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弗洛伊德《性学三论》——文化性道德与现代人的精神病

2023-01-22 20:58 作者:实在界的马奎尔  | 我要投稿

文化性道德与现代人的精神病

 

文化性道德导致精神病

心理学家冯·埃伦费斯特曾提出如下一个概念:文化性道德。即指为了使人们专注与有成效地投入到文化活动中,而对人们的性活动进行约束的一种性伦理。文化是建立在对人类的各种本能欲望的牺牲上的(例如对侵凌性,权力,财产的一部分放弃,以建立起公共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积累),那么文化性道德就是建立在个体对于性生活的牺牲的基础上,而文化性道德同样也与当代的精神病的产生有着紧密关联

 

个体性冲动发展

为了探讨为何文化性道德对于个体性活动(性冲动/性目标)的约束会导致精神病,我们需要重新梳理个体性冲动的发展过程。在幼儿时期性冲动是没有对象的,个体在此时处于口唇/自体享乐时期,所有刺激而带来快感的快感区都是各自为政,而不是以生殖器为中心。而在个体逐渐向生殖器期发展的过程当中,个体的性冲动逐渐具有了外部对象,而主要性目标成为繁衍生殖,所有不为生殖服务的性冲动则会遭到排挤

 

文化三阶段

而与个体性冲动发展阶段相对的,文化也有相应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性冲动不受到生殖的制约②所有不服务于生殖目的的性冲动都会遭到排挤③只有婚内的生育才是唯一的性目标

 

文化性道德对性倒错的约束

个体性冲动发展阶段中,个体的性冲动会产生偏离,形成性倒错。要么性目标停留在性活动的准备阶段/自体享乐阶段,要么性目标则转移到同性或者物身上。那么这类性倒错人群自身的性冲动则与文化的第二阶段是相抗衡的,因此这类人群只有相应的两种做法,要么坚持自身的性倒错,与文化性秩序抗衡;要么对自身性冲动进行压抑。而对于第二种情况,只有少数个体能将压抑的性冲动升华为文化价值,在多数情况下被压抑的性冲动只会以另一种方式宣泄,即精神病。而精神病则是一种隐性的性倒错,与显性的性倒错没有区别。因此精神病的实质则是压抑自身的欲望,从而强迫自身适应文化性秩序

 

文化性倒错对正常性生活的约束

文化的第二阶段是对性反常行为的约束,而文化的第三阶段则是对正常性活动的约束,而在文化的第三阶段的约束下,个体在结婚之前都要保持禁欲,而如上文一样,被压抑的性冲动要么以升华的形式转移,要么以精神病的形式发泄。而即使个体进入了婚姻生活当中,婚姻内的合法性行为也无法弥补先前禁欲所带来的损害,而个体到最终还是会回到婚前对性冲动的压抑与转移

但是由于文化性禁令对于男性与女性的双重道德标准,男性与女性受到的影响是不同的,男性尽可能地通过其他方式来发泄自己压抑的性冲动;而女性在一开始能将婴儿作为性目标的替代(这样的婴儿性冲动会过早地发展,但是又由于如此的家庭对性的禁令,性冲动与禁令的冲突极大地提高了该个体患有精神病的可能性),但当婴儿成人不能成为替代者后由于社会的约束,而陷入自身性冲动与社会约束的激烈矛盾之中,产生精神病


弗洛伊德《性学三论》——文化性道德与现代人的精神病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