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浅谈南朝“宫体诗”的源流

2022-10-30 11:30 作者:无水无田  | 我要投稿

诗词硬知识 NO.9


南朝诗坛宫体诗的源流



从文学的角度看,

宫体诗的源流主要来自于:

统治阶级的趣味,

民间文学的融合,

以及佛教思想的影响。




宫体诗的发展自有其因,但从文学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统治阶级的趣味


南朝开国君臣大多为底层军阀出身,本身文化起点就不高,品味庸俗。再加上时局的动荡和身份的大起大落,使得他们对于人生无常的感受就甚于常人。从而导致了及时行乐的人生哲学,对奢靡生活以及女色的追求,往往以直接的形式表现出来。


以高寿的梁武帝萧衍为例,他继位前就已位居高位,养尊处优,而且以梁代齐的“创业”过程也十分顺利。作为竟陵八友之一,萧衍也有诸多作品存世。他的诗歌多“儿女情语”、“神仙道气”而缺少“风云之气”,少言志述怀、积极进取,可以说代表了当时整个贵族圈层的文学风貌。


在萧衍的影响和提倡下,梁朝文化事业的发展达到了东晋以来最繁荣的阶段。《南史》作者李延寿评价说:“自江左以来,年逾二百,文物之盛,独美于兹。”这句话颇能反映当时的实际。文坛也充斥着山水、咏物和艳情之柔曼风气,不仅缺乏匡时救世的贞刚阳气,也缺乏了“诗三百”所倡导的教化之社会责任。是以被后世贬为“嘲风月,弄花草”之靡靡淫声。


此外,从东晋延续的蓄纳艺妓的风俗愈演愈烈。南朝商业至齐梁时十分繁盛,都市里大量出现的秦楼楚馆和商贩娼妓,构成了南朝文化特有的商业气氛。本来就素质不高的齐梁统治集团,与此一拍即合。南梁早期,吴均、何逊、刘孝绰已有艳情诗萌芽,最终将这一文体演变为“宫体文学”的,是皇子萧纲、萧绎以及聚集于他们周围的文人集团。及至南陈,陈后主陈叔宝及其侍从文人如江总等,更是将此诗体发扬光大。


二、民间文学的融合


中国的诗歌从来不离民间的沃土,从来自田间地头的诗经,到汉武帝设立乐府,鲜活的民间文学一直给予诗歌源源不断的生命滋养。从诗源考究,南朝的“宫体诗”亦大多蜕变于民间的南朝乐府


南朝民歌以吴声歌曲和西曲歌为主,主要表现男女恋情,多以女性口吻吟唱,风格轻艳,感情浓烈。艺术风格与汉乐府民歌的质朴以及北朝乐府民歌的刚健迥然不同,以清新婉转、本色自然见称。


文学的流变总有其独特的轨迹,概括而言,江南民歌之于宫体诗的发展主要有两方面的影响:


从题材上看。发端于玄理诗的山水诗以”尚巧似”为宗旨,这种细写景物的风气到后来就演变成咏物诗,这是诗人的审美意识在客观自然物上的合理延伸。咏物诗一脉相承于山水诗的工细,描写对象也由花草树木等自然景物慢慢涉入闺情。诗人创作境界与题材日益狭小,由山水到声色再到艳情,最终形成了“号为新变”的宫体诗。民歌中对两情绸缪的描写以及对“欢娱苦短”的感慨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上层文人的创作。


从体裁上看,南齐时期永明体应运而生,它从形制上讲求声律协调,裁对咏事圆美。江南民歌贯以清新通俗、短小精悍为长,这一点与永明体“流丽圆融”的要求一拍即合,从而让诗人的创作对民歌文学有了更多的吸收和融合。南齐文宗沈约就有多首极具民歌情调、大胆描写男女之情的作品,才子谢眺也有《王孙游》《玉阶怨》等意蕴隽永的乐府闺怨诗,可以说是宫体诗的先声。


三、佛教思想的影响


佛教出于印度,东汉初传入中国,到南朝时尤为昌盛。据传梁武帝治下就有寺庙500余座,且皆资产丰厚。虽然佛教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出于统治者治乱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知识分子们于乱世中寻找的精神出路之一。


从东晋开始的关于佛理的辩论就从未停止,梁武帝作为数度出家的忠实信徒,也有自己深刻的体悟。他曾做《净业赋》以佛教的观点猛烈批判、否定现实享受,指出人们以眼、耳、鼻、舌、身、意“六识”追逐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为非,并把它们上升到“殃国祸家”的高度来加以否定,而且还以统治者的权威规定修行者必须茹素以保持清净心。


在意见领袖的影响下,《广弘明集》所载简文帝《六根仟文》、沈约《仟悔文》及梁君臣同作之《八关斋夜赋四城门更作四首》,集中申明了他们以佛教的观点对现实的声色生活作出的反省与思考。


佛教主张“缘起、性空”,主张由“色”入“空”。教人看透世间万象,才能放下一切,立地成佛,于是佛经中多有对世间百态的描绘,对女子色欲的描绘也是其中之一。这些描写与印度的文学传统有关,加以翻译的进步,许多文字极为轻艳,如《方大庄严经》卷第九《降魔品》叙述波旬魔女以淫欲迷惑佛陀,共写其三十二种“绮言妖姿”,或“涂香芬烈”,或“媚眼斜乜”,或“露髀膝”,或“现胸臆”“递相拈掐”,或“恩爱戏笑,眠寝之事,而示欲相”。深受佛教影响的贵族们在宫体诗里便对这种文字多有模拟。


深谙佛理的权贵早已看透红颜一瞬的道理,但精神空虚的他们依然逃不脱对声色犬马的追逐。不过是如前人寄情山水玄理一般,浓情蜜意的闺帏艳情也仅是一种精神寄托罢了,这也正是他们的诗咏物言理却冰凉的原因。就像小儿手中的万花筒,触目皆是繁花似锦,入手却是一片冰凉。


历来对宫体诗的评价,批评多以其描写妇女生活和体态的淫词艳调,其实宫体诗内容并非限于妇女生活,也有大量的抒情咏物之作,即使写妇女生活的作品,格调低下的也只占少数。


就艺术形式和文学发展的产物而言,宫体诗依然有其贡献。它不仅发展了吴歌西曲的艺术形式,并继承了永明体的艺术探索而更趋格律化。至于其语言的风华流丽、对仗的工稳精巧以及用典隶事等方面的艺术探索和积累,也同样为唐代诗人提供了足资借鉴的艺术经验。



浅谈南朝“宫体诗”的源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