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30道(后)

2023-03-10 09:11 作者:丫丫吖吖爱吃鸭脖  | 我要投稿

1. 教学的中心环节就是备好课。

 

【参考答案】表述错误。

 

教师教学工作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其中教师备好课是上课前的准备工作,也是教好课的   前提。而上课才是教学的中心环节,一堂课上得好与不好要通过上课来进行检验。因此,教   学的中心环节是上课,而备课是上课前的准备工作,也是教好课的前提。

故表述错误。

 

 

2. 智力水平越高,学业成绩越好。

 

【参考答案】表述错误。

 

学业成绩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比如学习动机、情绪、学习态度、智力、学习环境等,不   能将其中某个单独因素作为学业成绩的决定性因素。例如,一个人有优良的智力因素,但是


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那这个时候也不一定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因此,并非   智力水平越高,学业成绩越好。

故表述错误。

 

 

3. 注意转移即注意分散。

 

【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

 

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   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完成的任务而被无   关的事物吸引,使我们不能清晰地认识事物。二者的差异在于注意的转移是根据任务要求主   动转移,注意的分散是被无关事物吸引后进行的被动转移。所以,注意的转移不是注意的分   散。

故该说法错误。

 

 

4. 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

 

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指人脑 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题干混淆了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故该说法错误。

 

 

5. 感觉记忆的保持时间在一分钟以上,容量很大。

 

【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

 

按保持时间的长短将记忆分成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其中瞬时记忆(感觉  记忆)的保持时间最短 1 秒以内,记忆容量较大。短时记忆(工作记忆)的保持时间在一分

钟左右,容量是 7±2 个组块。长时记忆的保持时间在一分钟以上,容量很大。题干中说的是长时记忆不是瞬时记忆。

故该说法错误。

 

 

6. 瞬时记忆向短时记忆的转化条件是复述。

 

【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

 

瞬时记忆向短时记忆转化时需要注意才能转化成功。从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需 要


通过大量的复述才能进行。因此,题干所述应该是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  故该说法错误。

 

 

7. 问题解决不受情绪影响。

 

【参考答案】表述错误。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包括:问题情境、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已有知识经验——迁  移、原型启发、情绪与动机。其中,情绪对问题解决有一定的影响,肯定、积极的情绪状态   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否定、消极的情绪状态则会阻碍问题的解决。因此,问题解决受情绪   的影响。

故表述错误。

 

 

8. 定式就是功能固着。

 

【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

 

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心理定势   使人们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们采用新   的方法。消极的心理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功能固着是指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物   体的倾向。在功能固着的影响下,人们不容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从而直接影响问题   解决的灵活性。因此,定势不等同于功能固着。

故该说法错误。

 

 

9. 定势会阻碍人们产生更合理更有效的思路,影响问题解决的速度和效率,因此定势  只有消极影响。

【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

 

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定势的影响应根据不同情境进行分析: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这是因为在环境不变的情况下,定势起积极作用,减少尝试错误,促进问题解决。而在环境发生变化时, 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因此具有消极作用。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

故该说法错误。

 

 

10. 智力水平高,那么创造性也高。


【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

 

创造性与智力相关,但是这种关系是非线性的。两者的关系可以具体表述为:①低智商   者难以有高的创造性;②高智商者不一定有高的创造性;③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   的智商;④低创造性者,智商水平可高可低。

故该说法错误。

 

 

11. 身体发育、残疾行为所引起的行为是一种学习。

 

【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经验和反复练习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  变化。由于学习的行为变化是由经验引起的,所以由遗传、成熟或机体的损伤等导致的行为变化,比如,吞咽、身体发育、残疾行为等,不能称为学习。

故该说法错误。

 

 

12.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经验或反复练习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短  暂的改变。

【参考答案】该说法错误。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经验或反复练习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 的改变。短暂的行为改变不属于学习,比如由于疲劳、适应、药物等引起的行为改变都不属于学习,因为这些变化都是短暂的。

故该说法错误。

 

 

13. 接受学习是机械学习,发现学习是有意义学习。

 

【参考答案】该说法错误。

 

从学习性质与形式来说,奥苏贝尔根据以下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进行分类。 一个维度是从学习进行的方式来看,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另一个维度是从学 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来看,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奥苏贝尔认为 接受学习既可以是有意义的,也可以是机械的,只是因为一些教师使学生进行的是机械 学习而采取的又是接受学习方式,才使接受学习被认为是机械的。同样,发现学习既可以是有意义的   学习,也可以是机械学习,那种只发现点滴的事实,而不理解其中规律的 发现学习便是机械的发现学习。


故该说法错误。

 

 

14. 正强化和消退都是使其行为概率增强的。

 

【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提出了强化理论,其中正强化与负强化都是使行为出现的概率增强。惩罚和消退是使行为出现的概率减少。题干中的正强化是行为出现的概率增强的,   消退是行为概率减少的。

故该说法错误。

 

 

15. 程序教学是以学生个别学习为主的一种教学方式。

 

【参考答案】此说法正确。

 

程序教学指一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以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材料的个  别化教学方法。程序教学照顾到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是一种个别化教学。

故该说法正确。

 

 

16. 耶克斯—多德森认为不管学习任务的性质如何,学习动机水平都是一样的。

 

【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

 

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表明,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   或过分强烈都会导致工作效率下降。此外,动机的最佳水平还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   学习较复杂的问题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低些;在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动机强度的   最佳水平点会高些。

故该说法错误。

 

 

17. 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

 

【参考答案】该说法正确。

 

努力属于内部、不稳定、可控的因素,能力属于内部、稳定、不可控的因素,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因此,教师在给予奖励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联系其学习进步与努力程度状况,强调内部、稳定、可控的因素。

