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第六章第1节:细胞增殖(第2课时)(新教材新授课)

1.6.1细胞增殖(第二课时)


这节课是把课本上还有一些零散的东西处理完。
概念:

一次分裂结束就是末期结束,末期结束的标志就是一个细胞变成两个细胞。
考试强调:必须是连续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不分裂的细胞就没有细胞周期这个概念。


原理一样
a的时期比较长,是物质准备时期,就是间期。
b相对比较短,就是分裂期。
同理:c是分裂间期,d是分裂期。
a+b可以表示一个细胞周期
c+d也可以表示一个细胞周期
注意:b+c虽然从时间上是一个细胞周期,但是从意义上是不符合细胞周期的概念的。因为细胞周期的概念是从上一次分裂结束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结束为止。

1.推测物质是什么:因为这个物质可以加倍又可以减半,图中有一段斜线(DNA复制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这个物质是DNA。
2.看图判断:然后我们就清楚f点为什么DNA的含量会减半,一定是因为末期结束,细胞一分为二了。
3.推测周期:所以F点就可以认为是上一次分裂结束。但是无法判断O到F是不是一个细胞周期,因为无法判断O是不是上一次分裂刚结束。(实际上高考的时候不会考这么阴险。)
FH为G1,HI为S+G2,IJ为前期,JK为中期,KL为后期,LM为末期。可判断F到M是一个细胞周期。
分裂间期的时间明显比较多,占百分之九十以上

分裂间期: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细胞分裂间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G1期、S期、G2期。
G1期准备和DNA复制有关的酶。G1期是一个生长期。在这一时期主要进行RNA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并且为下阶段S期的DNA合成做准备。如合成各种与DNA复制有关的酶,线粒体、核糖体等都增多了,内质网在更新扩大,来自内质网的高尔基体、溶酶体等也增加了。动物细胞的2个中心粒也彼此分离并开始复制。也就是说为S期储备物质和能量。
S期则完成DNA 的复制。从G1期进入S期是细胞增殖的关键。S期最主要的特征是DNA的合成,DNA分子的复制就是在这个时期进行的。通常只要DNA的合成一开始,细胞增殖活动就会进行下去,直到分裂成两个子细胞。
G2期准备跟纺锤丝、星射线形成的微管有关的蛋白质(微管蛋白)。G2期又叫做“有丝分裂的准备期”,因为它主要为后面的分裂期(M期)做准备.在G2期中,DNA的合成终止,但是还有RNA和蛋白质的合成,不过合成量逐渐减少。特别是微管蛋白的合成,为分裂期(M期)纺锤体微管的组装提供原料。在G2期中心粒完成复制而成2对中心粒。


洋葱根尖的结构:(2~3mm)

分生区:可分裂,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细胞核非常大。观察有丝分裂就观察分生区细胞,因为其他三个区都不分裂。
细胞膜向外延伸形成一些凸起,叫作根毛,所以成熟区也叫根毛区。
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主要靠根毛。

最后从显微镜里看到的是死细胞。
“解离”是放在解离液(质量分数15%的盐酸,体积分数95%的酒精)中处理一段时间,使细胞分开。
酒精的作用:迅速杀死细胞,固定细胞形态。
盐酸作用:溶解果胶,软化细胞壁,使细胞容易分离。
解离时间过短导致细胞不分散,易重叠;解离时间太长会解离过度使细胞结构破坏。这两种情况均不利于观察。
染色: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染色剂(碱性染料)是龙胆紫溶液(新教材名:甲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
碱性染料里面的碱性不是酸碱性。
(来自弹幕:碱性染料电离出来的阴离子是无色的,阳离子是有色的,酸性染料与此相反。
醋酸根离子会抢夺水中电离的氢离子,水被抢走氢离子后剩下氢氧根离子,所以醋酸溶液呈碱性。)

↑制作临时装片,加清水进去。

↑按压:把三维立体根尖二维化,即变成单层细胞(目的:把细胞铺开)


