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圈正义》 摘录六

写在文章之前
在经过反复的思考和探究过后,我发现,之前的文章自己都是对罗翔老师的文章进行摘录和展示,说实话,在我实践过程当中,觉得效果并非特别好。在我自身实际阅读过程中,自己还是有很多的感受和想法的,也在读文章的时候查了很多补充材料,但之前做文章材料时,为了尽量还原罗翔老师文章的本味,并未对那些材料进行补充和发表。
但自己一直以来都感觉只是进行文章的摘录太过简单,但又不知怎样做得更好,所以一直更新并不快。但思来想去,决定在第六期开始,对文章整体的排版进行新的编辑,以期达到更好的展示效果。
下面是具体的改版方案:
1、对于罗翔老师《圆圈正义》当中文章的原文摘录会用红色加粗标出;
2、对于该文章内容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以及补充会用蓝色标出;
3、在补充的材料中有时会出现其他人的观点或材料,也同样会用红色标出,以示区别。
大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阅读分享。

师生之道

关键词:师生、自我约束
我们常说天道酬勤,但事实上,人生的许多成就,个人的努力虽然重要,但自己所能决定的其实很少。有许多重要的关头,许多的贵人相助其实是可遇不可求的。所以只能以感恩的心来接受,并希望在自己有能力和有机会时也能够去祝福他人。
他们借着名校的光环,充当‘精神资本家’,给年轻人和社会公众放债,拿着实际的好处,剥削欺凌他人的时候面不改色。
但无论你是谁,你的生命中都会有一场内心的斗争,每当你想行善,就有一种力量牵扯着你,让你作恶。
人性的幽暗不仅需要外在的法律制约,还需要内在的德行约束,更需要信念的源力。
你当自卑视己,切勿狂妄自大。
(附注:
对于“自卑”的理解。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对自卑这一心态的理解都属于是偏负面的。但实际上,自卑的含义并非如此。
首先先简单对该处的自卑进行我自己的理解和解释。对于该处罗翔老师所提到的“你当自卑视己”,这里的自卑的指的更多是自我谦卑,要学会对自己谦卑,不要狂妄自大。
然后,我想补充一下,我最近读其他书的时候,读到的关于自卑的理解,在此作为补充和分享。下面是对阿德勒《自卑与超越》当中对自卑这种情感的大致解释。
自卑感是人们进行工作生活时,发现自身实际情况与实际需求存在差距时自然而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并不存在什么正负面之分,只是一种人们正常的心理状态而已。可为什么人们会经常将自卑划分为负面情绪当中呢?大抵是因为,人们将自卑感和自卑情结弄混淆了。
自卑感和自卑情结的区别:
两者表现为程度的差异。自卑感只有达到一定程度并不断被负强化,才会演化为自卑情结。
两者对“超越”的追逐表现不同。只有自卑感的人,那他会想方设法去超越自卑,并在超越过程中重拾自信,也就是说他仍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当下的问题。有自卑情结的人则不同,他更多的是“避免失败”而非“争取胜利”,他也会有争取优越感的补偿性举动名单这些举动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遮掩自卑。
因此,自卑感对应的是超越,而自卑情结对应的是逃避。
此处只是简单提一句,作为注解,针对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一书在今后的更新中会进行摘要和补充学习,敬请期待。)

不要轻易向他人抡起道德的杀威棒

关键词:道德谴责、自律与他律
我们很容易轻易对他人进行道德上的谴责,因为这能够满足我们想象中的道德优越,甚至可以掩盖我们事实上的道德败坏。最经常指责他人某种道德过错的人,往往自己也深陷其中,无力自拔。
人很容易唱高调,因为这不用付出任何代价,反而可以沽名钓誉,掩盖自己的毛病,何乐不为?
但是动辄站在道德制高点教训他人的人,往往自己是败类中的败类,越高调往往越败坏。
道德的使命首先是自律,而非他律,道德谴责的第一步永远是对自己发出的,我们必须先质问自己,在相似的情境下,我们会如何行为?
我并不是说人们不能够进行道德谴责,而是说当我们进行道德谴责的时候,一定不要把自己先排除在道德判断之外。
不要对人性抱以过高的期待,永远要警惕人性深处的幽暗。法治的前提就是对人性败坏的假设,所以任何人组成的权力机构都要受到法律严格的约束,权力从来就不应被完全信任。
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为真正的勇气。但,愿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要轻易遇到考验我们勇气的时候。
(理解与感受:比起做一个高高在上的道德审判官,更重要的是做一个踏踏实实的道德实践者。行动永远比言语能够造成更多的实际影响。总而言之,放弃幻想,准备斗争。)

道德谴责的打开方式

关键词:道德谴责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理想人”的范例,用柏拉图的术语来说这叫作人的“共相”。这种“理想人”有着高尚、勇敢、知恩图报等诸多美德。
当他人的行为举止严重违反了“理想人”的标准,就会激起我们内心的愤怒。这种愤怒本身是正常的。
人为什么会进行道德谴责?
1、我们心中“理想人”范例的召唤。
2、希望他人改过自新。
3、自以为是,表达道德优越。很多时候,当我们在他人身上发现了自己也有的缺点,我们会竭力的批评论断。一方面,在批评他人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获得自以为是的快感,而这种快感会让我们根本无须为自己的过错悔改。另一方面,越是严厉批评,越是可以在众人面前掩盖我们自己同样的罪过。
4、其他。人们进行道德谴责,还有其他许多动机,如博人眼球、营销造势、消费他人的痛苦等。
即便是刑罚,也是希望在惩罚的基础上能够让罪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所有的道德谴责都不应该随意侮辱他人的人格,诸如“人渣”“狗男女”“禽兽”这种情绪化的表达在亵渎他人的同时也侮辱了自己。同时,将他人在道德上彻底“批臭批死”也从此堵住了他人改过自新的可能。
如何开启道德谴责?
在开启道德谴责的阀门时,一定也要进行自我的反省。
每一次对他人恶行的谴责,我都希望能够真正地提升我自己的道德水平。我希望我的愤怒不仅仅是一种感性的表达,而能够产生积极后果。
(理解和感受:道德谴责的打开方式永远是先拷问自己如果你是他你会怎么做,然后才是指责他人为何那样做。每一次拷问都要有自我的提升,而不是到处宣泄你自己的不满,仿佛通过站在道德的高地上指责他人,你就能够成为道德上的巨人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