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词典】兽性论

兽性论(Animatism)
兽性论或动物主义、泛生论,由英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马雷特(Robert Marett)于1900年提出,以回应、反对1875年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将万物有灵论(Animism)视为宗教基础的看法。“Animatism”这个词来自拉丁语“anima”,意思是“呼吸”、“灵魂”或“生命”。兽性论宗教是一种原始宗教,它相信拥有周围一切的超自然和不可思议的神秘力量。兽性论是比万物有灵信仰更为原始的,即非生物的生命本身就是有意识的或个性的。兽性论和万物有灵论的区别在于,万物有灵论相信只有自然事物才具有非凡的能量,有时甚至是语言文字。然而,兽性论认为,每个物体都可以有超自然的能量,无论是有生命的还是非生命的,都有能力帮助或伤害人类。此外,兽性论的宗教相信一位至高无上的神,所有物体都拥有一种精神,而万物有灵论认为,不同的物体具有不同的精神。马雷特主张,在万物有灵论阶段之前,还存在一个前万物有灵论阶段(Pre-animistic stage),兽性论就是这个阶段的宗教基础。
这种兽性论的宗教在南太平洋地区较为普遍,即被称为“玛纳主义”(Manaism)的宗教信仰。“玛纳”(mana)在美拉尼西亚和波利尼西亚人的观念中中,是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可能归因于人、精神或无生命的物体。“玛纳”的法力可能是善的,也可能是恶的,有益的,也可能是危险的。每一件物品都是有“玛纳”存在的,波利尼西亚国王的私人侍从不得不通过某种魔法仪式,以便在他们的工作结束时去除可能有害的皇家“玛纳”。在美拉尼西亚,同一类事物之间“玛纳”的强度和活力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渔民或猎人会小心对待他们特定的鱼钩、网或长矛,如果它们失去力量,他们会进行魔法仪式来加强它们的力量。
马雷特的兽性论遭到学界批评,它的认可度不如泰勒的万物有灵论,原因在于马雷特的理论研究是基于不充分的数据,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说明其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