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养猪,小米造车,为什么巨头热衷于“不务正业”?

近日,科技巨头华为宣布涉足养猪业,推出“智慧养猪”解决方案。 无独有偶,另一巨头小米确认将要造车,并将其视为战略级决策。 2021年,为什么这些巨头纷纷开始不务正业? 哈佛教授指出,新举措正是源于“创新战略”。 创新战略使创新行为能够给潜在客户创造价值,而企业捕捉新价值,实现新增长。

很多企业对创新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和资金,效果却令人沮丧。构建和保持创新能力为何如此困难?笔者认为,企业创新活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创新战略缺失。
缺乏创新战略,企业创新活动容易跟风,沦为各种时髦概念的大杂烩,例如研发活动分散化、建立内部项目孵化机制、建立对外风险投资部门、寻找外部联盟、采用开放式创新和众包、与客户合作、应用快速成型技术等等。
这些创新实践本身都很好;但企业的创新能力根本上源自创新系统。清晰的创新战略能帮助管理者根据企业目标设计创新系统。
此外,即便整体商业战略清晰,如果缺乏创新战略,企业各部门的创新目标可能发生冲突。
如何紧密围绕公司整体战略制定创新战略、构建稳定可靠的创新系统?康宁公司提供了一个范例。康宁是一家领先的特种材料制造商,产品应用于电子显示屏、通信系统、排放控制产品、生命科学仪器等。成立160多年来,康宁多次依靠突破性创新完成业务转型、开辟全新市场。
从战略视角看,康宁的创新系统逻辑非常清晰。该公司商业战略的重心是销售“核心部件”(keystone components),帮助企业客户提升其复杂产品的性能。
康宁的战略很难复制,对基础研究长期投入风险很大。但康宁的长期成功表明,企业必须有清晰的创新战略,它应与企业的商业战略和核心价值主张紧密相连,否则大多数提升创新能力的努力将注定失败。

约10年前,百时美施贵宝(Bristol-Meyers Squibb)启动大规模战略调整,其中一项决策是将抗癌药物研发作为其制药业务的核心。公司意识到,单克隆抗体药物等利用生物技术研发的新药可能对癌症相当有效,因此决定将研发重点从有机化学转移到生物技术。新的商业战略(向抗癌药物市场倾斜)需要新的创新战略(强化生物技术研发)。
与任何好战略一样,成功的创新战略首先要求管理者清晰理解并表达出,为获得长期竞争优势,企业必须完成哪些具体目标。必须摆脱“创新带来成长”、“创新创造价值”或“通过创新成为领跑者”之类陈词滥调。这些口号不是战略,它们未能具体界定企业需要何种创新。严谨的创新战略则应能回答以下3个问题:
问题1:如何通过创新为潜在客户创造价值?
如果某项创新能提升消费意愿、提高产品性价比,或改善公共福利(如健康水平和饮水安全),它就创造了价值。创新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创造价值,如提升产品性能、易操作性、稳定性、耐用性以及降低价格等;但由于实现每种价值所需手段不同,且都需要投入时间,企业必须明确想要创造价值的类型,并一以贯之。
问题2:如何捕捉创新活动创造的价值?创造价值的创新活动吸引消费者,同时也引来模仿者。
从iPad引发的平板电脑竞争即可知,仅靠知识产权很难阻挡模仿者。模仿者发动的价格竞争可能减损创新者捕捉的价值。另外,如果创新活动和产品高度依赖供应商、分销商等其他主体,后者可凭借强大议价权分走大部分创造出的价值:控制着大部分个人电脑制造商的英特尔和微软即为一例。
为防止消费者投向竞争者、确保自身在生态系统中的强势地位,企业需握有互补资产、能力、产品和服务。苹果为其产品和服务设计互补品,例如与iPhone配套的iPad,防止消费者转向其他品牌;因为拥有强大操作系统,苹果能够保证其在数字生态系统的重量级地位。
问题3:哪类创新能帮助企业创造并捕捉价值?每类创新分别需要什么资源?
技术创新能创造巨大经济价值、提升企业竞争力;但有些重要创新无关技术。过去几十年间出现了太多商业模式创新的经典案例,如Netflix、亚马逊、领英、苹果等。因此,面临创新机遇时,企业需考虑如何在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间分配资源。
常规创新(routine innovation)。
在企业现有技术条件、商业模型和客户群的基础上进行,例如英特尔公司不断推出性能更强的微处理器,保持了几十年的增长和较高利润水平。其他例子还有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和苹果iPhone的升级换代。
颠覆性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
企业必须找到新的商业模式,但不一定需要技术突破。克里斯坦森提出的颠覆性创新会挑战或颠覆其他企业的商业模式。例如谷歌为移动设备设计的安卓操作系统有可能颠覆苹果或微软,不是因为技术优势,而是因为商业模式:安卓免费,苹果和微软的操作系统则收费。
激进创新(radical innovation)。
与颠覆性创新相反,激进创新涉及的是纯技术问题。始于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利用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进行的药物研发即是一例。在化学合成药物方面具有几十年经验的成熟药企,在分子生物学领域遭遇挑战。但利用生物技术研发的药物很适合这些大企业的商业模式,因此它们将现有产品的高额利润投入研发。
结构创新(architectural innovation)。
这结合了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以数字摄影为例:对于柯达和宝丽来这样的公司,要进入数字市场,就必须从零开始在固体电子、相机设计、软件、显示技术等方面培养竞争力;还要想办法把利润来源从胶卷、相纸、处理液和冲印服务等“一次性”产品和服务转移到相机上。对成熟企业来说,结构创新无疑最为艰难。
企业创新战略应明确哪些类型的创新符合商业战略,以及每类创新需要的资源。时下很多创新理论都把激进创新、颠覆性创新和结构创新视为增长的关键;常规创新则被贬为目光短浅甚至自取灭亡。这种归类过于简单粗暴。
管理者经常问:“应该分配给每类创新多少资源?”遗憾的是,完美比例并不存在。和所有其他战略问题一样,答案视企业具体情况而定,还要考虑其他影响因素,如技术变化速度、技术机会级别、竞争程度、核心市场增长速度、消费者需求的满足情况等。因此,企业需要在四类创新之间进行战略平衡和组合。

