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马克思第二期(读稿)

在1871年七月的巴黎
在1917年的十一月的俄罗斯
在1936年的西班牙
在1949年的十月的中国
在1968年五月的法国
一幕幕的人类历史的高光时刻
直到1991年的后革命时代
而这一切的开始,这一切的基础
都由一个人的思想
根据他的思想不断发展而来
可以说他即点燃星火之人
他就是,卡尔·马克思
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内卷之后
从柏林大学毕业后卡尔选择了写一些文章
然后就被普鲁士重拳出击,啪的一下
报社没了
那可真是小刀剌屁股
开了眼儿了
一方面卡尔感慨着
普鲁士政府原来这么不当人
卡尔对于普鲁士的专制
也表示了彻底的失望
在给卢格的信中他针对普鲁士专制政府指出
满载傻瓜的船或许会有一段时间顺风而行
但是它是向着不可幸免的命运驶去
这是因为这些傻瓜根本就没有料想到这一点
这命运就是即将来临的革命
既然难以通过合法的舆论工具
为保护劳动人民的利益与政府相抗衡
唤起底层的人们解放自己的意识
卡尔逐渐地把改变现实社会的希望寄托于社会革命
但是在社会革命的各种条件都还不具备
普鲁士版觉醒年代了属于是
而卡尔想着在新筹划的杂志还没有创刊之前
去找他的心爱之人,正式的举行一次婚礼
他回到了利特尔以后
又遇到了新的问题
那就是让人头皮发麻的家庭矛盾
首先母亲不理解卡尔所做的事
她只想安安稳稳的有一个稳定的收入
也有两个家庭之间的矛盾
燕妮也等了卡尔,七年
在卡尔风风雨雨流浪一生的生涯里
他已经失去了一切,唯独没有失去的
也只是爱情与友谊
这也是对于人生来说最珍贵的事物
而领证的当晚,卡尔就带着燕妮看黑格尔的书
只能说,不愧是你
卡尔又对燕妮提了一件事
我朋友卢格那边新开了家杂志
在法国巴黎
叫《德法年鉴》
至于为什么在巴黎嘛
首先巴黎那边的进步人士还是比较多
另外,法国政府总不能像普鲁士政府一样
把杂志彻底关了吧.....应该?
所以我想去那边,写一些文章吧
反正在普鲁士确实也待看不下去
燕妮也同意了然后提出一起run法国的计划
燕妮呢,也提出了带上她最信任的女仆的请求
女仆名叫,琳蘅
相比起叫作女仆
倒不如说是卡尔和燕妮的朋友
卡尔经常把自己的一些观点,看法
讲给琳蘅听
琳蘅受到卡尔一家的影响
经常说一些自己的观点
说白了女仆这个身份
就是封建制度的牺牲品
她是一个附属品送给燕妮的
在封建制度里,她不是人
她是物,是可以交易的
但燕妮呢,则是把她当朋友来看待的
她对卡尔一家的感情并不是主仆关系
在卡尔通往巴黎的路上
他看着各种各样的风景,城镇
对于卡尔来说
他自己有着一个坚定不移的心
从大学教职入取失败
到《莱茵报》被查封
这些各种各样的困难并没有使他消沉下去
反而激起了他追求真理的决心
去探索,去改造,这个社会的心
所以这时的卡尔把希望全都寄托在这个《德法年鉴》身上
其实在这个时候,卡尔与青年黑格尔派已经分道扬镳了
一是这么多年了,确实亲身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事
二是这些年的经历让他清醒了许多
在此之前还有鲍威尔
对于卡尔来说
他们这批人仍然停留在与现实社会离得很远很远的抽象领域
为了某一个抽象的概念和抽象的体系相互争执
马克思自己则越来越关注现实的社会问题
他迫切地寻找着改造现实社会的思路和途径
对这帮神秘主义者和政治浪漫主义者的夸夸其谈感到非常反感。
虽然当时的《德法年鉴》
除了马克思以外
有卢格,还有莫泽斯·赫斯、巴枯宁、海尔维格。
当他们还想继续邀请别人的时候
费尔巴哈表示,正在摸鱼
鲍威尔表示,爷不仅不答应,还要另立中央
和德法年鉴卷
虽然德法的队伍水平像是大杂烩,但他们都想改造这个社会
在这第一期上
刊载了马克思、卢格、费尔巴哈和巴枯宁之间的通信
在这些通信中,他们自由而坦诚地交换着自己的思想
卢格在给费尔巴哈的信中谈到自己创办这份刊物的设想
在这份刊物中实现思想和行动
哲学和政治的结合
费尔巴哈的态度不怎么积极
他怀疑这个设想能否实现
马克思则认为,一切赞成改革的人
都不得不承认
他对于究竟应该怎么办
没有明确的概念
这比起那些自以为手中掌握了改造社会的人间秘方的夸夸其谈的政治浪漫主义者来说
可谓是极为中肯和确切
这些通信不是特地为了这份刊物而写的
它们在被刊用时作了一些改动
这在一期上,恩格斯发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还有《英国概况》
而卡尔也发表了两篇文章
《论犹太人问题》还有就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导言
可以看见的是,卡尔在慢慢形成自己的理论方法
在论犹太人问题的这文章当中,卡尔明确的说到
与其说是宗教问题,倒不如说是个社会问题
感兴趣的可以去搜下
《德法年鉴》的第一期那可谓是大佬云集
一出版,直接热搜第一,普鲁士表示,上一次的重拳出击
不够重!他们几个早该去通辽龙场悟道了
运往普鲁士的杂志,还搁快递箱呢
都收了几百本
这下资金链就出了问题
再加上和卢格思想上的分歧
才出了第一期就寄了
这种情况属实是大本钟下寄快递
上面摆,下面寄
有一天卡尔无意间看到了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这一篇文章给了卡尔很多的启发
所以在《德法年鉴》寄了之后
