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国》解说词 第二季 第2集 梦境

2023-01-02 10:22 作者:刘老师爱读书  | 我要投稿

                                       《中国第二季第2集梦境

           ——重启“赵宋之世”的经济与文艺盛宴

 深秋的中国北方,已经显出几分萧瑟。发黄的草场,边地,慵懒的牛羊。天高云淡,节奏舒缓,人们在为即将到来的冬天做准备。

这里是以游牧为主的女真人统治下的五国城。十多年前,女真人建立了一个王朝,并借用此地一条河流的名字,将王朝命名为“金”。

这个从人群深处走来的男人,已经在五国城生活了4年。单从服饰装扮上来看,他跟周围的人没有什么不同,但他的神情举止分明又透露出游离于此处的气息。

北境之地生活寒苦,所有人都忙于生存,没有人介意他是谁,他在想什么,他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

他叫赵佶,来自千里之外的中原城市开封,那里是一座繁华的都市,他在那里生活了45年。但是,他可能再也回不去了。

他的人生经历了很多,但此刻,过去岁月里的荣耀、屈辱似乎都已被深深埋在了心底。

他竭力想忘记过去,但每每不经意间的回首,就会让他失神。那些来自他家乡的美丽服饰,那些自信而骄傲的神采,都会刺痛他的内心。

年少时,他很喜欢南唐后主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一百多年前,李煜为自己写下的这首词,仿佛也是为身处五国城的赵佶而写的。他想念他的故乡,想念那些如梦幻一般美好、但再也无法重来的昨天。

赵佶曾经是北宋的皇帝,后世更熟悉他的庙号——宋徽宗。公元1126年,在他禅位给儿子几个月后,靖康元年的正月,金朝大军南下渡过黄河,直逼北宋的都城开封。

经过将近一年的艰难守卫,在冬天来临的时候,金军攻进开封城,他们在城中洗劫了整整3个月。

公元1127年,金人押运了1050辆车的财宝和书籍,准备北返。已成为俘虏的赵佶和儿子宋钦宗赵桓,被要求换上普通百姓的衣服,随大军一同离开京城。

临行那一天,赵佶对着皇宫和祖先宗庙的方向跪拜辞行,伏地后悲恸欲绝,甚至无法起身。

他们一路向北,走走停停,7个月后到了中京,但这还只是他们北行的第一站。

赵佶时常会非常沮丧、痛苦,他只有读书。他看了一些历史书,以前他并不喜欢读史,但这时再读,他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

在中京时,他写下一篇文章,回顾汉唐历史。他反复说:伟大的帝王要使人民安居乐业,但是,也要注意与北方邻国的关系。

这或许就是他对自己帝王生涯的总结和反思。只是,他还有重新来过的机会吗?

“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

的确,也只有在梦里,才能回到他的“故宫”,他的大宋。

三十多年前,赵佶还不是皇帝,他的封号是端王,当朝皇帝是他的哥哥。

在唐帝国崩溃后,中国大地上出现了后世称之为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几十年时间,分裂与战乱不断。赵佶的先祖赵匡胤,则在这场乱局中崛起,建立了宋朝。

经历了一百三十多年、六位皇帝的经营之后,端王赵佶生活的宋朝正处在一片欣欣向荣之中。少年时的赵佶几乎没有什么烦恼,他的生活轻快而明亮。

在宋朝,皇子们没有实质性的政治权力和军事职务。他们被赐予充足的俸禄与所有象征性的特权,只管纵情享受生活就好。前提是,他们没有想当皇帝的野心。赵佶有两位德高望重的老师负责教学,并有四位宦官负责管理。教材中有孔子、孟子的儒家经典,也有法家著作。

他的老师也会给他讲授历史,比如秦始皇、隋炀帝的故事,并告诫他,挥霍无度导致亡国。当然,在端王赵佶看来,这些帝王之事与自己毫无关系。

他感兴趣的是艺术,对此他有极高的天赋。他的两位叔叔正是这方面的专家,他们在书法与绘画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这是赵佶的榜样。

