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五节-十世纪的对外扩张和达到第二次巅峰的帝国军队

大约在959年,在年轻气盛的皇帝罗曼努斯二世(Romanus Ⅱ/Ρωμανός Β')[1]的统治时期,禁军被分为了东西两个部分,分由两个不同的司令官——指挥(Domestikos)带领,标志着帝国双向扩张的开始。961年,东部禁军的指挥尼基弗鲁斯·福卡斯(Nikephoros Fokas/Νικηφόρος Φωκάς)[2]夺回了克里特岛,并将此处设置为克里特军区(Crete/Κρήτης)。紧接着他带领军队进攻阿拉伯人控制的奇里乞亚,劫掠了阿拉伯人在北叙利亚的大本营阿勒颇,而此次远征因罗曼努斯二世在963年的突然去世戛然而止。皇帝的妻子,作为寡妇的狄奥法诺(Theophano/Θεοφανώ)邀请这位老将与她共结连理,由此,尼基弗鲁斯登基成为共治皇帝,与年幼的瓦西里二世(Basilius II/Βασίλειος Β΄)[3]共治整个帝国。
尼基弗鲁斯二世即位后,重新带领大军回到奇里乞亚,而这次他打算彻底夺回此处。964年,他首先收复了整个塞浦路斯岛,次年将整个奇里乞亚地区彻底收回,并在此处设置了6个新的军区,而此地的守军大多为本地的亚美尼亚人。967年,塔隆地区(Taron)的亚美尼亚亲王以地来降,皇帝将此地与梅利蒂尼等西亚美尼亚地区的领土整合,形成了超过12个军区,因这些新征服的地区原住民大多为亚美尼亚人,这些军区的守军自然也以当地住民为主。为了防止地区军力过于碎片化,尼基弗鲁斯二世将亚美尼亚地区的一些小型军区(Μικρὰ Θέματα)[4]归于迦勒底督军区节制,并且授予该督军区最高长官以督军(Katepano/Κατεπάνω)的头衔。
尼基弗鲁斯二世仍有更宏大的计划,他想将麾下的重骑兵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至于在领土扩张方面,他的下一个目标毫无疑问就是叙利亚。其他地方于他而言性质寥寥,在巴尔干地区,他在968年邀请北方的罗斯人进攻保加利亚;在德意志人进攻南意大利的军区之时,他将当地军队和抵抗重任全权交予新上任的意大利总督。968年,皇帝本人再次进军两河北部和叙利亚地区,收复了埃德萨并将该地设置为埃德萨军区(Edessa/Εδέσσης)。之后皇帝的部队拿下了安条克周围的要塞并留下部队将该城封锁,同时进行围攻,最终迫使安条克守将在969年向帝国投降。
在同年,不仅有尼基弗鲁斯二世对外的丰功伟绩,还有另一件大事。狄奥法诺与其侄子约安尼斯·齐米斯西斯(Ioannis Tzimissis/Ιωάννης Τζιμισκής)[5]私通,在二人谋划下,约安尼斯于该年年末将尼基弗鲁斯二世谋害,并登基成为约安尼斯一世,继续与未成年的瓦西里二世共治整个帝国。此后,帝国开始对叙利亚地区的阿拉伯国家施行怀柔政策,叙利亚地区的哈马德王朝随后与帝国签订条约,帝国由此成为哈马德埃米尔的宗主,并获得了安条克及其周边地区。
之后,约安尼斯一世重新整顿东部边境的军队,他将东部边区超过30个古怪的小型边境军区以及安条克周边的两个军区进行大规模重组,将其归于三个督军(Katepano/κατεπάνω)管理,迦勒底督军区(Catepanate/Kατεπανίκιον)的督军仅需要管理本都地区的小型军区。之后他将西亚美尼亚,也就是从北部黑海到安条克这一长条地区的中部交予美索不达米亚督军区(Mesopotamia/Μεσοποταμία)的督军管理,南部则由安条克督军区(Antioch/Ἀντιόχεια)的督军管理,很明显约安尼斯一世加强了这些督军区督军的权力。约安尼斯一世同时设立了一支新的禁军——不死军团(Athanatoi/Ἀθάνατοι),这个名字来源于希罗多德(ΗΡΟΔΟΤΟΣ)对波斯中央精锐部队长生军(Ἀθάνατοι)的描述。
