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看完屈原,吃粽子,赛龙舟,诗祖从未远去:虽九死其犹未悔

一口气看完屈原
他是中国浪漫文学主义的奠基人,他是我们三天小长假的纪念对象,他还是伟大的爱国诗人。本期文章让我们一口气看完屈原的一生。
有人说屈原是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也有人说是公元前339年正月初七出生,真实性我们无从考证,但可以确定的是,一位“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胸中藏有文墨。人的胸怀自然高雅悠然,虚怀若谷,谦虚谨慎;人的气质自然翩翩,恰淡,不与世俗之不同)”的名人诞生了,“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子孙,我已去世的父亲字伯庸)”说来屈原还是出生于楚国贵族,是古帝高阳氏的子孙,和当时的楚王一样冠以芈姓,据屈原《九章●惜诵》诗句“勿忘身之贱贫”可知,这个贵族家庭已经没落,那屈原岂不是落魄贵族、在逃王子?好了打住,我们回归正题,屈原年纪轻轻就一展其非凡才华,还没当上官呢,屈原就带领他老家的小年轻们奋力抗击秦军,一边对没读过书的青年们进行思想教育,一边又用各种战术击退敌军,人与人的差距在此刻就体现得淋漓尽致,人家三心二意照样能把事情办得是井井有条。
公元前319年,屈原21岁,升任楚怀王左徒,对于这个左徒,学术界中有许多不同的意见,张守杰认为左徒呢,是左右拾遗之类的官,仅次于令尹,林庚又说左徒是太傅之类的官,说的简单点就是皇帝的老师,前面介绍过的贾谊就是著名的太傅之一,赵逵夫主张左徒是行人,也就是现在的外交官,不管对这个“左徒”的定义如何?屈原都是楚怀王的左膀右臂,主外又主内,能打仗又能游说,内心渴望着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屈原提倡“美政”“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选拔贤臣,把职务授给有才能得人,依照法度办事,不出偏差)”,把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得淋漓尽致,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不分贵贱,大家都各凭自己的本事,你行就你上,不要整开后门那一套,修明法度,一切让法律说了算,如果道歉有用的话要警察干嘛?你们说对吧?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在屈原的努力下,楚国的国力一天天不断增强,这样一个为了国家鞠躬尽瘁的人,怎么也想不到竟会沦落到今后这种地步。
两极反转从这里开始,屈原这人也太过于心直口快,再加上楚怀王身边的大臣心思深重,没几句就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楚怀王耳根子也是软,没有自己的立场,先是疏远了屈原不说,还二话不说,在公元前305年就彻底投入了秦国的怀抱,贾谊在《吊屈原赋》中生动的描写了屈原所处时代的社会状况,“呜呼哀哉,逢时不祥,栾凤伏竄兮,鸱枭翱翔,阘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唉!遭逢的时代不好啊,鸾鸟凤凰躲避流窜啊,猫头鹰却在高空翱翔,宦官内臣尊贵显耀啊,用谗言奉承阿谀的人能得志,贤才能臣无法立足啊,端方正派的人却郁郁不得志。)”,这样一位大英雄生活在如此黑白颠倒的时代,真是生不逢时,令人惋惜啊。
就这样,屈原开始了他后半辈子的流放生涯,公元前304年,36岁的屈原流浪汉北,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南阳西峡、淅川一带,屈原虽然很想回去拯救楚国,但奈何有奸人作妖,只能暂时避地汉北,心中的憋屈之意在《九章●抽思》中抒发得酣畅淋漓:“数惟荪之多怒兮,伤余心之忧忧,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结微情以陈词兮,矫以遗夫美人(每当想到楚王动辄发怒,我就胆战心惊,痛苦悲伤。真想疾起狂奔远去他乡,看到百姓痛苦镇定思量。我把内心想法讲了出来,把它拿来赠给我的楚王)”,很像是一个受了伤的小怨妇表达自己的不满,但是又狠不下心真的转身离开。都说人在最低谷时的灵感是最丰富的,屈原也不例外,他在忧愁幽思之际创作了举世闻名的诗歌《离骚》,荃不查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ji)怒,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你竟然不相信我的忠心,反而听信谗言,你真的太令我失望了,我们明明约好在黄昏成亲,你为什么却在半路反悔了呢?依我来看啊,屈原真的是一个好直白会直接吐露自己心声的人,文字其实已经有点直白露骨,可能这就是浪漫主义色彩,最后的最后啊,屈原还是没能忍住,公元前299年,他从流放地返回和昭雎一起劝说楚怀王要不要赴秦国的约会,可是楚怀王不听劝啊,结果一入关就被秦军扣留,前一秒楚怀王被劫往咸阳,下一秒太子就被立为顷襄王,简直是中国速度,怀王最后的结局显而易见,客死他乡,这就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啊,其实我有点不理解屈原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劝谏楚怀王,事不过三的道理不可能不明白,到底是因为真的不愿相信楚怀王已经变了,还是对国家的深厚热爱。
公元296年,44岁的屈原开始了他第二段长达16年的流放生活,“发郢都而去闾兮,怊荒忽其焉极,楫齐扬以容与兮,哀见君而不再得”。从郢都现湖北江陵县出发,驾着一叶扁舟,开始了他四处漂泊的生活,牵肠挂肚心悲伤啊,前途渺茫不知何处是停脚的地方,随着风波任其漂泊吧,从此我就是一个无家的浪子到处飘荡,埋怨,忧愁,担心,悲伤,空虚、愤懑,屈原心中可不止五味杂陈啊。公元前278年,秦白起更进一步攻下郢都,楚顷襄王只好跟着那些贵族们一起狼狈地四处逃窜,屈原看着自己曾经奋力守护的国家落到如此田地,彻底地绝望了,在农历5月5日自投汨罗江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享年62岁,相传他去世后,沿江百姓为了避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纷纷驾着龙舟将粽子投入江中,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被他的爱国精神所感动,慢慢形成了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这就是我们端午节的由来,屈原的这一生,一半用来辅佐帝王振兴国家,一半却被奸臣迫害至流离失所,说来也是满满的讽刺意味,我读着读着心中也不禁被激起了愤懑之情,屈原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我这样一位正直爱国的好青年却因为帝王听信谗言,落得这般下场,有家不能归,最后甚至到了亡国的地步,本就直言不讳的屈原便将自己的满腔激愤写进诗歌里,形成了激楚的情调。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便积极学习屈原这种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也大量引用神话传说、历史人物等,屈原的爱国是人尽皆知吧,他对楚国深厚执着的热爱,追求美政和对封建制度大胆批判的精神,值得引起我们的反思,也值得我们去学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前面的道路又远又长,我将坚持追求理想,“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乘上千里马纵横驰骋吧,来啊,我在前面引导开路,字里行间都映射出屈原的满腔热血和爱国热情。班固在《离骚序》中评价屈原:虽非是明智之士,可谓妙才也,虽然不是明智的人,但也是一个精妙的人才啊,李白更是给予屈原高度评价: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谢空山丘,杰出的政治家,伟大的诗人,他的词赋与日月同辉和天地共寿,对我而言,屈原能文善武,是他颠沛流离的一生,成就了他如此高深的文学造诣,他是个好政治家,也是一个好诗人。古今中外大家都对屈原表示了高度的赞美,它的诗篇虽然有固有的民族特色,但也具有普遍的世界意义,简而言之,屈原的思想是全人类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