他的人生,大概率就应该像他的叔叔们一样,神游在浪漫的艺术世界里,想象和创造出各种美的事物,尽情挥洒精彩飞扬的一生。

人生永远充满意外。公元1100年,皇帝突然病故,没有子嗣,继承人只能在五位弟弟中产生。皇太后很喜欢赵佶,她力推赵佶继承皇位。

虽然也有大臣提出端王,看上去不是很稳重,但是这样的意见并没有产生什么影响。几乎是在忽然之间,赵佶成了宋朝的第八位皇帝。

这彻底改变了赵佶的人生。假如皇位由其他兄弟继承,他就可以继续过去的生活,但既然这个结果无法改变,赵佶想要做个好皇帝。

其实皇位只是命运对他的一次戏弄。在他出生前,父亲宋神宗为让王朝变得更加强大,重用宰相王安石推行新政,史称“熙宁新法”。

从科举考试到平民百姓的差役,改革涉及方方面面。但新政的推行遭遇了巨大阻力,朝中大臣因此分成守旧派和改革派。

赵佶刚登上皇位,就定下一个任务:他要改变这样的派系斗争。显然,他低估了其中难度。他太年轻了,也太天真了。

在宋朝,君臣共治国家,不仅是一种政治理想,也形成了一种治理结构。皇帝赵佶看似拥有所有的权力,但他必须先做通大臣的工作。

因为这个庞大的文官集团总是有各种方法抵制他,而且,赵佶还不得不面对两派政见不同的大臣,筛选、评估他们相互矛盾的建议。

为此,他打算兼用新旧两派的官员,但是双方积怨太深,难以缓和。赵佶很快就感到了厌烦,他决定彻底倒向一边,追随父兄,推行新政。

他为自己取了一个新年号——“崇宁”,意思就是崇尚王安石的“熙宁新法”。

也是在崇宁元年的春天,赵佶启用了一个同样支持新法,同样擅长书画,也更懂他的大臣,这个人叫蔡京。

赵佶很喜欢蔡京,甚至把他们一起在松下抚琴和听琴的场景画了下来。看起来,他们并不像共商国是的君臣,更像是一起吟风弄月的玩伴。

赵佶轻抹慢挑,沉静安宁;蔡京谦卑恭谨,侧耳倾听。

在画作上,蔡京题了一首诗:“吟徵调商灶下桐,松间疑有入松风。仰窥低审含情客,似听无弦一弄中。”

而赵佶则用他独创的瘦金体为这幅画题名《听琴图》,并盖下了“天下一人”的闲章。

“天下一人”是赵佶的内心向往,而蔡京很懂得如何让皇帝拥有天下第一人的感受。在这一点上,他堪称皇帝的知音。

不仅仅蔡京懂赵佶,蔡京的儿子也很懂。他对皇帝说:“所谓国君,当以四海为家,太平为娱。岁月能有几何?这样辛劳地度过,还有何意义?”此言深得君心。

赵佶继承的是一个文明程度极高的国家。都城开封,时称东京汴梁,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经济最繁荣的大都市。

到了赵佶的时代,东京已经跟数百年后的现代城市几乎没什么两样。

街道巷口不再有栅栏,人们可以畅行在京城的各个角落。临街的房子也都去除围墙,成了开门迎客的商铺、酒店、饭馆。商家挂出的广告牌琳琅满目,街边还有做各种生意的小摊贩。

宋朝或许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视商业的朝代,国家的一切经济政策几乎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如何从市场中获取更多的财政收入。

社会生产和生活秩序的稳定,是宋朝君臣共同的治国追求。为此,他们一直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寻求平衡,避免过度扰民。

宽松的政策,带来了市场的兴旺。东京是宋朝最发达的一个商业中心,城内的大酒楼不胜枚举,据记载有“正店七十二户,此外不能遍数”。

这些酒楼的消费水平也很高,两人喝酒花费需要数百铜钱。一人独饮,也必须用银制碗碟。可见市民生活的富庶,甚至奢靡。

当然,这里也有一些更亲民的饭店酒楼,菜蔬也很精细。“当街水饭、熬肉、干脯,每个不过十五文。”

