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设计现代史》人物篇:摩天大楼之父——路易斯·沙利文
FENG
BAO
《世界设计现代史》人物篇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Design in the Wor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Design in the World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Design in the World
Characters in "Modern History of World Design"
摩天大楼之父
——路易斯·沙利文

“形式追随功能。”
——路易斯·沙利文
路易斯·沙利文

01
简介
路易斯·沙利文(Louis Sullivan),芝加哥学派建筑师,第一批设计摩天大楼的美国建筑师之一,曾在美国现代建筑革新中起过重要作用,他强调功能对建筑的重要性,其主要作品有圣路易斯的温莱特大厦、芝加哥施莱辛格与迈耶百货公司大厦。

从事建筑设计

1856年沙利文生于波士顿(Boston),只受到过一种短期的和非系统化的培训。从16岁起,他开始在马萨诸塞州剑桥的麻省理工学院学习,由于沙利文从小好动,习惯自由自在,对于当时麻省理工那种严谨但教条的教学方式非常不耐烦,经常迟到旷课,学习一年之后实在继续不下去决定辍学。当时正值法国印象派兴起,他立即前往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学习,同时在弗莱斯与惠特建筑事务所工作一年。虽然在此处工作时间不长,但工作实践让沙利文的建筑技术突飞猛进。
1871年,芝加哥发生了一场大火,整个城市都燃烧殆尽。当时芝加哥的木质房子数量居然多达60000栋,这次大火历史有名,整个城市烧了足足30多个小时,变成了一堆废墟。

变为废墟的芝加哥
因此灾后大量建筑需要重建,沙利文认为这是个发展机会,因此他从巴黎返回到了芝加哥。在那里,他受雇于威廉·勒巴隆·詹尼——在他的建筑师事务所工作了几个月,成为约翰·埃德尔曼(John Edelman)的绘图员,后者奢华有机的装饰设计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芝加哥建筑学派代表

时势造英雄,1871年的这场大火让芝加哥聚合了不少优秀建筑师,慢慢形成所谓的“芝加哥建筑学派“(Chicago School of Architeture)。这个学派是一群专家学者做“围绕高层建筑设计研究”为主的松散团体,并非一个人事架构严谨的组织,而沙利文是“芝加哥建筑学派”的学术带头人之一。
由于芝加哥在美国而言地理位置优越,人口的大量及快速流入,所以19世纪期间人口从建市时候的4千人猛增到后来的170万人,导致了芝加哥土地资源的紧张,地价快速上涨。因此“芝加哥建筑学派”要从高层建筑切入来解决土地资源问题。

芝加哥地理位置

后来摩天大楼林立的芝加哥
由于沙利文有法国留学经历,对古典主义建筑有深入了解,后来还先后到过意大利罗马及佛罗伦萨旅行,亲身观察古典建筑的核心魅力,因此在沙利文的建筑作品中,有古典主义的装饰与现代几何元素的有机结合。
1879年,沙利文成了自力更生的建筑师,和工程师丹克马尔·阿德勒(Dankmar Adler)的同事,并于1881年成了他的合作者。艾德勒集中精力于技术,沙利文则致力于设计的艺术方面。

丹克马尔·阿德勒
最初,他们的公司仅局限于住宅和小型的商业建筑,譬如:伊利尔住宅(Eliel House)、珠宝商大楼( Jewelers' Building)、考夫曼商店与公寓(Kaufmann Store and Flats)等。然而,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公司所设计的项目逐渐扩大,涉及摩天大楼和剧院等。

芝加哥证券交易所拱门
沙利文第一个成名作品是“芝加哥会议中心”(AuditoriumBuilding in Chicago),这其实是个综合性的商业建筑,大楼本身有10层(当时而言属于高楼了),另外还有一个17层高的附属塔楼。外墙沙利文用了花岗石与石灰石两种材料为主,外部整理是简洁的,完全摒弃了当时美国还在流行的“新古典折中主义”手法,而且一些装饰细节没有用历史中那些经典纹样,反而借鉴于自然,这种手法其实源自当时已经在英国及法国流行起来的“工艺美术运动”及“新艺术运动”。
这座建筑不同的功能性(4000多观众的剧院、旅馆和办公楼)和综合性,是对艾德勒技术和经济能力的挑战,同样也是对 沙利文建筑艺术能力的挑战。尽管有天才建筑艺术的各个部分和一种既丰富又充满幻想的造型,但该建筑主要是在立面的不统一性上表现出了很高的要求,而这种立面与巨大的建筑体并不适应。在随后的工程中,沙利文比较成功地找到了用于这种新钢架建筑的非同寻常的适当形式。他放弃了立面的古典式水平划分,并通过垂直划分,表现出了相同的、绝大多数功能得以安排楼层的设计。

