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022国考行测「指标性」难题剖析——「常识判断」篇

2021-12-01 09:34 作者:最后的遥远  | 我要投稿

全文字数|4.5千
阅读时间|15分钟
图片来源|网络

1.「三熟两不熟」,解题难度高

2.推理,不存在的

3.新的法律,尽量「每一条都有印象」

4.和课外知识紧密结合的成语

2022国考「常识判断」板块难度之高让人相当惊讶,甚至有多道题正确率不足30%。各位小伙伴一定要重视起来这个板块了。

西瓜今天挑出了4道较有代表性的难题(具体解析将来会逐步制作),各位小伙伴可以将其视作「指标性」难题,来加强备考的针对性。计划明年省考的小伙伴更要提早准备,从2022国考来看,值得复习的东西很非常多。

一、「三熟两不熟」,解题难度高

来看看这道题:

下列关于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有几项?

①南昌起义,标志着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
②三湾改编,从组织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
③古田会议,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建军原则,确立了军队政治工作的方针、原则、制度
④党的十八大,把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上升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⑤党的十九大,把「中央军事委员会实行主席负责制」写入党章

(A)2项
(B)3项
(C)4项
(D)5项

下列关于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有几项?
(A)2项
(B)3项
(C)4项
(D)5项

正确率41%,易错项BD

这道题非常有代表性。想要复习党史,就一定要仔细研究到这道题。41%的正确率说明出题者达到了「通过设置新题型来拔高难度」的目的。

本题的特点是「三熟两不熟」。题干中①②③的内容大家都很熟悉,但④⑤两项内容很多小伙伴并不熟悉,而且推理起来也不太简单。

题干中,大家熟悉的①②③都是正确的,而不太熟悉的两个选项中,⑤是正确的,④则并非在十八大提出,而是在十九大提出,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

对比可发现,「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有几项」是从2020年国考才开始出现的新题型。此类题目阅读时间长,考查范围非常综合,难度容易控制(很容易提升难度), 看样子是受到了出题者的青睐。

结合近几年的考点可以看出,「党史重要事件」一定是所有行测考试「常识判断」板块的重点,这里的「重要事件」不仅包括「南昌起义」「三湾改编」等关键事件,也包括各种重要会议,尤其是党代会。

本题尤其需要注意一点:虽然距离十八大召开已有9年,但相关考点依然多次出现,说明十八大、十九大两个会议大家必须高度重视,最好把原文都看一遍,尽量多记一些要点,否则本题的④⑤是否正确,是很难用「推理」来解出的。

2022国考的出题者强化了对考生「是否用心复习」的测试力度。

党史和「重要会议、重要讲话、重要文件」一直以来都是「常识判断」的主要考点,但最近几年考得明显更深入、更细致。

以「十九大」为例,基本所有的小伙伴都能记住「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两句话,但是——

有的小伙伴会去看十九大报告原文,学得深入细致,至少对所有的重要知识点都有印象;有的小伙伴可能只记得这两句话,因此今年一考「中央军事委员会实行主席负责制」就不会做了。

一句话总结:想做好「常识判断」板块,必须高度重视党史和「三个重要(重要会议、重要讲话、重要文件)」。


二、推理,不存在的

在之前的国考中,很多题目即使不完全会,也是可以通过推理的方法进行解析的。不过,这两年有越来越多的题目是怎么推都做不出来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下列不属于「十四五」规划重要目标的是:

(A)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
(B)优化提升供给结构,促进农业、制造业、服务业、能源资源等产业协调发展
(C)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
(D)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下列不属于「十四五」规划重要目标的是:
(A)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
(B)优化提升供给结构,促进农业、制造业、服务业、能源资源等产业协调发展
(C)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
(D)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正确率24%,易错项ABC

本题24%的正确率说明了一切。

以前些年的经验来分析,「常识判断」板块的题目偏简单,正确率低于60%的就算难题了,低于40%的难度就非常高了,至于正确率和「纯蒙(25%)」差不多的题目,可以说是十分地珍贵,做这种题是一件美事呀——一般一套题就一道。

不过,这种规律显然不符合如今的状况。从2016、17年左右开始,「常识判断」的难度逐年提高,正确率20%多的超高难度题屡见不鲜。有的题是绝对难度过高,而有的题就像本题一样,就是看考生有没有看过原文,没看过的话,想推理出来几乎不可能。

本题4个选项都是很宏伟的目标,而且符合要求的D选项不属于「十四五」规划,但属于「2035远景目标」,可「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又是在一个文件中,因此除了看到原文并记住关键知识点外,本题没有任何特别的解析技巧。

那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这个文件多少字呢?

——答案是「63000余字」。

可能有的小伙伴看到这个字数后颇有意见,很想说点什么,不过客观来说,这道题不算过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共有六十五章,其中第一章为「发展环境」,第二章为「指导方针」,第三章才开始进入正题,介绍「主要目标」。

本题D选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出自第三章第一节「2035年远景目标」的第一句话;ABC选选项则出自第三章第二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也就是说,本题考察的是63000余字中最重要的两节中,总内容1000余字,大家努力复习还是能够抓住考点的。

无论各位小伙伴有没有参加过2022国考,都应当从本题中学到一个复习要点,即:

学习「三个重要(重要会议、重要讲话、重要文件)」时,一定优先去看和「主要目标」「具体措施」有关的内容。「主要目标」之前的「发展环境」「指导方针」「基本思想」「工作原则」等内容,大体看看就好。

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解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该《意见》2020年9月14日成文,2021年11月30日发布发布,原文链接:
gov.cn/zhengce/content/