每到夜晚,街道上灯火通明,人声鼎沸。瓦肆勾栏,酒楼茶坊,笙歌不停。沿街都是叫卖声,四处都有人在表演各种奇特的技艺。

唐帝国时期的9小时宵禁政策,此时也松弛下来,甚至名存实亡。“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耍闹去处,通宵不绝。”据说,夜市的喧闹和乐声能传到十余里外。

这样自由与斑斓的场景,身为端王时的赵佶是极其熟悉的。他曾不止一次地流连忘返,沉醉其中。

但当赵佶做了皇帝之后,这一切就停留在了记忆里。他不能再轻易地去到市井了,但他知道,他的臣民们正在安享每一个欢乐的夜晚。

开封城的盎然生机,被一位叫孟元老的人记录下来。就在崇宁二年,孟元老跟随做官的父亲来到都城,在这里生活了二十多年。

他记下了皇城里的金银彩帛交易,“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

他记下了清明时节的出游,“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相互劝酬”。

他还记下了元宵节金光灿烂的灯山,临水殿里龙船夺标的比赛,宝津楼上男女艺人的杂技表演,还有天宁节女子舞队骑马归来时的盛况。

很多年后,已身在南宋临安的孟元老回想起这一切,感叹不已,他将自己的十卷书取名为《东京梦华录》。

北宋中后期的太平和欢愉,对于所有经历过的人来说,都是一场回味无穷的梦,包括皇帝赵佶。

宋代的饮食,已经发展到了和今天相当接近的程度。煎、炒、烹、炸、煮、炙、烤、蒸,无一不有。

特别是中餐里最重要的两项技术“炒”和“炸”,正是因为炉火技术的提升和食用油加热方法的进步,而诞生于这个时代。甚至,宋代还有了送餐服务。深宫里的皇帝,也可以借此享用人间烟火,与民同乐。

但世界永远不止一面,有人锦衣玉食,有人依然饥馑贫困。商业的繁茂,促进了大宋的文明,也因此拉大了社会收入的分化。

赵佶想让普天下的臣民都能分享到一个好皇帝创造的幸福世代。登基两年后,他就开始强力推行一套社会福利政策。

要求各州县都建立为穷人看病的安济坊;在全国建立居养院,为那些无法维持生计的老人、孤儿、弃儿提供食品、衣服和住处。他还创建了漏泽园,用来安葬城市里的穷人。

设立这些类似于现代社会中的养老院、孤儿院、残疾人福利院、公立医院、公墓的机构所表达出的对底层百姓的关怀,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是绝无仅有的。

这或许是赵佶作为一个艺术家内心的悲悯。他是个天生敏感的人,对自己治下的山川大地和民间疾苦,他有细致而丰富的情感体察。

但作为帝王,这或许还远远不够。就在他当朝期间,粮价上涨,通货膨胀,导致贫民不断增多。这些更加尖锐的矛盾,他似乎并没有更好的方法应对。

尽管如此,年轻的赵佶一直很勤勉。他接手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和最先进的国家,他完全有理由相信,“天下一人”的梦想定会成真。

虽然打下江山的宋太祖赵匡胤是武将出身,但五代十国之乱让他对武人当政极为警惕。他的弟弟赵光义接任皇帝后,进一步确立文官政治,宋朝就此走上了“重文抑武”的道路。

赵佶更是一个禀赋纯粹的文人,他尤其关心这个国家的精神建设。

重视文治的宋朝在立国之初就降低了科举考试的门槛,科目也更加多元,并加强了对舞弊行为的监管,创立了复试制度,推行殿试制度。一旦及第,就可以直接出仕为官。

王安石新法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教育。他建议医学、算学等技术课程要在国子监的管理下进行,目的是提高专业化教育的标准,吸引更优秀的人才。

