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种花家事内传·孟春纪】公仪伯谏:公仪伯力谏潜龙 周宣王剑砺渊宫

2022-10-30 11:27 作者:山嵓  | 我要投稿

山话嵓语

本来按照上期的预告,本节视频就应该继续开始家事正传的更新,但我当时过于乐观了,本想着很快就能小区解封去图书馆查资料了,却不想又增加了7天静态,所以就只能窝在家里又水了一节内传。当然这7天的管控明显放松了很多,至少每天允许出门买菜了。衷心希望能赶紧好起来!

此次内传选材于《列子》,此书关于周宣王有三则小故事,今天就选取其中一则,是关于公仪伯以力谏宣王的故事,不过这则故事更像是托古寓言,故不入正传,我暂编其入内传。而由于这个故事中哲学要素过多,且应该是属于古典唯心的范畴,因此我也是咀嚼思考了很久才勉强分析出一条逻辑线,也不知正误,附录中有原文,若有小伙伴有更好的解读,欢迎讨论!

周室中微日,宣王励志年。谦虚资德教,玉帛起遗贤。

旱魃为时虐,忧勤契上天。载歌江汉什,武烈亦巍然。

——明代孙承恩《鉴古韵语·宣王》 

1、绪论

小伙伴们大家好,我是业余阿卜祝山嵓。

话说共和元年,即元始前841年,周厉王因施政不善,滥杀无辜,而招致国人暴动。厉王不敌,只得离开镐京,巡视天下,待北巡到彘地时,决定天子守国门,亲自坐镇彘地,用余生为大周据守北疆,以御戎狄。

但由于厉王离开的匆忙,竟然将年幼的太子靖落在了宫禁险地,幸得召公虎及时发现,赶在国人之前,带走太子,并用亲子伪装成太子,交给国人泄愤,这才缓和了局势。待熬到诸侯援军入城勤王,周王室方转危为安。后召公与同出周王室的周公以及周王孙共伯和并列三公,效仿昔日周公摄成王政之故事,暂摄厉王朝政,以共安时局,和德天下,后世史称共和行政。至此这场影响天下格局的政治风暴方才逐渐平息。

但可惜没有人注意到,这场大风暴的影响其实还远没有结束。首当其冲的其实恰是那位因年幼而被人忽视的太子靖。此次事件对其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冲击,严重扭曲了其性格发展,对其后来的执政方略产生了显著影响,从而为天下未来的命运走向带来了难以估量的变化。

2、童年阴影

国人暴动时,宣王心目中高大伟岸、威武不凡的父王竟如丧家之犬般,狼狈逃窜,而自己堂堂大周太子未来共主,竟也是险死还生,到最后还要眼睁睁的看着亲密玩伴为了保护自己安危,化妆顶替,惨死于暴民之手。此时巨大的不安感充斥在宣王那幼小的心灵中。并将在以后如梦魇般纠缠宣王的一生。

之后,暴乱平息,周室去危就安,但宣王依然被极度的不安感充斥和折磨,为了对抗这种不安感,宣王就开始疯狂练武,小小年纪竟练出了九牛巨力。而三公初时,因忙于治国安民,并未察觉异样,毕竟此时世风尚武,这位未来天子勤于练武并不是什么坏事。直到之后才逐渐觉察事态似乎开始失控。

三公发现,自太子靖苦心练武之后,就开始荒废学业,并且逐渐变得好狠斗勇起来,甚至还私自豢养凶狠亡命之徒以为爪牙。三公心呼不妙,认为长此下去,必危社稷。于是赶紧劝谏宣王,言道,身为太子首要学习治国之道,才能在将来治国安邦,至于爪牙鹰犬,俱为阴诡,非天子正道,于国无益,不可倚重。但可惜,宣王全然不听。其坚持认为当时之所以会国人暴动,就是因为所谓的治国之道全然无用,若当时是此时的自己,那他就亲自率领手下的虎狼之徒,杀他个七进七出,尸山血海,看还有哪个暴徒敢再放肆分毫!