立马开始准备对经济学的研究
转向经济学后的马克思
最关注的问题当然悬资本家为什么越来越富
而工人阶级为什么会在劳动中使自己变得贫困而使资本家变得强大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
马克思就必须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
那么从经济学的角度上来看
马克思就必须回答使资本家越来越富
而使工人越来越穷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为此,马克思分别从工人的工资和资本家的利润两个方面
研究了他们收入的来源
以及这两种收入之间的关系
在经济学分析的基础上
马克思接着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了劳动者与劳动对象的分离是促使他受制于劳动对象占有者的根本原因。
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分析后,马克思判断出,人的本质是劳动
而劳动或者说人,会被资本异化
于是《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横空出世
卡尔去研究经济学确实受到了恩格斯的影响
卡尔第一次接触到恩格斯的文章还是在《莱茵报》那时候
就觉得这恩格斯写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水平还可以
对于恩格斯来说,他的家境确实不错
开工厂的,从小呢其实他经常和工人打交道
对于工人阶级是比较了解的,包括处境什么的
而且相比于卡尔一天到晚研究哲学
他对于实际情况,包括资本主义的经济活动
工人阶级的了解程度都要比卡尔强一点
在他亲眼目睹资本主义对于工人阶级的压迫
这使恩格斯的立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卡尔几个月后把手稿整理好之后
就想着能不能再次见一见恩格斯
毕竟是启发了自己研究经济的人嘛
就写信给他说,咱们要不要见一面
之前在德法年鉴的时候
确实有过交流
互相交换意见嘛
第一次见面是在莱茵报那时候卡尔对于恩格斯也没什么感觉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
某一个咖啡馆
两个重量级的人物进行了深入交流
呃呃,怎么跟约会似的
好像视频的方向,向着奇怪的方向发展了(?)
最初步的交谈,他们两个人身处环境的不同
但都得出了相同的结论,或者说理想
他们都得出了,想要改造这个社会
那就必然把目光聚焦在大多数人身上
即无产阶级
他们发现,有着许许多多的共同点
恩格斯给卡尔讲了许许多多关于工人阶级的事
还有自己的一些经历
于是在他们的脑海中萌发了一种想法
一个超越时代的想法
共同的事业、共同的信念往往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它不仅能够把人们吸引到一起去克服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
而且能够在彼此遭遇逆境时成为对方心灵上的慰藉
在结识恩格斯之前
卡尔曾经也结交过具有共同的志向和兴趣的朋友
例如布鲁诺·鲍威尔、卢格
都产生过友谊
但是,这种友谊似乎缺乏一种基础
这就是共同的信念
或者说是共同的信仰
卡尔逐渐地把多数人的进步看作是变革现实社会的力量
而鲍威尔则认为变革现实社会的力量是“纯粹的批判”
卡尔认同康米主义,而卢格则认为这玩意是新基督教
尽管卡尔、鲍威尔、卢格都反对普鲁士的专制统治
追求自由、进步、民主
但是他们对这些追求的具体含义的理解是不同的
这样,他们就无法在彼此的交往中追求共同的目的
相反会因为目的的不同而发生相互碰撞
在缺乏共同的信念和共同的信仰的情况下
私人之间的友谊往往会因为信念和信仰的不同而发生危机
友谊这个东西既不是单纯的理性产物
也不是单纯的情感产物,它与人们的其他感情一样
是理性与感性的混合产物
卡尔和恩格斯之所以能够结下如此不平凡的友谊
除了他们之间具有共同的信念和信仰
他们两人的气质,性格和素质也有彼此吸引的地方
恩格斯对卡尔说,我这几天后回英国去了
你啊,别老是闷在家里,整天看书
我带你去参加工人集会
去做个小调查
卡尔也同意了
他们一起参加了巴黎的法国工人和德国工人集会
马克思在巴黎期间
与法国的工人组织和德国的流亡工人组织都直接建立了联系
并且经常参加他们的集会,还在集会上发表演说
但是他自己没有加入任何组织
卡尔还向恩格斯介绍了德国的工人组织正义者同盟
正义者同盟是流亡国外的德国手工业者的组织
成立于1837年,除了德国,它在法国、瑞士、英国和其他地方都设有支部
恩格斯也向马克思介绍了英国工人运动的情况
这十天的来回奔波,让他们收集到的信息变得更加全面
他们发现,工人运动总是缺乏一种正确的理论指导
所谓的空想社会主义,平均康米主义
对于工人运动是不利的
以至于什么是正确的理论,我想他们心中已经有了答案
对于卡尔与许许多多想要人类的未来变得更好的人来说
他们唯一能做的是
去探索,去发现,去改造,去创造
世界终会变革
只不过,这道路总是充满了困难
欢迎收看下期,卡尔·马克思专题第三期,流亡的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