着地窝子

  中国核试验基地波澜壮阔的工程伟业,在嘤嘤鸟鸣中宣告诞生了。核武器试验场紧锣密鼓的准备,而原子弹的理论设计也在艰苦攻关。

       1959年下半年,邓稼先同志率领理论设计团队开启了他们的艰难征程, “三年困难时期”。粮食、副食品的严重短缺。食堂每天提供的定量供给连吃饱都是奢望。但在强大的责任心和危机感驱使下,同志们一回到研究室立刻开展工作,坚持到下班。

       理论设计团队的同志们说, “‘加餐’时,喝一杯酱油汤或糖水,应坚持工作一小时以上;吃一粒蜜枣,应坚持工作一个半小时以上……”

邓稼先院士在原子弹试验中(左)

       窘迫的生活物资供给量并无法打败这些拥有强大责任心、危机感与使命感的理论设计团队,而科研设备的稀缺俨然成为燃眉之急:现有最先进的设备也不过是两架每秒 300次的乌拉尔计算机。许多数据还需要手摇计算机、计算尺甚至是古老的算盘来计算。“就是用算盘打,也要把原子弹打出来” 几十麻袋演算数据的草纸,邓稼先的理论设计团队执拗地使用近乎原始的计算方式,在生活条件、科研条件多方面都难以保证的逆境中实现了独属于他们的冲锋:1963年3月,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完成。从理论到理论设计,美国人花费六年、苏联人花费八年走完的路,中国只走了短短四年。

       1963年8月,苏美英三国签署《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该条约明显剑指当时尚未实现核试验的中法两国,以巩固其核垄断地位。与此同时,美军开始积极策划各种打击计划,妄图通过武力,逼迫中国弃核。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泰勒在致国防部部长麦克纳马拉的备忘录中提议:对中国的核工业设施,使用核武器进行军事打击。

苏美英三国签署《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时留下的部分历史影像

       然而条约和恫吓无法阻止这个已经觉醒的古老民族。在无数专家学者和基层工作者汗水的浸淫下,同步聚焦爆轰产生中子于1963年12月24日试验成功、次年1月生产出第一批合格的浓缩铀、又于短短三个月后加工出第一套原子弹专用核部件。终于,1964年9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甘肃酒泉组装完成。”

       甘肃到新疆绵延数千公里的铁轨上,行驶着一列拥有最高通行权限的火车。所有横跨这条铁路的高压输电线切断了电力供应、守在路边的铁路人员和安全人员均参与过多次有针对性的突发事故演习、乃至蒸汽机车需用的每一块煤炭都经过精心挑选,王淦昌院士一行人等寸步不离地把守着安放核心部件的车厢,这一切都只是为了保证将这颗新中国的“太阳”完好地送往罗布泊试验基地。

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

多年后,王淦昌院士回忆起这段历史:

“当火车通过甘肃、新疆两省交界处的车站时,我和吴际霖被窗外的景象吸引住了:一行行铁路干警和安全保卫人员在站台笔直地站着,简直像雕像一样,守卫着铁路线的安全。听公安部领导说,他们已站了一夜。为了这颗原子弹,真是全民动员起来了。”

       行路难,行路难!从1958年12月踏上这片戈壁的时刻起,无论是运筹帷幄的将军、枕戈待旦的士兵,又或者苦心孤诣的科学家、上下求索的基层科技人员,所有人、所有时间、所有的奋斗与梦想、所有的坚持与牺牲,全都是为了迎接这惊雷炸响的时刻!