3、堂谿公荐

三公无奈,只得轮番上场苦劝,宣王不耐,又不能翻脸。索性就不在宫中居住,而是整日带着手下爪牙出外田猎,以求耳根清净,眼不见心不烦。

三公见状,心急如焚,但却又无可奈何。于是急招手下大臣前来相商。此时有一人名为堂谿公,上前请缨,其认为,太子正处于叛逆期,应该顺着劝,而不能逆着谏,既然太子好勇,可以考虑以好勇为切入点,顺着其性子进行劝谏。而正好堂谿公认识一人,名为公仪伯,能言善辩,才智不俗,由他出马必能功成。

三公大喜,连忙全权拜托堂谿公处理此事。得令后堂谿公立刻马不停蹄的前去拜访公仪伯。公仪伯沉吟片刻,便计上心头,与堂谿公商量一番后,二人便开始紧锣密鼓的进行布置。

数日后,布置妥当的堂谿公立刻前去拜见太子,言其为太子寻访到了一位武力惊人的大力士。太子大喜,立刻询问此人名姓与能力。堂谿公言道:此人名叫公仪伯,据传有拔山超海之力,翻江倒海之能。神力无双,天下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太子闻后惊诧连连,毕竟一个如此强悍的存在,自己竟全然不知。于是在将信将疑之下就派人到坊间打听。而堂谿公早已安排妥当,此时坊间早有关于公仪伯神力的传说流言。待听完手下汇报,太子靖惊喜不已。立刻拿出大量财帛,命堂谿公前去重礼聘请。

4、公仪伯谏

不久,公仪伯应约前来,觐见太子。满怀期待的太子靖闻讯,立刻回宫整装梳理,郑重其事的亲自接见,但其见到的却只是一位身形瘦弱,如不胜衣的文弱书生。待确认在三,方满心疑惑的问道:“汝之力何如?”

公仪伯对曰:“臣之力能折春螽zhōng之股,堪秋蝉之翼。”我的力气足够折断春天蝗虫的大腿,刺穿秋天知了的翅膀。

太子靖勃然作色曰:“吾之力能裂犀兕si之革,曳ye九牛之尾,犹憾其弱。女折春螽之股,堪秋蝉之翼,竟能力闻天下,何也?”我的力气能手撕犀牛之皮,拖拽九牛之尾,但仍然嫌自己的力气太小。而你只能折断春天蝗虫的大腿,刺穿秋天知了的翅膀,却能以力大而闻名天下,究竟是耍了什么花招?

太子左右爪牙,此时已看出来人竟似在戏弄主上,于是纷纷起身,只待太子一声令下,就要活剥公仪伯,以为主泄愤。但公仪伯却不慌不忙的起身对曰:“我有一名老师名为商丘子,有无敌之力,但其却从来不显示其力量,甚至就连老师的亲人都不知晓此事。君知何故?

太子不解,好奇之下,怒意暂息,便询问其故。众人一听亦被此奇闻吸引注意,此时气氛稍有缓和。

公仪伯笑曰:“善哉君之问也!臣敢以实对。吾师商丘子有力无敌于天下,而六亲不知。臣以死事之,乃告臣曰:人欲见其所不见,视人所不窥,欲得其所不得,修人所不为。故学视者先见舆薪,学听者先闻撞钟。夫有易于内者无难于外。于外无难,故名不出其一家。”意思是,人们都愿意见到自己和别人都见不到的东西,做到自己和别人都做不到的事情。而看到柴堆与听到钟声,是人们从内心都认为很容易的,因此做到这些事并不被认为是难事。因为认为不是难事,所以能做到这些事情就没有任何名声。而我的老师有无敌之力,正是因为其内心认为无敌之力容易,因此反而神力之名不显于外,甚至连其六亲都不知晓。至此方达到力之上境——藏力于心。

君之力能裂犀兕si之革,曳ye九牛之尾,却犹憾自己力弱,这是因为君虽能做到此事,但内心仍然认为这是很困难的事情,是故君虽有九牛巨力,远胜于臣,但却因仍处力之下境——空负其力,反未能如臣一般,以力而闻名天下。

太子听后若有所思,示意左右回席稍安后,再次问道:“何为力之上境?何为力之下境?”

公仪伯气定神闲的说到:吾师临终前因我尽心侍奉,方告知力之境界。其言,力有三境,下者,空负其力,纵有神力傍身却也只能如斗鸡一般瞋目语难斗勇决死;中者,善运其力,即使力量平平亦能闻达诸侯扬名天下;上者,则于心藏力,哪怕手无缚鸡之力,亦能拔山添壑,翻江倒海。吾师之力,已至上境,上境之力不显于世,故寂寂无名;而我不堪,只到中境,但也远强于下境之人!是故虽只有螽股蝉翼之力,但仍能以力而闻名天下!”

