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儒法斗争史部分》5.8 《中庸》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8、《中庸》
儒家的一部唯心主义政治、伦理著作。传说是孔丘的孙子子思所作,西汉时编在《礼记》一书中,内容有改动。宋朝朱熹把《中庸章句》,和《大学》、《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奉为儒家经典。宋、明、清三代统治者将它法定为知识分子的必读书。
这篇著作的中心是宣扬“天人合一”的反动思想,鼓吹“中庸”是人类道德的最高境界,达到了中庸,就可得“知天”,成为全智全能者。所谓“中庸”,据宋代儒家代表程顾、朱熹的解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1],“庸者天下之定理”[2]。“中庸”最早由孔丘提出。孔丘表面上主张不偏不倚,实际上是反对“过”,反对违反周礼,要求完全按照西周奴隶制的等级制度的规定办事。由于“中庸”是有极大的欺骗性,以后儒家之徒无不大肆鼓吹中庸之道,以此来反对社会变革,维护腐朽的旧制度。
《中庸》开头第一句就说“天命之谓性”,说人性是天赋的。它用一个“诚”字来概括奴隶主阶级的道德,说“诚者,自成也”,“诚”是人的本性,同时又是物的本性,“不诚无物”。这样,“诚”就成了世界的本原,客观世界不过是“诚”的体现。因此,它认为人的认识不是以客观世界为对象,而是以自己的本性为对象,只要发挥人性中固有的“诚”,就可以从尽“人性”到尽“物性”,进而达到“通神”、“通天”的天人合一的神秘境界。这是一条彻头彻尾主观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
《中庸》鼓吹“率性之谓道”。就是说,顺着人的本性[3]去行动叫做道。他所谓的“道”是奴隶主阶级规定的君臣、父子、夫妇等关系,即奴隶社会的统治秩序。人们的言行必须不偏不倚符合“道”,这就是“中庸”。“中庸”表面上讲调和、折中,其实有严格的标准,它以奴隶社会之“道”为准则,所以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小人”反对奴隶社会之道,就是反中庸。为了从精神上奴役劳动人民,《中庸》提出“存诚尽性”的一套修养方法,强调“内省”、“慎独”,要劳动人民从内心反省,排除一切反抗奴隶制度的意识,做到“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心甘情愿地永远当奴隶。
《中庸》在儒家经典中是一篇较早较系统地宣扬人性论的著作。孟轲鼓吹的人性论,就是对《中庸》的继承和发挥。由于《中庸》所宣扬的唯心主义哲学和反动的修养经,对剥削阶级愚弄劳动人民极为有利,所以后来的封建统治者对它推崇备至。朱熹吹捧说,只要熟读《中庸》,“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4]以后,汉奸刽子手曾国藩、国民党反动派头子蒋介石也都鼓吹《中庸》的所谓“诚”。[-]在他的黑《xiuyang》中则贩卖《中庸》的所谓“慎独”;[-]竟胡说中庸之道“合理”。他们都是出于反动阶级的政治需要,利用《中庸》欺骗劳动人民。
注:
[1] 《中庸章句》。
[2] 《中庸章句》引二程语。
[3] 即按照奴隶主阶级的道德。
[4] 《中庸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