次年即971年,约安尼斯一世带领不死军团和其余部队在保加利亚地区与罗斯人作战。皇帝两次痛击罗斯人的军队,并将其围困在德里斯特拉(Dristra)的要塞内。罗斯人因此被迫撤回罗斯地区。在这之后,约安尼斯一世吞并了保加利亚东部,并将其分割为六个小军区,由亚德里亚堡督军区和塞萨洛尼卡督军区的督军节制。未几,他便将帝国的领土扩张至多瑙河边境,并设立了两个新的军区。此处的守军仍是以当地人为主,也有少量是来自于东部迁移过来的定居者。
在约安尼斯一世的努力下,自七世纪以来,帝国第一次得以重新在多瑙河地区立足。之后他便再次将目光对准东部,在大肆劫掠了阿拉伯人控制的两河地区后,975年,皇帝本人开始向叙利亚地区扩张,将帝国的国境线一直推进到了原本控制在法蒂玛王朝名下的巴勒斯坦北部地区。在回程时皇帝顺手设立了特里波利军区(Tripoli/Τρίπολις),但特里波利(Tripoli)此时仍由法蒂玛王朝控制,于是该军区名义上由安条克督军区督军遥控。根据约安尼斯一世的说法,他本想攻下巴勒斯坦和耶路撒冷地区,并由他本人亲自控制,但他在第二年意外猝逝。
976年,18岁的瓦西里二世开始亲政,不再作为共治皇帝。东部禁军的指挥,同时也是马其顿家族的亲戚巴尔达斯·斯科莱洛斯(Bardas Skleros/Βάρδας Σκληρός)[6]发动叛乱,并获得了几乎所有小亚细亚地区军队的支持。瓦西里二世为此不得不向尼基弗鲁斯二世的侄子巴尔达斯·福卡斯(Bardas Fokas/Βάρδας Φωκάς)[7]求援,巴尔达斯·福卡斯的军队在对阵巴尔达斯·斯科莱洛斯的军队时屡战屡胜,并在四年内战结束后将巴尔达斯·斯科莱洛斯驱逐出帝国境内。然而此时保加利亚帝国的势力开始死灰复燃,并在986年击败了瓦西里二世的军队。巴尔达斯·斯科莱洛斯认为这是个好时机,他从国外回归并再度发动叛乱。而与上次叛乱不同的是,巴尔达斯·福卡斯并未去弹压叛乱,他反而加入了叛军的行列。巴尔达斯·福卡斯取代了巴尔达斯·斯科莱洛斯在叛军中的主导地位,并且控制了整个安纳托利亚。瓦西里二世此时不得不求助于北方的罗斯人,为此,他们为瓦西里二世组建了一支由罗斯人组成的部队。这支军队在长达三年的内战中帮助瓦西里二世击垮了叛军,而这支部队最后成为了极为有名的常备军部队——瓦兰吉卫队(Varangians/Βάραγγοι)[8]。
可以说,直到990年,瓦西里二世才完全控制了整个帝国。由于此前伊比利亚王国国王庇护巴尔达斯·福卡斯的叛军残党,因此皇帝率军攻打了高加索的伊比利亚王国。此后不久,皇帝借保加利亚在内战期间侵吞帝国领土为由而与其重启战端,但是这一系列攻势都因为法蒂玛王朝的入侵而被打乱,于是皇帝本人再次在东部边境设置了三个军区,并在宣称了他对伊比利亚王国的继承权之后在此处设置了督军区[9]。在此之后,帝国成功地夺回了被保加利亚人侵吞的土地,不止于此,帝国甚至扩张到了多瑙河东岸,并在此处设置了帕拉杜那乌姆督军区(Paradounavon/Παραδούναβον)[10]以组织该地的防御工作。直到1004年为止,帝国军队一直在保加利亚地区劫掠,直到皇帝发现惩罚已经足够了为止。
