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纪时期的古海“冰淇淋”,漂泊了180年,终于找到其直系亲属
提起寒武纪海中的明星生物,肯定许多人会第一时间想起三叶虫,它们的数量非常多,知名程度仅次于恐龙。
但其实在同时期还有一种生物,它们的数量完全不亚于三叶虫,但知名程度就要逊色得多了。


这种生物就是出现在距今约为5.4亿年前的寒武纪早期的软舌螺,它们盛极一时,并最终在二叠纪末期完全灭绝。这种神秘的生物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如果单从它的外形上来看,和今天海中生物相比的话,就显得十分怪异,它周身覆盖着盔甲一样坚硬的圆锥形的壳,并且在壳的一端上还长着一个活动的盖子,里面包裹着它里面柔软的身体。
管壳的里面还有两根触须茎,平时可以帮助自己在海底爬行,还可以支起盖子,使营养物质流进管壳中。第一眼看上去软舌螺长得非常像一支的冰淇淋。

科学家们现在一致认为,软舌螺是地球上出现最早的长有管壳且两侧对称的生物。目前一共发现两大亚群的软舌螺,主要分为软舌螺类和直管螺类两大类。
它们曾经浩浩荡荡地生活在寒武纪古海的海底中,在浅海海底中它们缓慢地向前移动。
由于本身没有特别优秀的猎食手段,所以软舌螺的位置十分尴尬,是当时许多生物的主要食物。它的地位很像今天的海洋中的磷虾,现代许多海洋动物都是以它为食。
在寒武纪时期,出现了许多令人匪夷所思的生物,所以在几百年前软舌螺化石被发现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最近几十年,科学家才对其深入研究。
在19世纪40年代软舌螺首次被科学家命名后,对软舌螺的研究就一直陷入了停滞,古生物学家甚至没有办法确定软舌螺属于何种动物,直到三年前,我国的科学家才首次解开软舌螺的谜题。
2018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孙海静教授和赵方臣教授与国际科研团体合作,在我国寒武纪生物群中,新发现了软舌螺家族中的新成员,并命名云南肉茎螺。
经过一系列的研究表明,软舌螺其实和腕足动物属于远房亲戚。
当时,科学家从几十个软舌螺化石中,第一次发现了有十多个软舌螺化石中管壳底部长有肉茎的痕迹。这也成了确定软舌螺归属身份的重要证据。
这类肉茎结构长在软舌螺管壳的尾段,可以帮助它们吸附在海底岩石或其他动物身上,也可以帮助其过滤海中的营养物质。
软舌螺的这个器官结构成为了科学家确定其归属的重要依据,这与腕足动物身体构造比较相似。并且软舌螺身体两侧对称的触须、口盖和锥壳也和腕足动物的背腹壳相似。

所以古生物学家认定软舌螺为腕足动物的亲缘生物,而腕足动物至今仍然存在,它们经常生活在海洋中的冷水区海底,和软舌螺一样,是一类长有对称的壳和触手冠的无脊椎动物。
它们的幼体可以随着洋流四处游走,长有几丁磷灰质或钙质的壳,在上面长有纤毛环。
这与软舌螺的构造也是非常相似的。科学家还运用了数据分析,研究团队一共设立了十多个相关动物类型的50多个属种,200多个形态特征的数据库。对软舌螺开展了系统的生物谱系分析。

经过研究分析之后,再次验证了科学家的猜想,软舌螺与腕足动物们非常相似,两者拥有共同的祖先。
同时科学家也发现云南肉茎螺属于软舌螺中的较为原始的种类,后期的软舌螺的形态特征发生了一些变化,演化得更加适应当时的生存环境。
漂泊了180多年的软舌螺,终于能够认祖归宗了。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