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学习小结3 “不尚贤,使民不争。为无为,则无不治”
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这一章讨论了一个理想社会体系的特点和两种完全不同的政治思想。作者认为在这样一个社会中,良好的安排可以最终引导人们自觉地做出正确的选择而不依赖幸运机会。
强调比起将个人特长视为优先条件更重要的是不评价、不保护和不提供特定需要、不限制任何东西(不管是物租还是能力)的政策。不通过创造竞争并鼓励个人斗争,有效地避免了对财富和职位的争夺,从而促进了政治的稳定。
圣人常常使用类似无为而治的方法来营造这种氛围,并维护平衡。他们重视保持一个人的内心的空间以及物质需要的相对平衡,使其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扰也无需过度积极追求刺激或取得超出自己舒适水平的成就。通过降低智力竞争的启示性标准,使得精英价值观更趋于简单且较少定义。
同时,圣人“强其骨”,重视基础,注重个人能力的实际提升和长期发展,让民众知道自己在哪里以及如何做正确的选择。最终,以知识和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建立自己家园之的士独特理解,进一步加深选民认可。
小结:第3章向我们阐述了一种去中心化、与自然发生联系的社会模式;其中,在较好地维护日常秩序和创造连续性(即永续性)方面,如果戒除对个体能力的评价并忽略特色物品的争夺,将会降低社会矛盾,并促进个人成长,从而使成员们不断学习并在每一天都处于理智和富有体验中。与一系列无所作为共同交融的政治主张呼应,这种社会体系更富包容性和创造性,以另一种态度建立人民之间的连接,重心被移向实效和思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