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左传导读 晁岳佩】004 春王正月

2022-01-23 13:53 作者:眼晕的账号  | 我要投稿

       春王正月,短短四个字,却可以让人解读出尊时王、君位传承的政治原则。鲁迅先生曾提及“所谓的正史是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历史总是避不开帝王将相的婚丧嫁娶。春王正月,作为春秋的第一条经文,涉及的历史就是鲁惠公死后,鲁隐公和鲁桓公的君位继承相关问题。

       本文主要是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第二章导读部分的第一节春王正月部分的内容。资料为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的慕课教程的文字版,收集整理以作学习。

       今天讲第二篇,春王正月。《春秋・隐公元年》正月,这是经文。春王正月这是经文。《左传》释,惠公元妃孟子,惠公就是鲁隐公鲁桓公的父亲。在我们课本上,洪亮吉引了大量的《谥法》,所谓谥法,实际上是《逸周书》的《谥法解》。他所有引的关于各公的,你看我们这里边就有惠公,隐公、桓公、宋武公、包括声子,这些谥号他都作了解释。他的解释说的《谥法》,谥法就是用《逸周书》的《谥法解》。

  • 春王正月——惠公生隐公、桓公

       元妃,元妃就是正夫人。元者,首也,始也。也就是第一个夫人,也就是正夫人。孟子 请注意,此孟子非彼孟子也。这个孟是排行,是孟仲孙季,是排行。孟是老大,子是姓。宋国君主他的姓是子,她是宋国君主之女,所以子姓。所谓孟子,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可以叫做子家大妞。这是最简单最直白的解释,就是子家的大姑娘是孟子。

       孟子卒,继室以声子,生隐公,这上面没有说,孟子是不是生了孩子。似乎是没有生,她死了以后,继室以声子。这个声子,子也是姓,但是声是谥号,是她死后给她加的谥,她的谥号。生隐公,但是关键在这里是这个继室,我们后人一般说继室,继室就是续娶。但是续娶,在这里续娶的是不是夫人呢?也就是说,声子有没有取得夫人之位,在这里是不明确的。

       宋武公生仲子,仲子就是子家的二妞,是孟子的妹妹。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文者,字也。就是说在她手上有字,曰为鲁夫人。其实没有,大家可以伸开你的手掌,你看一看,你手掌上不会盛下这四个字,对不对。有鲁夫人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前人有人认为,这个手掌的掌纹像古文的鲁字,因为古文那个鲁字很简单,像鲁字,这个说法可能有道理。

       故仲子归于我,因为她一出生,她手掌上的手纹就像一个鲁字,所以归于我。归者,就是嫁。女人谓嫁曰归。所以我们今天有人还说,出嫁是找归宿,所谓归于我就是嫁于我。所以我们在这里看到,《左传》用的是我字,是嫁到我国,嫁给我君。所以在这里很明显体现着《左传》仍然是以鲁国史书的形式出现的,记鲁国是称我,这和《春秋》是一致的。

       生桓公而惠公薨,这里我想如果改一改断句,故仲子归于我生桓公这样好。而归于我,把生桓公而归于我作为一句的话,往往会使人们产生一种误解,似乎是桓公出生惠公就死了,实际上不是。所以我想这里断句,如果说是故仲子归于我生桓公,就在这里断句,后面而惠公薨,是以。这个而不要最好了。

  • 春王正月——惠公薨,是以隐公立而奉之

       惠公薨,是以隐公立而奉之。就是惠公死了以后,隐公立而奉之。这个立而奉之,其实汉代学者,我们书上有,他们认为是立桓公为太子,但是我个人认为,他是立为君,不是立为太子。大家可以翻开课本的189页,大家看到隐公元年十月传文。他明确说 惠(桓)公薨,

       惠(桓)公末年,太子少,他明显提到了太子少。也就是说在惠公死以前,桓公已经被立为太子,所以并不是说隐公继承君位以后,才立桓公为太子。

       所以在这里我认为,所谓立之是隐公继承君位之前,已经立桓公为君,而奉之,奉就是尊。在这时候,隐公实际上是把桓公作为君主,他自己只是摄位者。这段传文和下面是连着的,实际上洪亮吉也是为了分开,把它放到了元年之前。

       元年春,王周正月,不书即位,摄也。这是说这一年的《春秋》经文,没有书公即位。《左传》解释说,为什么没有书公即位呢,因为隐公没有举行即位仪式。他是代理桓公,代替桓公暂时执政。摄也是代理,是代理国君。