5、天下三剑

太子色缓,略有疑惑道:“此藏力于心之境,虽为无敌上境,但又似与无力之人并无区别,尊师自言力至上境,却又无法显力于世,几与凡夫无异,那当如何知其力大小强弱真伪虚实呢?”

公仪伯肃然曰:“此力之三境,需取对应之剑器,方能显力之大小强弱。而所用剑器却会随着境界的提高,而愈加稀少。下境之剑最多,可谓俯拾即是;中境之剑难得,但仍能找到。而吾师终生不能显力于世,实因上境所需之剑,当世只有一柄,而吾师终其一生都未能得见此剑,故虽有神力,却六亲不知,举世不闻。但此无双之剑却乃君之家传,故唯君可持此剑,但不知君可有足力御使此剑否?”

太子惊诧不已,忙问何剑。公仪伯笑道:“力有三境,对应的所用剑器也自然有三种。力之下境者,只能使用庶子剑,此剑遍地都是,随便一个皂隶都能打制,此剑以俗金为材,能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最适争勇斗狠,成则耀武村野,止啼小儿,败则身死命绝,黄土一抔;而力之中境者,则可御使君子剑,此剑极不易得,非君子不可锻制,此剑以道理为材,需君子勤加切磋,日夜琢磨,方能成剑。此剑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剑重万钧,却无体无形,若非善于运力的中境之士不可持剑,更无法御剑。此剑一用,威如雷霆,可安四邻,保四方。臣虽不才,但因能得御此剑,故可闻达诸侯,天下扬名。

而力之上境者,所用之剑,乃是举世无双之剑,当今天下只有一柄,此便是君之先祖所铸之天子剑。天子剑者,以天下为材,非天子不可铸就,非天子不能御使。此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鲁为锷 ,成周为脊,东虢为镡,西虢为夹,绕以渤海,带以岐山,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开以阴阳,持以春夏,行以秋冬。此剑,直之无前,举之无上,案之无下,运之无旁,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天子之剑也,唯有心怀九州万方,藏力于心者,御使天子剑时,方能举重若轻,收发由心。此剑一用,匡诸侯,镇四夷,天地八荒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矣!

吾师无缘得见天子剑,故空有上境之力,却不能闻于四邻,显名于世。而君身负天子剑,却只修下境力,徒好庶子剑,臣虽下愚,亦知其不可,故窃为君薄矣!

太子闻后,茫然自失,嘿然良久,后肃然起身,向公仪伯郑重一礼,便一言不发的进入书房。开始苦读圣贤之书,静修天子之道,勤学治国之法。最终成为胸藏文韬武略,心纳九州万方的天下共主,卒成中兴之名!

6、故事复盘

本节种花家事出自列子卷四仲尼第四公仪伯篇。由于我读原文时感觉,此文似乎不是历史传说记载,而更像是托古寓言。因此此节不入正传,暂编入内传。并且我在复述该篇家事时,为了更切合历史,进行了较大的改动。

首先,是家事发生时间,原文几次对话中,明确称呼周宣王为王。也就是说原文明确此事应发生在宣王继位之后。但此事我实难以将其插入宣王执政后的时间节点中,因此就索性将故事放到了共和行政,宣王尚是太子的时期中。

其次,原文首句用陈述句公仪伯以力闻诸侯,明确公仪伯因力大而闻名诸侯。但我复述时,改成了通过舆论造势而力闻诸侯。主要是我无法理解其究竟怎么依靠螽股蝉翼之力赢得力大之名。虽然原文解释其善于用力,但哪怕是其真的懂得四两拨千斤的运力之法,可这点连半钱都不到的力,加完杠杆也就能拨几斤的力,如何博得力大之名。所以我就改成了通过共和三公提供的庞大资源,进行舆论造势方才力闻天下。

然后,原文吾之力(者),能裂犀兕之革,曳九牛之尾,犹憾其弱。此句在理解上有争议,一种解释为此是宣王的力气,另一种解释为此是宣王所招募大力士的力气,即宣王嫌弃自己招募的大力士力气小。而我分析后,依然采纳第一种解释。因为观史书所记,宣王一生几乎都是在干架,不是去干架,就是在去干架的路上,干赢了宣王中兴,干输了尽丧南国之师。并且最后一次有明确记载确为宣王亲自带兵进行的大战,是发生在宣王三十九年的千亩大战,此战宣王连番血斗,之后又被大周车神赵奄父带着疯狂飙车,而下车后宣王竟然还能活蹦乱跳的闹着去太原料民,能这样高强度折腾四十年,其年轻时,身体绝不是一般的强悍。因此我就按照第一种解释,即这是宣王在自述自己的九牛之力。

