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乡土中国书评——中国传统

2023-08-29 17:00 作者:把我给你  | 我要投稿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直到现在,我们的每一个传统与习惯都“源远流长”,也都有精华和糟粕,剖析中国乡土这只带着新旧时代特征的麻雀,了解传统、了解中国。

       1、为什么中国人讲礼?

       礼是一种约定俗称的习惯,就像我们平时吃饭要用筷子,朋友结婚要去送红包一样。那么大多数的礼其实并不涉及道德,而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仅此而已。在封建社会,女人要遵循三纲五常,裹脚,清朝人都需要留辫子,这也是一种礼。而这些曾经理所当然的礼,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却是恶劣的。在远古时代,人们在长时间的摸索中,发现某种行为可以改变某些事情,当这件事发生时,那么就需要这种行为来去处理,长时间的处理和不断的改进逐渐形成一种经验,经验代代相传,就变成了礼。所以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而礼仪之邦翻译过来其实就是规矩之邦。所以,礼只能代表我们在这片土地里生活的时间绵长,文化久远,而并不能说明我们的道德就比其他族群高尚,科技发达,或者,比其他民族高人一等。四大文明古国,都有着自己的礼仪,近代新诞生的欧美国因为初建不久,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一套礼仪体系,所以在有些国人看来,是粗俗的,等到现在的欧美存在了一定的年份,也会产生礼,被打碎而重组的国家需要逐步建立自己的礼仪道德。

       2、为什么中国人讲究孝顺?

       孝一直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高度提倡的一种品质,孝字多在孩子和父母之间产生的一系列行为。那么,孝到底是什么呢?孔子提倡孝,对每个学生用实际的例子来解释,然而并没有抽象的定义。在众多的解释中,最后甚至归结为心安两个字,在费孝通老先生看来,孝其实是子女在日常接触中摸熟父母的性格,然后承接他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在我看来,这恰恰承接了礼字,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交流相处的基本方式。在对待父母的行为中进一步的演化。所以,孝更多的时候是自己的行为,承接父母的同时,图自己的心安。那么,如果一个人很孝顺,虽然会瞬间提升此人在我们心中的好感,因为他懂礼,懂规矩。

       3、为什么中国人喜欢“熟”

       中国乡土可以称为礼俗社会,讲究靠攀关系,谈交情处于礼俗社会的家乡,熟悉即是信任,规矩不是法律,规则是“习”出来的礼俗。社会转型过程是激速的,快速现代化也加剧了这种反差的形成

       现代城市则称为契约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需要法律维持社会秩序,法律下人人平等。在公平这方面来说,现代化是优于旧时代中国的社会制度的,因为公平的环境,才能源源不断的出现各行各业的人才,本国的发展才能跟上时代。

       现在的中国,是处于一个转型的阶段,礼俗与契约共存,法治与礼治共生,熟人社会与生人社会交杂,这也是从血缘到地缘的必经之路,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其中可能会丢掉“人情味”,但失去也就意味着得到“多一点公平”,在我认为,这种失去和得到是对社会发展有利的,因为有熟就说明有生,如果熟人多了特权,那么对生人有公平吗?曾经我看到一句话:“霍金来到中国,都要先敬三杯酒才能走。”这充分的说明了旧时代血缘社会对社会发展的一种阻碍,新事物的诞生,对久事物的冲击是必然的,久事物可以选择接受或者拒绝,但却改变不了新时代诞生的事实。

       4、为什么会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从社会关系上看,在固定的资源关系网中,感情是具有破坏和阻碍作用的,感情的激动改变了原有的关系和资源分配,就是说,要想维持固定的社会关系,就得避免感情激动,恋爱的持续倚于推陈出新,不断克服障碍,而这一过程使得社会关系不能稳定,使依赖于社会关系的事业不能顺利经营。所以在乡土社会中这种精神是不能存在的,男女间的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男女有别是认定男女间不必求同在生活上加以隔离,即所谓男女授受不亲,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

        5、中国的生育制度是什么?

       人类需要延续,那么人类延续和我们个人又有什么关系,我不生孩子的话整个人类就会灭绝吗,这种想法没有问题,但是反人类,个人的生育任务不是由个人意愿决定的,而是整个生育制度和文化落在个人头上的一点点碎片。

       人不能永远生存,因此活人需要免除死亡给社会完整性带来的威胁,因此发生了生育制度来供给新的社会分子。人类用文化手段去控制生殖左右,使生物现象成为社会的新陈代谢作用。所以当有人说出不生育下一代的观点的时候,它需要面对整个社会给予的正面压力。

        6、为什么会重男轻女?

        从原始社会的女权制度开始,到出现小农经济后男性生产力远远大于女性生产力,男权掌握社会的主要资源与权利,到了21世纪,摆脱了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形态后女性生产力虽然任然不如男性但也与小农经济时期占比远远不同,又掌握生育权,加上男多女少,女权逐渐复兴

        在父母双方抚育下的人,父母双系的支持就成为了他的社会资本,那么又出现新的问题,双系继替面临着社会地位、财产、非动产分割的问题,一儿一女如何同时继承父亲的国王地位和母亲的一套房产。在这种继承的困难结合儒家的三纲五常思维,就必然会出现单系偏重,在中国的父权语境下更是偏向父子继承。因为继替是单系偏重的,在父母儿女中,只有两个进入直接的继替关系中,所以孩子在抚育上多少会因为性别而受到差别待遇,这也解释了社会上的性别歧视、重男轻女等现象。

       7、为什么会有彩礼?

       在血缘型乡土社会中,嫁女儿就如同商品买卖,女方作为附庸依附男方,为了保证商品的价值,也会给予女方灌输“女德”,事事忍耐,委曲求全,只能男写休书,女不能女休男;这样才能保证商品物有所值。

       随着女性的权利提升、自我觉醒、地缘型社会变化,两性关系已经随着附庸变成了合作型,女性不再把自己当做商品,而是真的把自己当个独立的个人,是为了爱情而结婚。中国有句俗话说得好,谈钱就别谈感情,谈感情的时候就别谈钱。女性在独立与觉醒的时候,得到了权利,那么也要履行义务,婚姻是公平的,不能只谈得到不谈付出。

       通过现象分析我们能够得出,中国文化绝大多数都是向内的,民族文化带有对内的强硬性,向外的软弱性。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关键词是自信,并不是自负,中国传统文化在开拓创新方面严重的可以直接说是落后的,无论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刚过易折、盛极必衰都凸显着文化的弱点,也许这是最好的生存手段,屈辱的活着或许比壮烈的死去更需要勇气。


乡土中国书评——中国传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