  • 春王正月——春秋的第一条经文

       这段传文不长,但是我下边做的导读不算短,一共谈几个问题。《左传》以事释经,这节传文,主旨是解释经文的《春秋》。第一年,隐公元年,为什么没有书公即位,主旨是这个。

       春王正月,是《春秋》的第一条经文,但是这条经文没有记载任何的,真实的客观的历史信息,只记了一个时间,没有记任何事情。应记而未记,也透露着某些信息。在整部《春秋》当中,记了十二公,在十二公当中有五公,每年,每个元年,每公元年正月必书公即位。因为这是开始新纪元的标志,书了公即位,从现在开始是以这个公开始纪年,元年、二年、三年。去年是前公的,今年以后是此公的。

       所以书公即位,实际上是一个确定新纪元的标志。在《春秋》记十二公当中,有七公都明确记载了公即位,另外四公都没有书公即位。定公是书了六月公即位,对这些情况,《左传》都一一作了解释,因为它都属于特殊情况。

  • 春王正月——为什么不书公即位

       那么隐公元年正月,为什么没书公即位呢,是因为《左传》解释,因为他是代理国君,他没有举行即位仪式。所谓即位仪式,就相当于后来的登基大典,因为他并没有以真正的国君自居,所以他没有举行即位仪式。那么鲁国的史官,也就没有在史书上记下公即位,他为什么没有举行即位仪式呢,《左传》就是在讲这个原因。

       因为他的弟弟桓公,在父亲活着的时候,已经确立为太子,自己只是因为他年幼,代替他执掌国政,所以不是真正的国君,真正的国君是他弟弟。因为这个原因,才没有举行即位仪式。因为他实际上是公,所以古人关于这个问题,讨论得很多,就说他和周公摄政是一样的。

       周公没有称王,鲁隐公为什么称公呢,就是这一点大家说不清楚,也就是实际上大家还是认为,鲁隐公做了实际上的国君,名义上是以他弟弟为君。在这儿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隐公、桓公,这都是死后才有的谥号。但是《左传》在这里,从记他们出生就称隐公、桓公,所以我说这是一个历史追溯者的叙述方式。

       隐公,据《史记》说,他叫息姑,桓公是允,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你要知道,所谓隐公、桓公,都不是他的名字,是他的谥号。公子息姑、公子允,这才是他的名字,所以我们有时候说到齐桓公、晋文公,大家要知道这不是他的名字。所以我记得上一次考试的时候,就有这个问题,大家说这是名,我说这不是名,是称号,是谥号。有的是谥号,有的是称号,但谥号也是一种称号。

       《左传》为了解释第一条经文,春王正月没有书公即位,作了上述解释,所以这标志着

《左传》是用史事来解《春秋》。以事解经,以史解经。他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解释《春秋》经文。我说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桓谭曾经强调,读《春秋》离不开《左传》。离开《左传》,《春秋》是读不懂的。

       但是我们从这里也可以看到,离开《春秋》,《左传》的很多问题也无法解释。比如这里说不书即位,如果我们不读《春秋》,不知道有《春秋》,只读《左传》,那么这个不书即位,你就没有办法理解。所以经传表里相辅相成,离开谁都不行。

       《左传》当中的解经语,离开《春秋》,都是没有办法解释的。所以这也告诉我们,《左传》就是为解《春秋》而作,正是因为它们的相互依附关系,杜预分经之年与传相附,也就是说把《春秋》割开,把每一年的经文插到传文里边去。他是按年插的,这就比较方便于我们阅读的时候,一边读传文,一边结合着经文去读,这种方式是对的。

       所以我们现在最好的,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他也采取了杜预的这种方式。那么我们的课本,洪亮吉为了恢复汉代的原貌,又把经传分开,我们课本上是前边一块是经文,后边是传文。这样就是说你要读传的时候,再去查经文,反而更麻烦,实际上是不利于读者的。所以他矫枉过正,在纠正杜预的时候,实际上他不如杜预的样子。

       最后在这里还提到一点,那就是我们前面说过,杜预把《左传》当中的解经语,都认定为孔子作《春秋》时,设定的新例。他把五十凡,也就是凡例,认定是周公所作,是孔子从周公那里继承来的。而这些解经语,才是孔子制定的新例。那么圣人制定新例,一定应该有他的含义在,应该有他垂教后世的大义在,但是杜预又说不出来这些大义。

       比如这节传文当中,不书即位的不书,就属于解经语。那么圣人在这里的内涵是什么呢,杜预没有说,而杜预对这条做的注却是:假摄君政,不修即位之礼,故史不书于策。这是说隐公因为没有以国君自居,没有举行即位仪式,只是代理国政,所以史官没有书公即位。

       我们刚才的解释实际上就是,按照杜预的解释来讲的,但杜预在这里明确地是说,不书公即位的是鲁国的史官。史故不书于策,是史官不书而不是圣人不书,那么如何体现圣人之新例呢?如何体现圣人的垂教之义呢?杜预没有说。所以我说杜预一方面是好的史家,另一方面他又以经学家自居,就造成了这个问题。