赵佶在此基础上,推出了更加雄心勃勃、也更加系统的学校制度,园林设计、建筑、音乐、诗歌、图书编撰、印刷术等等专业都被纳入。当然,还有他所钟爱的绘画。

赵佶想要把所见所想的一切美好都绘成图画,传于后世。他设立并亲自掌管翰林图画院,招收了一批隐藏于民间的英才。其中有一个十多岁的青年学生,名叫王希孟。

进入翰林画院后,王希孟仿佛进入了一个梦幻般的世界。宫廷里有数不清的历代画作珍品,他第一次有机会如此近距离地观看,并细细品味和临摹,那是皇帝赵佶的收藏。

他也可以反复练习绘画技巧,画院会为他不限量地提供昂贵的颜料,以及丝帛、屏风和装裱材料。

更重要的是,他和他的同学们会接受3年的系统培训,课程包括宗教、艺术、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建筑。

此外,还要学习古代辞书,如《说文》《尔雅》中词源学的知识,以打下良好的书法功底。

因为书画院的掌管者赵佶认为,绘画者应该对自己所绘的场景和人物有深入的认知,然后再以含蓄的、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如同诗人创作诗歌一样。

绘画不仅仅是一种技巧,它蕴含着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画家绝非机械的匠人,他需要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

王希孟就这样,在线条与色彩的海洋里遨游。

后世对这位画家几乎一无所知。关于王希孟的唯一信息,源自蔡京在他画作上的几句题跋,大意是:王希孟,18岁,曾经是画院的学生,毕业后被分配到文书库工作。在此期间,多次向皇帝献画。虽然赵佶对他的绘画水平并不太满意,但念其勤奋刻苦、坚持不懈,认为“其性可教”,尚有慧根,决定亲自加以指点。

18岁,是王希孟完成画作的时间。见到赵佶的时候,他应该还要更年轻一些。

一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天子门生,自然是极大的殊荣。但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能有机缘投身一次全情的创作,更是命运莫大的眷顾。

赵佶发现了王希孟的天赋,王希孟听懂了赵佶的梦想。历史给了这对君臣,或者说师徒,一个相互成就的机会。

赵佶希望王希孟绘制出一幅前所未有的画作,在这幅画中,既要有北方山水的雄奇巍峨、浩荡无边,也要有江南仙境般的云雾溟濛、小桥流水,更要有人在画中游。

这幅画还应该有音乐一般的动人旋律,以及世人不曾领略过的色彩。

它是赵佶想象中的大宋气象。它将是壮丽的,也是细致的;是写意的,也是写实的;是绚烂的,也是古朴的。这样的画,存在吗?

后世并不清楚赵佶究竟传授给了王希孟什么,但一定不止于笔墨技法。毫无疑问,他将自己清晰的艺术主张,完全地赋予了这个学生。

他的审美、他的态度、他的眼界和他极致的追求,正是这幅画作的灵魂。

并没有经过太久的等待,半年后,公元1113年4月,一幅12米长的巨作完成了。

赵佶把心中所愿交付给了一个18岁的青年,而王希孟则用天才般的领悟力、充沛的雄心和笔力,加倍回报了给予自己信任的帝王。

这天赐的青绿两色,并不是对真实山水的简单描摹,这是王希孟充满精气神的青春,更是赵佶心中的无限江山。跨越千年,依然美得光芒万丈。它是献给一个时代的,又是万古长存的。

这幅画被后人命名为《千里江山图》。只是,画中有江山,江山真如画吗?