故该说法正确。


18. 顺向迁移其实质是正迁移。

 

【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

 

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可以将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   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是指两种学习之间相互干扰、阻碍,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   学习产生消极影响。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可以将迁移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顺向迁移指   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两种迁移   的分类标准和内涵均不同。

故该说法错误。

 

 

19.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在良好的外界环境作用下,学生的认知发展从前运算阶段直接  跨越至形式运算阶段。

【参考答案】表述错误。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从而表   现出按照顺序相继出现的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分别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   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皮亚杰认为这四个阶段是按照顺序相继出现的,是不可跨越的。因   此学生的认知发展可以从前运算阶段直接跨越至形式运算阶段的表

述是错误的。

 

 

20. 通过晶体智力吸收的技能,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就会变得无用了,可以看出人的晶体  智力有时也会减退。

【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

 

晶体智力受后天的经验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去吸收新知识和解决   新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不随年龄的增长而减退,只是某些技能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变得无用   了。晶体智力在人的一生中一直在发展,它与教育、文化有关,并不因年龄增长而降低,只   是到 25 岁以后,发展的速度渐趋平缓。

故该说法错误。

 

 

21. 就认知风格而言,场独立型要优于场依存型。

 

【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

 

场独立型的学生对客观世界作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影


响和干扰。场依存型的学生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态度和自   我知觉更易受权威人士的影响,善于察言观色。场独立型学生一般偏爱自然科学,且成绩较   好,学习动机往往以内在动机为主,比较适应结构不严密的教学方法;场依存型学生一般偏   爱社会科学,易受暗示,学习欠主动,由外在动机支配,喜欢有严密结构的教学,需要教师   的明确指导和讲解。但是两种认知风格各有优缺点,没有好坏之分。我们需要依据人们的不   同认知风格特点来进行教育。

故该说法错误。

 

 

22. 焦虑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

 

考试焦虑是当代学生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反应,其表现是随着考试临近,心情极度紧张。   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出现慌乱,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考试后又持久地不能松弛下来。但是适度的焦虑是有利于学习的,例如,适度的焦虑能够提高注意力,   集中精神状态。过分的焦虑则会阻碍学习。

故该说法错误。

 

 

23.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相对的。

 

【考点】心理学——中学生心理辅导——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答案】表述正确。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相对的。个人心理是否健康与一个人是否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非   完全是一回事。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不能简单地根据一时一事下结论。心理健康是   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的心理状态,一个人偶尔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非意味着这个人就是心理不健康(或心理变态),只能视具体情况而定。因此,心理健康是相对的。

故表述正确。

 

 

24. 德育过程就是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

 

【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  地施加教育影响,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其品德发展的过程。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的过程是相互联系的。德育只有遵循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与发展规


律,才能有效地促进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与发展;而青少年的品德形成与发展也离不开德育   因素的影响。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又是有区别的。德育过程是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的一个因素,  除德育过程外,学生品德形成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故该说法错误。

 

 

25. 根据科尔伯格的观点,道德发展的阶段性是固定的,相同年龄段的人都能达到同样  的发展水平。

【参考答案】表述错误。

 

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把人的道德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道德发展的不同表现。第一个水平是前习俗水平,包括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第二个水平是习俗水平,包括“好孩子”定向阶段和维护权威和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第三个水平是后习俗水平,包括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和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其中,每个阶段虽然是固定的,但是相同年龄段的人的发展是有所不同的。

故表述错误。

 

 

26. 德育的起点是提高道德认识。

 

【参考答案】表述错误。

 

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但并不一定   就是德育的起点。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   结。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的具体实施过程可具有多种   开端,这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   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故表述错误。

 

 

27.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应以知为开端,知、情、意、  行依次进行。

【参考答案】表述错误。

 

培养品德心理因素的过程或顺序,一般是沿着知、情、意、行的内在顺序,以知为开端、   以行为终结向前发展的。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知、情、意、行各


有其相互独立性,因此知、情、意、行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常处于不平衡状态,表现为“知   行脱节”或“情通理不通”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不必恪守一种开端或一般教育程序,可以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选择多种开端、多种教育程序。

故表述错误。

 

 

28. 有什么样的品德认识,就一定有什么样的品德行为。

 

【参考答案】表述错误。

 

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这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不考虑特殊情况的前提下,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一个人良好思想品德的提高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教育和矫正训练的过程。因此,当学生道德认识得到改善,想要将这种认识转化为相应的外显道德行为时,还需要培养适宜的道德情感,提升坚强的道德意志,最终在长期反复培养、实践的过程中,道德行为习惯才能渐进养成。因此,在道德认识形成初期,道德行为有可能是与品德认识不一致的。

故表述错误。

 

 

29. 非正式群体在班级管理中只有消极作用。

 

【考点】教育学——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群体与群体规范 

 

【参考答案】表述错误。

 

非正式群体指的是没有正式文件规定而构成的群体,其成员以某种共同利益、观点、爱   好为基础,以感情为纽带。非正式群体有积极型和消极型之分,在班级管理中,积极型的非   正式群体有助于班级管理与建设,消极型的非正式群体对班级管理起着阻碍作用。教师应该   发挥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作用。

故表述错误。

 

 

30. 班主任在刚接手一个班级时,首先要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

 

班集体的正常秩序包括必要的规章制度、共同的生活准则以及一定的活动节律。班主任   在刚接手一个班级时,首先就要做好这项工作,即建立好班集体的正常秩序。题干中认为首


先要做的是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是错误的。 故该说法错误。


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30道(后)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