常规创新有些类似于球队的主场优势:企业在这里按照擅长的方式获得成功。如果没有明确的战略指向,相当数量的组织资源会自动投入常规创新。
笔者曾与一家隐形眼镜企业合作,该企业管理者决定减少投入常规创新(如着色技术和镜片设计),加大投入研发可显著提升视觉灵敏度和佩戴舒适度的新材料。但几年过去,进展缓慢。一次高层会议总结了公司的研发情况,发现大部分研发经费都用于现有产品的小修小补和流程改进。
对于想要突破常规经营方式的企业,创新战略尤其重要。

如上文所述,明确的创新战略能帮助管理者判断哪些创新举措适合自己的组织,并做好创新活动中不可避免的权衡取舍。
以众包这个流行的创新方式为例。通过众包,企业可以不再依赖少数(内部)专家解决难题,而是将创新过程开放给所有人,即大众。作为一种调动群体资源的工具,众包本身并不具有内在价值,能否发挥作用要看具体环境。
与客户合作创新,是管理者需要权衡的另一种创新方式。企业客户“共同创新”的支持者认为,通过与客户密切合作,企业能够找到产品研发新思路。
为做出正确选择,企业需要冷静精确的战略考量。
如果市场尚未出现,企业可以采用供给推动的创新战略,即运用新技术和产品发现或创造新市场。
企业同样要在需求主导和供给推动这两种创新战略间权衡:选择前者,可能错失潜在市场;选择后者,新技术可能没有用武之地。
在创新流程方面,企业也必然面临权衡取舍。例如,很多企业的创新流程管理采用严格的“阶段门”(phase-gate)模式。严格的阶段门管理方法寻求尽早消除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更适合技术和市场类型较明确的创新项目;但在技术和市场都不明朗的创新情境中,创新需要反复迭代,因此阶段门管理并不适用。不确定性强的复杂创新项目应采用不同的流程管理方法,如快速成型、早期实验、并行问题求解、迭代等。

构建创新能力始于创新战略。那么,制定创新战略是谁的责任?答案很简单:组织中的大多数高级管理人员。企业创新涉及几乎每个部门;只有高层管理者才能在复杂系统中对资源进行全盘整合。他们必须对创新相关的流程、组织架构、组织行为和人才管理负起责任,帮助企业发现创新机遇、调整商业理念和产品设计,并选择合适的创新项目。
在设计和执行创新战略的过程中,管理者面临四项关键任务。
明确创新活动要如何为客户和组织创造价值,并清晰传达给所有员工。
对各类创新的资源分配做整体规划:战略与你怎么说无关,而在于实际如何投入时间、精力和资金。
合理权衡取舍:每个部门都倾向于自利,只有高层管理者才能从企业整体利益出发做决策。
管理者面对的最后一个挑战,是要认识到创新战略必须不断演进。
战略提出的假设必须在不断变化的市场、技术、监管、竞争情境中接受检验。和产品一样,创新战略也要不断更新才能保持竞争力。和创新过程本身一样,制定和实施创新战略,也需要管理者反复实验、学习和调整适应。

*本文节选自《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 2015年6月刊文章《创新战略引领成功 》。
加里·皮萨诺(Gary P. Pisano)| 文
加里·皮萨诺是哈佛商学院Harry E. Figgie工商管理教席教授、美国国家竞争力项目组成员。
王晨 | 译
刘筱薇 | 校
李全伟 | 编辑
马冰仑 | 公众号文章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