此后,历史中不再有王希孟的任何记载,他也不再有其他画作传世。他如同谜一般地出现,又消失了,似乎他来这人间一趟,全部的意义只在于这一幅画。

赵佶曾说:“朕万几余暇,别无他好,唯好画尔。”

宋朝时,因为禅宗的不断发展,佛教与士大夫的日常生活相结合,逐渐走向世俗化。而赵佶本人,则对道教更为推崇。

无论佛教禅宗还是道教,都侧重于心性修养的内省,宋的美学风格即缘此而来。

一定程度上,宋代继承了魏晋风骨,更多寄情于山高水长、云淡风轻,题材也从唐代的偏重人物转换为更重山水、花鸟。

中国美术最具代表性的“山水画”,自此开始形成特色,并逐步走向全盛。

在画院里,赵佶经常给学生们开题考试。

有一次,他要求用“竹锁桥边卖酒家”一句来作画。最让他满意的答卷是,画中没有酒馆,只有一根挑起酒联的竹梢,在竹林掩映下若隐若现。

还有一次,题目是“踏花归去马蹄香”。用视觉表现香气是个难题,但有一位学生画了几只蝴蝶,飞舞着追逐马蹄。

赵佶喜欢这种高级的趣味,能以诗入画,把思想转融为画的意境。同时,他也喜欢高度写实的作品,能准确捕捉实物的特征,惟妙惟肖。

赵佶的这些美学观,包括他所喜爱的用冷色调呈现出的淡雅和拙朴,直接而深远地影响了后世中国人的审美情趣。赵佶可能不会想到,这些将会是他世世代代不被遗忘的贡献。

到翰林画院学习的人,有6个专业方向可以选。

传统界画一门,专门描绘建筑和市井,通常采用界笔直尺划线的方法,要求有规范严谨的造型,所以选学的人并不多。其中有一个学生,名叫张择端。

张择端创作的传奇画卷,名为《清明上河图》。徐徐展开画面,生动的气息迎面而来。

沿着水路从郊野进京,河道、船舶、街巷、客栈、酒坊、茶寮,各行各业,忙碌的人,活泼的生活,甚至连风在河里吹起的一道波纹,都被精工细笔一一呈现。

这幅长528厘米、宽24.5厘米的绢本长卷,用墨线勾描,精准绘制了清明时节开封汴河两岸的热闹景象。

后世将其奉为神作,认为它高简苍劲、超妙入神。但是在当时,赵佶并不以为然。

或许是因为画中场景于他而言只是寻常,并不新鲜,或许是画中少了他所钟爱的高远意境,也或许是单调的墨色不如青绿色那么漂亮。

总之,这幅画没有被赵佶收录进他亲自主持编撰的《宣和画谱》之中。

而后人却得以从《清明上河图》中观察到历史的细节,品读出当时的文化,感受到人的精神气质。绘画不仅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个时代留给后世最直接的印记。

据说不久之后,张择端就病逝了。跟王希孟相似,张择端的身世也扑朔迷离,生卒年代不详,平生际遇不详。

关于他的历史记载,只有寥寥几十字的孤证,但他把宋代的样貌永远地留了下来。

赵佶对于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感受力。据说他曾经做过一个梦,梦中大雨刚毕,天际出现一抹从未见过的色彩,美得动人心魄。

睡醒后,他下旨命令工匠烧制一件瓷器,要求只有一个,就是拥有“雨过天晴云破处”的颜色。赵佶为这个颜色取名——天青色。

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被交付给了河南汝州的匠人。

瓷器是中国人的发明。汉代时,瓷器的烧制工艺已经成熟,多以青瓷为主。南北朝时期出现白瓷,唐代则出现了艳丽的三彩。到了宋,赵佶的独特审美,带来了新的创造。在未来,瓷器会成为中国的象征。