这篇《意见》共5000余字,在学习时要重点看涉及「主要目标」「具体措施」的大标题,其实就只有「坚定不移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加快推进语言文字基础能力建设、切实增强国家语言文字服务能力、大力提升中文国际地位和影响力」4部分,每部分3~4个分标题,重点记忆几个和「数字」「等级」有关的具体措施,例如:

①到2025年,普通话在全国普及率达到85%。
②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教师资格申请人普通话水平应至少达到三级甲等标准,并逐步达到二级乙等以上标准。

通过这种方法,一篇5000文字的文件大概记忆300字左右的内容就可以了。

三、新的法律,尽量「每一条都有印象」

今年国考考察的法律题基本都是近两年「新修订」或「新制定」的,如《数据安全法》《政务处分法》《行政处罚法》等,有的题难度很高,例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自2021年9月1日起施行。依据该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国家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国家数据安全工作的决策和议事协调
(B)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数字经济发展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C)国家建立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对数据实行分类分级保护
(D)从事数据交易中介服务的机构提供服务,应当要求数据提供方说明数据来源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国家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国家数据安全工作的决策和议事协调
(B)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数字经济发展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C)国家建立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对数据实行分类分级保护
(D)从事数据交易中介服务的机构提供服务,应当要求数据提供方说明数据来源

正确率29%,易错项BD

本题除了C选项因为符合常理而容易确定是「说法正确的」之外,其他选项都不好排除,误选B或D的都很多。

事实上,如果对我国的体制有一定的了解,倒是能推理出A错误的概率较大, 毕竟「国家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是一个部级单位,但「国家数据安全」极为重要,因此由部级单位负责决策性事务似乎不合常理。

符合A选项描述的机构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简称「国安委」,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搜一下它的信息,就能感受到其规格之高。

不过,如果不了解相关情况,仅凭自己掌握的知识去「硬推」的话,是很难锁定正确答案的。

比如B选项,符合要求的是「省级」还是「市级」,其实不太好判断;D选项「中介服务机构」能否具有「要求说明数据来源」的权利,也容易让人犹豫。

「近两年的新法律」已然成为国考「常识判断」板块这里的热门出题点。虽然「法律类」题目很难,但正因为出题者明确的倾向性,才使得我们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复习。

各位小伙伴可以通过公考培训机构整理的资料,或者直接搜索「202X年X月新法律法规」等关键词来学习。

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本题考点非常细致,如果考生只是「走马观花」看到了这个法律,最后也很可能做不对,因为4个选项并没有集中出现在法律文本的开头。

《数据安全法》共55条,其中A「中央负责部门」出自第5条,B「省级政府纳入发展规划」第14条,C「分类分级保护」出自第31条,D「中介服务机构」出自第33条。

通过该题可以看出,以后大家复习法律法规的时候,尽可能是看仔细点,尽量做到「每一条都有印象」,这样至少可以在遇到类似的题目时,更好地通过推理的方法进行解析。

四、和课外知识紧密结合的成语

这是一道「成语」和「课外生物知识」紧密结合的高难度题目:

我国很多成语都与植物有关,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投桃报李」中的「桃」和「李」属于同一科植物
(B)「藕断丝连」中藕丝的作用是为植物输送水和养分
(C)「望梅止渴」和「折梅寄远」中的“梅”分别是果梅和花梅
(D)「胸有成竹」中「竹」的年龄可以根据竹节的数量判断

我国很多成语都与植物有关,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投桃报李」中的「桃」和「李」属于同一科植物
(B)「藕断丝连」中藕丝的作用是为植物输送水和养分
(C)「望梅止渴」和「折梅寄远」中的“梅”分别是果梅和花梅
(D)「胸有成竹」中「竹」的年龄可以根据竹节的数量判断

正确率21%,易错项ABC

一般来说,「常识判断」板块中和「初中知识」「生活常识」有关的题目难度不会太高,而该题显然是例外。

这道题的难度让很多小伙伴都叫苦不迭。表面看上去,这是一道成语和生物常识的结合,但涉及生物的部分,难度实在有点高——别说是初中,就连高中生物教材,也没怎么细讲上述内容。

综合分析,这道题涉及的知识点更像是「课外书」上的内容,平时爱看科普读物,喜欢了解各种知识的小伙伴,做起来这种题目会更舒服些。

4个选项分别涉及下列知识点:

A考查的是「科」的概念。「桃」「李」显然不是一种植物,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那么它们属于同一「属」、同一「科」还是同一「目」就有点难辨别了。

B在测试考生是否了解「藕断丝连」中的「丝」。如果将其单纯视为「机械结构」而忽视了「输导组织」的相关作用,就可能会误选B。

C是本题较容易通过推理解析的。很明显,「望梅止渴」中的「梅」是用来吃,能够解渴的食物;「折梅寄远」中的「梅」是「梅花」,两者有明显的区别,再根据「花梅」「果梅」的字面含义可大概确定C选项表述正确。

D「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倒是无关紧要,想要推出D错误,需要掌握一个知识点,即「雨后春笋」。

笋,是竹子的幼芽,「雨后春笋」用来形容竹笋在雨后飞快地生长(甚至肉眼可见),竹子的高度变化很快,而竹节的数量也难以确定,据此反推可以得知,凭借竹节数量来判定竹龄是不太可能的。

从本题复杂的考点和21%的正确率可以看出,即使是「初中知识」「生活常识」相关的题目,也可能出得特别难。

而本题通过「和成语的结合」也提醒考生,学习成语时,尽量弄清楚成语的本质,比如「投桃报李」这个成语说明古人已知「桃」「李」是较为相似的植物,因为我们应当弄清楚现代生物对两者的归类,确定它们是同一「科」后,就能更清楚地体会到该成语的意义。

2022国考行测「指标性」难题剖析——「常识判断」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