最后,是我将庄子说剑篇中的天子剑结尾,添加到这个故事中去了。我这样张冠李戴的续貂,并非为了猎奇,而是为了弥补上一点改动时产生的一个小罢搁。上一个改动中,关于谁是九牛之力的解释,其实并不是简单的二选一,因为其会影响结局的性质。故事结尾,公仪伯明确讽刺了那个空负九牛之力的人,如果九牛之力的拥有者是宣王招募的大力士,那这个讽刺就不算严重。而如果按着我的理解,认为这个九牛之力的拥有者是宣王,那公仪伯这样讽刺性质就全变了。在史书上关于反应宣王性格的记载可不太好,例如,其在路上仅因为一句谣言就无罪处死卖弓妇人。这实在不像是心胸开阔之人,而上个改动中,我明确是宣王拥有九牛之力,也就意味着公仪伯的讽刺对象被明确为周宣王。那无论怎么推演,我感觉公仪伯都是死路一条。那这个故事就全变味了,是故我就索性将庄子说剑篇中,庄子谏赵文王的天子剑结尾给拿来用了一下,当然进行了一定修改,按照西周的地图将天子剑又给重修了一下。并且相比于赵文王这柄天子剑,周宣王手上的才能算是真天子剑!当初读庄子说剑篇时我就犯嘀咕,这天子剑中的燕、齐等国与你赵国有何关系,怎么就成你赵国的天子剑了,但在此处,这些诸侯领土却都是西周天子的名义领地。故我感觉天子剑用到此处宣王故事中才是实至名归,十分恰当,故我选择增添了这个天子剑结尾,以兼容罢搁并增强可读性。

7、后记

好了,关于公仪伯谏宣王的故事就讲到这里吧!宣王纳谏后,努力修习治国之道,卒成宣王中兴,下节我们就继续开始正传家事——宣王中兴。

好了,小伙伴们,秋风将厉,注意保暖,我们下节再见!

8、附录

(1)列子卷四·仲尼第四·公仪伯

    公仪伯以力闻诸侯,堂谿公言之于周宣王。王备礼以聘之。公仪伯至,观形,懦夫也。

    宣王心惑而疑曰:“女之力何如?”

    公仪伯曰:“臣之力能折春螽之股,堪秋蝉之翼。”

    王作色曰:“吾之力能裂犀兕之革,曳九牛之尾,犹憾其弱。女折春螽之股,堪秋蝉之翼,而力闻天下,何也?”

    公仪伯长息退席,曰:“善哉王之间也!臣敢以实对。臣之师有商丘子者,力无敌于天下,而六亲不知,以未尝用其力故也。臣以死事之,乃告臣曰:‘人欲见其所不见,视人所不窥,欲得其所不得,修人所不为。故学视者先见舆薪,学听者先闻撞钟。夫有易于内者无难于外。于外无难,故名不出其一家。’今臣之名闻于诸侯,是臣违师之教,显臣之能者也。然则臣之名不以负其力者也,以能用其力者也,不犹愈于负其力者乎?”

(2)庄子·杂篇·说剑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

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太子何以教周,赐周千金?”太子曰:“闻夫子明圣,谨奉千金以币从者。夫子弗受,悝尚何敢言!”

庄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

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剑士,皆蓬头突鬓,垂冠,曼胡之缨,短后之衣,嗔目而语难,王乃说之。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治剑服。”

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王脱白刃待之。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使太子先?”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

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

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

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王曰:“愿闻三剑。”

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

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晋魏为脊,周宋为镡,韩魏为夹,包以四夷,裹以四时,绕以渤海,带以常山,制以五行,论以刑德,开以阴阳,持以春夏,行以秋冬。此剑,直之无前,举之无上,案之无下,运之无旁,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此天子之剑也。”

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以贤良士为脊,以忠圣士为镡,以豪桀士为夹。此剑,值之亦无前,举之亦无上,案之亦无下,运之亦无旁;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如雷霆之震也,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此诸侯之剑也。”

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曼胡之缨,短后之衣,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此庶人之剑,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其处也 。

【种花家事内传·孟春纪】公仪伯谏:公仪伯力谏潜龙 周宣王剑砺渊宫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