赵佶如愿以偿,而且,还有意外的惊喜。没有任何纹饰的瓷器表面,布满细微的裂纹。这些裂纹交织叠错,如同花瓣一般散开。

于是,裂纹成了花纹,无声的器物仿佛有了生命,有了变幻无穷的绽放,以及绽放时的声响。本是烧制过程中无意的缺陷,却变成了无法复制的美,赵佶最懂得美。

一生执着于美的赵佶,亲历了漂亮的大宋,见到了漂亮的画作,写出了漂亮的瘦金体,烧制出了不可方物的天青色。或许,他真的可算是“天下一人”了。

只是,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眼前的一切如瓷器般精致,也如瓷器般脆弱。

在美梦中惊醒,是极痛苦的。身处五国城的赵佶很少埋怨,对于他和他的同行者,此刻的一切都是悲剧,是耻辱。一旦把痛苦说出来,似乎就是在推卸责任,指责旁人。

赵佶不想这样,这个结果只能由他自己来承担。他错用了像蔡京那样的奸人,巧言令色,窃弄国柄,荼毒生民,最终导致国家祸乱。

也或许,这依然是皇帝的责任。他不仅识人不明,也没有能力挽回权臣制造的乱局。

皇帝难做,不仅仅赵佶是这样,宋代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也不止一次地发出这样的感叹。

他因兵变立国,却也怕因此亡国。他曾说:一旦发生兵变,自己再想做个庶民,都不可能了。这句话对于赵佶来说,好像一句预言。

虽然赵匡胤也发出过“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的宏愿,但终究没有实现“天下一家”的大统。强干弱枝、重文轻武、守内虚外,成为他的继任者宋太宗赵光义的实际国策,并一直延续。

宋朝的北方是契丹人的辽国,西面是党项人的西夏国,西南方是段氏家族的大理国,最大的危险始终来自北方。

宋辽之间打了25年仗后,坐下来和谈,约为兄弟之国。这个被称为澶渊之盟的约定,带来了一百年的和平,但这一百年也让双方的战斗力都大为削弱。

所以,当女真人崛起后,一切都不一样了。他们先灭辽,成立金国。稍作休整后,公元1126年,女真人打到了开封。那一年的冬天雪雨不止,一批杰出的北方文人为了避祸,踏上了他们没有归途的南下之旅,其中就包括词人李清照。

她与丈夫数十年收藏的金石古玩字画,在流亡中付之一炬。前半生的优雅生活,顷刻间如烟消散。

突如其来的厄运,撕裂了时代,也撕裂了人心。李清照清新婉约的词风,从那一年开始,变得凄苦悲凉。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虽然放不下对中原的思念,但也因为他们的这一次南渡,让中国经济文化的重心再次南移。

北行途中,赵佶依然尽力保持着尊严。虽然这样的困苦是他从未经历过的,但他也在尽力承受。有时候,他会觉得一切恍然如梦。

画完《千里江山图》的王希孟,留下《清明上河图》的张择端,烧出天青色的汝窑工匠,都在完成自己命运般的作品后,很快就消失得了无痕迹。还有那座活色生香的开封城。

这一切明明都真实地存在过,却又如同不曾发生过一样。渐行渐远的赵佶,时常遥望南方,问周围的人:宋朝皇陵在什么方向?那里是他的根脉,那里也还有他的希望。

他的儿子赵构已经在南京应天府登基,他所期待的宋朝大军挥师北上解救自己的愿望始终未能实现,但他心心念念的“帝王要使人民安居乐业”,子孙们正在努力。

江南丰饶的土地,接纳了南渡的人。他们继承北宋的重商政策,同时大力开发农业。农商并举的南宋经济富庶,江南城市和城镇的发达甚至超越了北宋。

他们也继承了北宋的科技成果,成为中国历史上发明创造最活跃的时期。

管型火器的出现,开创了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使用焦煤炼铁,成为世界冶金史上的里程碑;载着瓷器和丝绸的商船开始远航,领先世界的造船业,让南宋成为海洋贸易的先行者。

他们还继承了北宋最为重视的文化传统,思想流派异彩纷呈,形成了又一次“百家争鸣”的盛况,诞生了将儒家思想发扬光大的朱子理学。

赵佶全力打造的皇家画院也得以存续,以新的画风再写风流。这一切,赵佶都没能看到。

后世有人用“弱宋”来形容那个王朝,但也有学者评价道:“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赵佶的千里江山只剩了半壁,却依然如梦如画,绚烂无比。【第2集 完】


《中国》解说词 第二季 第2集 梦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