↑分裂间期

↑分裂前期(左边圈圈里面的细胞)

↑分裂中期(稍中间的那个细胞)

↑有丝分裂后期(最右边的细胞)

↑末期结束了(鼠标位置)
一个细胞变成两个细胞
按道理来说你观察到的大部分细胞都是细胞间期,因为间期时间最长。
必须记的,还要求能写出来:

压片属于制片里面的一个操作。

末期和后期没有明显界限,所以是一起统计的。


答案:
①正方形的细胞比较少,有可能是取材位置不合适。
②时间不合适的话,细胞分裂会慢些
③④片子里的细胞形态都是很清楚的,片子本身做得好,力量是合适的,解离时间也是合适的
⑤有可能没找到分生区
选C

蛙的红细胞是无丝分裂。

丝指的是纺锤丝。
细胞分裂方式:

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在染色体上,是链状的。
原核细胞的是拟核,是环状DNA。
模拟实验:

琼脂块丢进氢氧化钠里
变色原因:制备琼脂块时加了酚酞
(酚酞遇碱变红)

氢氧化钠扩散经过的部位就变红了,未扩散的部位还是白色。


用琼脂块模拟不同大小的细胞,氢氧化钠扩散到琼脂块中就是模拟物质进入细胞。
扩散的本质是分子的热运动
分子热运动的快慢取决于①温度②扩散所经过的介质
氢氧化钠在琼脂块中的扩散深度是一样的。

NaOH扩散的体积 = 红色块的体积 = 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中间的白色块的体积(未扩散的体积)

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①保证物质能够有效地进出细胞
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表面积/体积)越小,因此其物质交换效率越低。
②核质比限制
细胞越来越大是细胞质越来越大,细胞核并不会越来越大,因为细胞核里的DNA数量不变。整个细胞的特征都受DNA的控制,DNA数量有限,决定细胞不能长得特别大。


这个问题在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后才比较好理解。
因为精子在形成的过程中,把大部分细胞质丢掉了,而卵细胞在形成过程中是保留了大量的细胞质。
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后,受精卵最开始细胞分裂需要的能量物质就是卵细胞里存下的这些物质。
卵子在输卵管的壶腹部受精,形成受精卵后,一边进行细胞分裂,一边沿着输卵管向子宫的方向运行。
当受精卵分裂成一个早期的胚胎(这时候的胚胎为胚泡),才在子宫内膜着床,跟母体建立联系,从这之后就是由母体给这个胚胎输送营养物质了。
答案:

思考:

答案:

由这个思考可知:
真核细胞一般而言是比原核细胞大的

看视频
高考(例:2020江苏卷)会考,高一高二老师不讲,因为高一高二不考,高三一轮复习讲(可能讲很快)


看视频

这个狙击手(枪)叫DNA合成抑制剂

DNA合成抑制剂要可洗脱:
细胞是放在培养液里面培养的,把DNA合成抑制剂一次性加进去后,再加新的培养液,把原先的培养液替换掉,那这个DNA合成抑制剂也就被洗掉了(也就是这个狙击手可以撤掉)

建议多看几遍
[置顶]UP主更正:第一次加入DNA合成抑制剂,作用时间应是≥G2+M+G1(右图红方框□里时间错误)。洗脱DNA合成抑制剂后,再次加入DNA合成抑制剂(S<时间<G2+M+G1)。
更换细胞的培养液:

再次架上狙击手:

洗脱DNA合成抑制剂后,再次加入DNA合成抑制剂(S<时间<G2+M+G1)。(也是右图红色方框□里时间错误)
问题:

答案:

(来自弹幕:这里可以解释前面的问题,狙击手是DNA合成抑制剂,抑制S期所以不能放在空白的地方)
问题:

↑问题前面跟上一题一样,但后半部分不一样
答案:


老师辛苦了!
有缘人终成眷属( ͡° ͜ʖ ͡°)✧
↓删不掉了ƪ(˘⌣˘)ʃ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