在长达十年的战争后,1014年,瓦西里二世在克雷迪昂战役(Battle of Kleidion)中击败了保加尔人并俘虏了大量的士兵。但保加尔人捉走了瓦西里二世的一些人,瓦西里二世为了报复,便剜去了保加利亚俘虏的眼睛。在之后,瓦西里二世继续进军保加利亚的西部,直到1018年绝大多数的反抗者都投降了。随后他便在保加利亚中部设置了全新的保加利亚督军区(Bulgaria/Βουλγαρίας)[11],在多瑙河边区设置了锡尔米乌姆督军区(Sirmium/Σιρμίου)[12],很显然这两处也是由当地的保加利亚人作为守军。与此同时,帝国东部的格鲁吉亚王国国王发动了不明智的战争,他率军攻击了帝国的伊比利亚督军区(Iberia/'Ιβηρίας)[13],但被瓦西里二世所击败;而相比于其愚蠢的族亲,瓦斯普拉坎(Vaspurakan/Βαασπρακαν)[14]的亲王以地来降;阿尼(Ani/Ἄνιον)的亲王因为支持格鲁吉亚王国国王,为了向帝国赔罪,他也将他的土地献给了帝国[15]。瓦西里二世曾打算收复西西里,但他不幸在1025年去世,结束了他对帝国49年的统治。
东罗马帝国在瓦西里二世手上达到了另一个巅峰,帝国的实力也远超它的邻国和竞争对手。自从840年狄奥菲卢斯改革以来,帝国军队的规模翻了一番,但除了发动数次大规模内战以外,帝国军队不再推翻过任何一任皇帝。虽然瓦西里二世充满进攻且报复性的战争让帝国版图不断扩大,但其本人对领土扩张兴趣并不大,这和他前两任的共治皇帝尼基弗鲁斯二世和约安尼斯一世不同,瓦西里二世更关心的是国家内部安危,而他在这方面成绩突出,达到了他想要的目的。


[1]959年—963年在位。
[2]即尼基弗鲁斯二世(Nikephoros II/Νικηφόρος Β΄),963年—969年在位。
[3]又译为巴西尔二世,962年—1025在位,976年—1025年亲政。
[4]即亚美尼亚式军区(Αρμενικὰ Θέματα),参考本书,p.110。
[5]即约安尼斯一世(Ioannis I/Ιωάννης Α΄),或译为约翰一世,969年12月—976年1月10日在位。
[6]又译为巴达斯·斯科莱鲁。
[7]又译为巴达斯·福卡斯。
[8]也称北欧卫队,是一支拜占庭帝国的皇家近卫重装步兵部队,主要由迁入南俄草原的北欧诸民族组成。“瓦兰吉”是这支部队成员的自称,而这个词源自古挪威语的Var,意思是“誓言”,用来代指宣誓效忠于他人,遵守领主的规定,并平分获得的利润的团体。此后拜占庭人把所有的北欧人都泛称为“瓦兰吉”。瓦兰吉卫队的名声在希腊并不好,除去希腊人本身对他们“蛮族”出身的蔑视,他们的贪婪和跋扈也令希腊人不满。此外,瓦兰吉卫队的好酒在拜占庭军队中颇为知名,很多同时代的希腊人甚至戏称他们为“酒囊”。西方大部分关于瓦兰吉卫队的轶事传闻都源自返回家乡的瓦兰吉卫队士兵。12—13世纪,瓦兰吉卫队的诸多传闻开始在北欧传开,这些传闻传播的如此之广,以至于瓦兰吉卫队成为了西方世界中知名度最高的拜占庭军队组织。
[9]其长官称督军(Katepano/κατεπάνω)。
[10]又译为下多瑙河督军区,其长官称督军(Katepano/κατεπάνω)。
[11]其长官称督军(Katepano/κατεπάνω)。
[12]位于今塞尔维亚、波黑一带,其长官称督军(Katepano/κατεπάνω)。
[13]又译为伊伯利亚军区,其长官称督军(Katepano/κατεπάνω)。
[14]瓦西里二世在此地设置了瓦斯普拉干尼亚军区(Vaspurakania/Βαασπρακανία),属瓦斯普拉坎督军区节制。此外,他还设置了三个新的军区——德律努波利斯军区(Dryinopolis/Δρυινόπολη)、科洛尼亚军区和塞尔维亚军区(Serbia/Σερβία),参考本书,p.114。
[15]瓦西里二世在此地设置了阿尼军区(Ani/Ἄνιον)。此外,由于罗斯人通过海路发动袭击,可能导致了瓦西里二世设置了一个新的军区——希俄斯军区(Chios/Χίος)。

『前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