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文化广场,音乐剧市场将失去半壁江山?

2017年是传说中的“音乐剧大年”,而且是“爆炸式”、“历史上的最好水平”、“演出市场的主旋律”的那种...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10部原版引进,12部中文版和13部原创音乐剧在去年进入了大众的视线——的确数量上是往年的好几倍~

可是,看到道略的票房数据后,笔者傻了眼...
2.17亿=“火爆”!!?
这就是全年的总票房?
这个数据不仅低于13年和15年的,而且在趋势上还是在走下坡路!

这令笔者非常疑惑,尤其是查到下面的新闻之后:

“音乐剧为主,流行时尚为辅”一直是文化广场的节目定位...
总经理张洁介绍,文化广场六年来总计收入4.7亿,年平均增长率18%,其中第六年年收入首次破亿,达到11054万。
莫非在业界哀鸿遍野的同时,上海文化广场一枝独秀?
掐指一算更是不得了:
——音乐剧票房,已半入文广?
你信吗?

文广公开的秘密,我们却视而不见
“半壁”的估算,取决于两个前提,而且非常简单粗暴:
音乐剧年度总票房2.17亿——by 道略
文化广场年收入已破亿——by 澎湃新闻援引文广官方
事实上,道略的数据一直很“薛定谔”,我们很难去证实或证伪;而对于文化广场,“总收入”和“音乐剧票房收入”也是两个概念:

所以,为了验证文广究竟占了多少市场份额,我们需要:——更好的数据,更深入的分析

神奇数据在哪里?
有没有办法知道文广的收入具体是怎么构成的呢?官网上的年报了解一下...

笔者曾无数次打开文广的网站,但往往都是查演出或买票...
没想到天机就在自己的眼皮底下!
打开年报一看,里面的信息量好大!我伙皆惊!
随手给大家划下重点:



或许文广方自己也知道年报中有太多小秘密,因此公开的只有开业前三年的...不过不要紧,有了这三颗“无限原石”,已经可以做出粗略的推断了~

推理时间
我们在年报中发现:
总收入中,票务收入+租场收入一般占80%,而且票务占比较大——约占总收入的40%-70%
在演出种类细分中,音乐剧/舞台剧一般占收入的70%;
*12年没有细分票务和租场,假设演出收入=票务收入+租场收入
而在17年,也要考虑这几个要素:
演出门类中,音乐剧占主导,场次占比更大;
类似于13年的“大年”,估计租场的比重也比较大——只有部分能计入文广票房;
金主爸爸“上汽”冠名后,财政补助应该会更多...
所以在11054万的总收入中,音乐剧的票房收入范围可在3000万-5500万之间,保守估计3000万-4000万!
结论:如果道略的数据准确的话,上汽·上海文化广场所占的市场份额可在1/7-1/4之间,预计接近1/5——虽然没有到半壁,但还是非常厉害!

年报中更多的秘密
实际上,文化广场早些年更厉害!

14年年报显示,《剧院魅影》和《伊丽莎白》两部剧票房就达到了4500万!而当年道略统计的总票房只有1.57亿——妥妥地占了1/3!!!
从这个角度看,上海文化广场已经成为业界霸主好多年...

基于文广和道略的数据,我们进一步计算发现,关键节点正好出现在2014年——就是前一个霸主亚洲联创走下坡路的时候!也是“大小年”交替波动的起点:

现在看来,文广适时接棒,成为了新的霸霸,在业界动荡之中迎来了至少五年的黄金发展期~

新闻媒体知道的太多了!
其实,除了前三年的年报之外,文化广场的各项数据也经常出现在各个新闻媒体中...尤其是每年三月发布演出季的时候,总会放点风~
所以,在前三年年报的基础上,我们通过“人民网—上海频道”、“上海新闻网”、“解放日报”各媒体的报道,补全了那些年的文广数据:

假设在数据有限的后三年,音乐剧占比均为7成...那我们带入道略的数据计算会发现:文广能以不到业界10%的场次,吸引双倍占比的观众!

当然,在这两个指标上,文广的1949人的超大剧院无疑占了先天的便宜...可在全国数十个上演音乐剧的剧院中占到那么大的比例,不得不说666!
另一方面,每到9月份文广开业的纪念日(以及一些特殊的场合),文广方面也会公布累计数据——通常包括总场次,音乐剧场次和总观众人次...我们整理如下:

可以发现,文化广场的增长速度已经趋于平稳~尤其是在被上汽包养之后,基本上是以每1.4天一部剧(70%为音乐剧),每年30万观众的速度稳步增长!而18年,在《法扎》和《大悲》法语音乐会版等热剧(+演唱会)的加持下,可以想象文广的表现只会有增无减...