1964年10月14日,中央军委命令:

      代号“596”的工程,报经中央批准,决定于1964年10月16日15时在新疆罗布泊核试验进行。命令陆、海、空三军及各参试单位以此刻为准,进入倒计时。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

1964年10月14日19时,原子弹被小心翼翼地安装到试验塔架上。

1964年10月16日10时,张蕴钰将军带队进行试验前最终的检查。

      这天天气很好,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地面上有轻微的风吹过。工程人员做完了塔上最后一项检查,合上了起爆电缆的电闸。下塔前,张蕴钰将军在操作规程上郑重的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周总理对原子弹工程的十六字指示,后来成为了中国军工的格言

1964年10月16日14时30分,张爱萍总指挥发出“K1”指令。

       所有人屏息凝神,依稀中,人们看到一群学生。他们高举横幅,手挽手,肩并肩。“誓死力争,还我青岛!”“还我主权,严惩国贼!”学生们一腔热血,国家前路渺茫“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口号声山呼海啸,响彻云霄。

五四风雷

       南昌城。月明星稀,一群胳膊上绑着红巾的战士在静候命令。兄弟阋墙难以避免,但再妥协下去,同志们心怀怨愤不说,蒋介石会放过他们吗?事已至此,唯有革命!三声枪响,星火燎原。

       平型关,勇猛的八路军战士先后用大刀砍倒了十几个鬼子,身疲力尽,伤痕累累的他喘着粗气:小鬼子拼刺刀的技术真不赖啊!转身,五六名敌人围将上来。战士拄着枪站起来,纵身跃入敌群。爆炸扬起的烟尘遮蔽了人们的视线,勇士辉煌化金星!

血战平型关

“K2”指令发出,仪器设备进入自动化程序

        志愿军在漆黑的夜色中横渡鸭绿江,人流遮盖了冰冷江面上的月色。马裹蹄,口衔枚,一支沉默的洪流逆着逃难的人群,向南开进。他们身着单衣埋伏在寒冷的盖马高原上,然后开始徒步追击美军坦克;一波倒下第二波跨过遗体继续冲锋,哪怕战斗到仅剩一人;他们在大冰河边接连个用身体滚过雷区,为冲击的部队开路……每一个人都那么年轻,却牺牲得惊天动地。

打败美帝野心狼

“K3”。9、8、7、6……

现实与幻境重合,可周遭的一切却如时间静止一般,仿佛 连呼吸都停滞了。

5、4、3、2、1,起爆!

      可怕的寂静一直持续到读秒的零时,随即,一道灼人的闪光撕裂了戈壁长空,一团浓烈的蘑菇云翻滚着向上升腾,强烈的冲击波咆哮着扫荡而过……

1964年10月16日15时。

       惊天动地的一爆,就在那一刻响彻天宇!横空出世莽昆仑,搅得周天寒彻。空气发出震颤与回响,与现场人们的欢呼声混合成一种神秘的沉吟。

“加强国防建设的重大成就,对保卫世界和平的重大贡献”

       冲击波还在咆哮,试验场的人们还在欢呼着。

       当天晚上,在接见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全体演出人员时,周总理当场宣布:“我国在西部地区爆炸了一颗原子弹,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核试验!”随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晚间新闻节目中,发布了中国爆炸成功原子弹的《新闻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声明》,同时播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热烈祝贺首次核试验的巨大胜利》的贺电。

        第二天,《人民日报》套红标题发出《号外》,全文发表了公报、声明和贺电。中国拥有核武器的消息立即传遍了全世界。

 “中国进行核试验,发展核武器,是被迫而为的。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防御。……中国政府郑重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爆心遗址

 

在共和国各个机密的试验场和科研院所中,勇士们,又开始了新的攀登。

引用来源

  • 徐剑. 东方神箭--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诞生[J]. 世界航空航天博览:b版, 2004(08B):28-37.

  • 创民. 中国核试验基地首任司令张蕴钰:核试验的先头部队.《大地》:2000(04)

  • 崔丕. 美日对中国研制核武器的认识与对策(1959—1969).《世界史》:2013 (06)

  • 冰山来客. 追寻戈壁惊雷的印迹. 2018.05.27 美篇 https://www.meipian.cn/1ce1jmdj

  • 李觉 口述 降边嘉措 整理.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日日夜夜.《西海都市报》:2009.05.26.

  • Wikipedia.Partial Test Ban Treaty.https://en.wikipedia.org/wiki/Partial_Test_Ban_Treaty

追逐太阳的人们(一)

追逐太阳的人们(二)

追逐太阳的人们(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