“芝加哥会议中心”

“芝加哥会议中心”平面图
“芝加哥会议中心”更精彩的设计其实还有内部的大会堂,同样运用借鉴自然界的方式做了不少精致细节,比如墙面有浮雕,局部地方还进行镀金处理,灯饰的布局也非常考究,给当时人们耳目一新的感觉。
芝加哥会议中心内部

芝加哥会议中心内部
沙利文的建筑设计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喜欢在现代简洁的造型基础上进行布局区域的“类古典”形式装饰,沙利文这样的新颖做法让事务所很快收获到名声,继而又再推动自己的设计业务。
沙利文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是1891年设计的温莱特大楼(Wainwright Building)

温莱特大楼
这个建筑开创了商业楼的“三段式”设计:底部商业空间,中间写字楼,顶部机房。这种模式一直流行100多年,直到如今还是高层商业楼宇的主流设计方式。
这栋楼在当时是所在地“圣路易市”的最高建筑,这个作品还有三个特征:
一、使用钢铁承力结构,当时而言属于领先技术。
二、整栋大楼都采用了类似赤陶质感的红砖,非常显眼,让人联想到威廉莫里斯的红屋。
三、楼顶段落与中间段落的水平部分有非常典雅的“新艺术风格”装饰纹样,跟大楼整体呈现的简洁形成强烈对比,有点类似平面设计中的“粗中有细”,这也是前面谈的沙利文惯用手法,温莱特大楼就是典型代表。

温莱特大楼顶段局部
沙利文这种三段式设计创造出建筑立面的一种“韵律感”,底部段落强调水平横向布局,面积最大的中部段落则弱化与缩小横向部分,从而突出竖向元素,顶部段落装饰带跟飞檐再突出水平横向,整体显得横竖错落有致,奠定了日后摩天大楼结构与形式基础。

温莱特大楼整体
1890年,沙利文被选中为1893年芝加哥世界哥伦比亚博览会(White City,1893 World Columbia Exposition)主楼建筑的10位美国建筑师之一。带有拱形金门的国际博览会的交通运输馆是整个白城中唯一一座外观色彩斑斓的建筑。尽管展览总监丹尼尔·伯纳姆(Daniel Burnham)批评了沙利文的项目,但它是唯一在美国以外获得广泛认可的建筑,第二年从法国中央艺术装饰协会(france Union Centrale des Arts Decoratifs)获得了三枚奖牌。

1893年国际博览会的交通运输馆
在理论方面,沙利文除了著名的“形式追随功能”理念外,基于达尔文的进化论他还提出“建筑进化论”的说法。沙利文认为建筑设计的发展也是有机的,美国建筑是欧洲建筑生物进化过程的延续,因此生搬硬套西方古典风格就是生物倒退的过程,是不可取的,美国设计师应该思考自己本土的建筑设计。这个观点在当时美国颇受推崇,主张在继承中创新,也因此确定了他在现代建筑历史中重要的地位,耐特的“有机建筑”的设计理念也受此影响而来。

晚年沙利文出版了自传《一个想法》

巅峰期的路易斯·沙利文
晚年作品

在与艾德勒散伙(1895)后,沙利文受委托的数量明显减少。1899年和1902-1903年,沙利文建起了他重要的建筑作品,即芝加哥的施莱辛格梅耶百货公司大楼。

施莱辛格梅耶百货公司大楼
沙利文认为,建筑艺术必须以科学方法为依据。在芝加哥的施莱辛格和迈耶百货商店的项目中,沙利文把建筑的造型重点放在两个立面上,借助两个立面来展现大楼风格。利用楼层的高度和支柱间距所确定的支承框架作为造型的基础,使得建筑的结构造型多样化。这个建筑取代突出垂直结构部分,使用了由楼层高度和支柱间距所确定的支承框架作为造型的基础。沙利文在上层通过白色的陶砖贴面和大回缩的窗有力地强调这种造型时,同时在最下面的两层加上了一种可移动的多样性装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施莱辛格梅耶百货公司大楼底部装饰花纹
此外,这个建筑项目还创造了新的开窗形式------芝加哥窗。芝加哥窗是宽度大于高度的金属大窗,每扇窗都是一块巨大固定玻璃,两侧是可移动的窗框,让建筑外部看起来更加简洁大气。

芝加哥窗
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之交期间,沙利文主要为中西部地区设计小型银行、商店和教堂,其中包括俄罗斯正教会圣三一主教座堂( Holy Trinity Russian Orthodox Church )以及他的收山之作克劳兹音乐店( Krause Music Store )。1900年以后,沙利文的声望急剧下降,并于1924年在纽约逝世。

芝加哥克劳斯音乐商店

俄罗斯正教会圣三一主教座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