业界未来:群雄逐鹿 or 胜者通吃
虽然数据里埋藏了很多黑历史,但其作用也是有限的...尤其是在这瞬息万变的乱世~
在17年,市场上其实涌入了不少new player,他们很多其实有着不小的实力,但还在摸索各自的套路——所以票房数据并不显著,但潜力尚在;而老司机们很多也在谋求转型...
于是到了18年,整个音乐剧市场乱成一锅粥了:
主打原版引进的聚橙开始涉足中文版,推出《IDO!IDO!》、《我的长腿叔叔》
花样制作中文版的华人梦想也开始进军原版引进,居然带来了《Kinky Boots》
转战浸入式戏剧,成功打造《不眠之夜》的SMG,和同属原亚联的四海一家再度携手:推出《周日恋曲》中文版,并原版引进《芝加哥》(终于)
号称每年一部原创剧的缪时客也早已开始四面出击:前年和华东政法合作《律·诗:雷经天》;去年和北京奥维哲(NT-live出品方)推出《过去五年》中文版;还有一系列IP中文版:《梵高》、东野圭吾《信》、《月亮与六便士》...
在剧场方面,新生力量也层出不穷:北京的天桥艺术中心15年开业就再次搞来了《剧院魅影》,直接导致了比去年更亦可赛艇的大年;而在魔都——未来的“亚洲演艺之都”方面,据说有8个演艺集聚区正在大兴土木...


这些“Avengers”,能威胁到6年苦尽甘来,神装在手的文广霸霸吗?

笔者再一次沐(zhuang)浴(shen)更(nong)衣(gui)地算了一卦:

总体来说,“师卦”可以算一个上签,但爻辞的关键在于“选择好将帅”——延伸到演出行业中,重点自然在于“选剧”!
讲真,之前文广能占到如此高的市场份额,和演出不多、场馆有限、观众没得选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在关键的14年,文广能占1/3的票房,其实是搭了《剧院魅影》的便车~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厉害的不是文广,而是phantom!

而从17年开始,观众的选择一下子多了起来,突然间就不知道该看什么了...但是大家也会慢慢摸索,渐渐摸索自己喜欢的剧——低质量、赚快钱的哪怕能一时瞒天过海,也无疑会渐渐被唾弃~
在16年推出《春之觉醒》的时候,笔者曾经也给文化广场算过一卦...


现在看来,它无疑更上一层楼,俨然“飞龙在天”~
但在选剧上,文广仿佛越走越偏——当年硬接《一粒沙》,强势打造《春醒》是何等的魄力!可现在仿佛开始妥协了,更在意短期票房了...《大悲》弄不进来,搞个法语演唱会照样卖到天价!这“诚意”观众们一定感受到了!
而且除了自主选剧,文化广场也是租场做生意的,本着“好客”的精神,对这部分演出的质量不好做过多把控~可是如果出了问题的话,观众很难想到引进方,反而容易把这笔账记在文广身上...
新时代:剧场中决胜
所以说,未来究竟是会出现"文广永远是霸霸"的马太效应,还是会发生颠覆式的变化,变数还是很多的...关键在于:谁能持续搞来受观众喜欢的好剧?
事实证明——很多“下辈子也没有可能引入”的剧,在这个魔幻的年代,居然也排着队拿起号码牌了...

文广版的《春之觉醒》,可能就是这个系列第一枪!但后面就看大家各自的本事...如果真有人能把正宗的《悲惨世界》引进来,无论巡演还是驻场,以及在不在文化广场演,其实并不重要~
从票房的体量来说,市场上无疑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但需要注意的是,更重要的指标是演出的质量!是观众们在演出现场鼓的掌、爆的笑、落的泪...
笔者以毕生道行起誓:注重演出质量者,才是最后的赢家!
PS:本文所用的数据基于公开的年报和媒体报道,欢迎大家前往核实并进一步挖掘~
文广各数据来源: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804885
http://sh.people.com.cn/n2/2017/0313/c134768-29847765.html
http://www.sh.chinanews.com/whty/2016-03-13/1924.shtml
http://news.ifeng.com/a/20170925/52151192_0.shtml
http://www.shculturesquare.com/Information_Detail.aspx?type_id=5&pleftid=52&id=442
http://difang.gmw.cn/2016-01/19/content_18565987.htm
http://news.163.com/14/0926/09/A72D9EEC00014AED_mobile.html
http://news.163.com/13/0923/09/99ERBHUN00014AEE.html
http://ent.ifeng.com/zz/detail_2012_09/24/17844404_0.shtml
文化广场12-14年的年报:
http://www.shculturesquare.com/INFORMATION.ASPX?TYPE_ID=7&gid=89&id=330

TheatreBomb-剧燃:
特立独行的另类剧场,逗逼中的轰炸机
长按扫码↓载歌载舞步入歪门邪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