  • 左传——补叙,以交代历史背景

       第二个小问题,第二个问题,在《左传》当中非常常见,为了交代一件事情的原因,往往要追叙前面的事情,或者叫补叙。比如在这里他为了解释,《春秋》何以没书公即位,把事情补叙到惠公娶老婆,我说这是历史背景的交代。

       在《左传》当中,有的时候他会用一个初字,我们下一篇就会讲到。初,所谓初,都是历史的追述,都是在交代事情的原因。在《左传》当中,这种叙述方式很多。所以大家读《左传》的时候,应该知道有那么一种补叙方式,知道他是为了交代历史原因而做的补叙。

  • 左传——元年春,王周正月

       我们看到,《左传》说的是元年春,王周正月。这与元年春,王正月,在王字后面加了一个周字,为什么加一个周字呢,以此强调这个正月是周历正月,是周人的正月。为什么他在这儿要强调这一点呢,我说在春秋时代,称王的除了周天子以外,称王、称天王,另外还有楚国,后来的吴国和越国,他们都称王,但是各诸侯国都不承认他们的王位。

       在《春秋》当中,体现最明显的就是在整部《春秋》当中,出现的所有的王、天王,都是指的周天子。对吴、对楚、吴、越一律称为子,活着的时候称为子,称吴子、楚子,一次也不称其王。因为称某王,如果是记谥号、记葬,记葬礼的时候必须书葬某某公、或者某某王。为了不让这个王字出现在《春秋》中,鲁国史官不愿意显示这个王字,《春秋》一次都没有记载。

       楚国国君的葬礼,可以记其卒,楚子某卒。但是他一次都不记楚国某王,葬楚国某王,一次也没有。前人说,吴、楚之君不书葬,避其号也。鲁国史官为了避免在《春秋》中出现他们的王号,所以连他们的葬都不记。甚至鲁国亲自参加了他们的葬礼,仍然不记葬事,这体现着楚人称王、吴人称王,在中原诸侯国当中是没有得到认同的。所以在那时候,《春秋》用一王字,王正月,就可以显示是周历正月。

       到了《左传》的时候,他加了一个周字,我想这应该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特征。因为在春秋时期,真正被大家认为是王的只有天子,只有周王,所以一个王字足以代表周历。但是到《左传》成书的时候,可能其他诸侯国也已经称王了,也就是这时候只书王正月,就可能让人们迷惑,不知道是何王。所以我想这个周字的增加,应该是《左传》成书年代的一个体现,也就是说《左传》成书,至少应该在齐、秦称王之后。齐、秦称王,是公元前的356年和337年。我想《左传》的成书,可能在齐、秦称王之后,当然这只是我的一个说法。

  • 公羊传——俗不可耐与“五始”理论

       这是讲的《左传》对这条经文的阐释。下面我们再讲讲《公羊传》,《公羊传》对这条经文的阐释。现在我们看《公羊传》的引文,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所以读《公羊传》的时候,总感到俗不可耐。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你看它俗得不得了。这一段实际上我不愿意展开讲了,因为我们重点是讲的《左传》,如此俗的东西在何休那里,变成了非常重要的东西,能成为。我简单地说一下,所谓的“五始”就是从这儿来的。

       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他分为五种,这称为“五始”。他从其中阐释出了非常多的《春秋》大义。我们这里就不讲了。王者孰谓,谓文王也。《公羊传》在这里解释是,首先是春王正月,这个王是谁呢,是文王,也就是周文王。

       我们知道根据儒家的说法,周代的一切制度,礼乐文明,都是周文王制定的。所以这里说这个王字,是指的周文王。仍然等于说,这个正月是周文王的正月,也就是周历正月。这里并没有错,说王正月就是周文王的正月,或者叫周历正月,周王正月都可以。

  • 公羊传——大一统、尊时王

       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他又在问,圣人为什么要把王字,加到正月之前呢?大一统也。所以大家经常会,都知道大一统这个词,对不对,但是可能大部分不知道,大一统是从这儿来的。这里怎么理解呢?

       他认为是,按照《公羊传》的理解是,《春秋》在这里强调,正月是王正月,是王的正月,不是别人的正月,所以目的是在大一统。那么何谓大一统呢,我们今天的一般理解,大一统是什么,就是大统一,是不是这样。但实际上,我们可以这样直接去理解,但是从语言学上这是不对的。

       大家必须明白,“大”在这里是动词,不是形容词,大一统是使一统为大,使动用法。是使一统为大,那何谓一统呢?我们知道,在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曾经表述过一种“三统”的历史循环论,这“三统”就是白统、赤统、黑统。董仲舒认为,在以往的历史中,全部的历史都在白统、赤统、黑统的嬗变过程当中,完成历史的过程。

       也就是说先是白统,又是黑统又是赤统,赤统完了再是白统。当然我说得好像不太,好像不太准确,反正是他认为历史就是在这三统的循环过程当中,在延续,在发展。以往的历史是这样,以后的历史还会是这样,这就是历史发展规律。那董仲舒所表述的这个三统论,来自于何人呢,不太清楚,所以我们往往把这个说得很含糊。战国秦汉间有一种循环论,三统论的历史发展循环,历史循环论。但是真正对它作表述的是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所以我们必须知道这个东西,你才能理解大一统。

       我说大一统在这里,实际上是以三统当中的一统为大,三统是依次(以帝以帝)更换的,并不是说三统同大,过去了的它就不再大,以后的还没来更不大。谁大呢,大一统就是大现实当中的一统,如果现实当中的君主是白统,那么我们就大白统,他是黑统我们就大黑统,这就叫一统为大。

       所谓大一统,它本质的含义是,以当前的天子为大,所以大一统的本质是尊王,是尊时王,是尊现实当中的王者。谁做王谁大,谁是现实当中的王者,我们就以他为大,我们就尊他。他认为圣人在这里强调的,教育后人的就是,我们都应该尊时王。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不是尊先王,这是与尊先王相对而言的。我们要尊的是时王而不是先王。我是尊时王,在周代尊的是周天子,到了汉代,尊的就是汉代的刘家皇帝,那再往后谁当了皇帝我尊谁,我告诉你这就是大一统,这才是大一统的本质。

       所以我们现在把大一统,直接地理解成大统一,本质上也没有多少错。因为尊王就是强调统一,他是把天子、把王,作为天下统一的象征,但是我们不能直接地,从语言学的角度去说大一统就是大统一,可以说它的内涵是统一。我说它的本质是从尊王开始的。

 

       正是因为大一统的这个内涵,才受到了汉武帝的喜欢。《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 古今之通谊也。因为《春秋》大一统,倡导的是尊王是天经地义。这是儒家说的,是孔子说的,所以汉武帝统治,你要尊孔子,你要尊儒家。我说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就是在大一统的前提下来实施的。这样可以加深,我说要这样讲,可以加深我们对儒家文化的理解。

       《公羊传》是经学,他从这个四字经文当中,找到了第一个切入点,那就是把正月说成了王正月,通过对这个王字的一个阐释,引出了圣人垂教后世的大义,那就是大一统,就是尊王。这个大一统,影响着中国两千多年了,是不是还会影响下去呢,我想会的,我说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

  • 公羊传——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

       下面是《公羊传》解这条四字经文的第二个层次,公何以不言即位。这里换一句话说,实际上是何以不言公即位。他也看到了《春秋》这条经文,没有书公即位。他在问这句话的时候,也是在认定《春秋》,由于新公,元年记公即位的,这种记事方式、记事原则。

       那在这里圣人没有书公即位,一定是圣人有意为之,那圣人目的何在呢?成公意也。成者,成就,也就是满足,成公意就是为了成就,就是为了满足隐公的某种意愿。何成乎公之意,这句话实际上是说成公之何意。

       那圣人要满足要成就鲁隐公的什么意愿呢?公将平国而反之桓,把国家治理好,再把权力交给他,这就是隐公的意愿。圣人为了满足隐公的这种意愿,特意不书公即位。也就是说《公羊传》认为,不书公即位是圣人的特笔,是圣人有意为之。

  • 隐公之德——为什么鲁隐公,要把君位还给桓公呢?

       曷为反之桓,为什么鲁隐公,要把君位还给桓公呢?桓幼而贵,隐长而卑。这是说桓公虽然年幼,但是他的地位尊贵,隐公虽然年长,但是他的地位卑微。请注意,《公羊传》在这里说的是卑,一个是尊,一个是卑。但是他没有强调桓公是太子,是夫人所生,他没有强调这一点。他并不认为桓公之母是夫人。

       所以他下面说,其为尊卑也微,国人莫知。也就是说他的,隐公和桓公的尊卑地位差别不大,国人都不知道这种差别。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是在强调,他们两个都是一般嫔妃所生,都不是夫人之子。夫人之子为嫡子,其他嫔妃所生为庶子。《公羊传》认为,他们两个都是庶子,不是嫡子,两人虽然有尊卑的差别,但是不大。

       隐长又贤,诸大夫扳隐而立之,因为他两个的生母都是嫔妃,地位差别不大。鲁隐公当时一是年长,二是道德品行好,当时鲁国的大夫,都愿意拥戴隐公做国君。下面是对鲁隐公心理的一个剖析,或者说猜想。

       隐于是焉而辞立。这是说隐公意识到,如果我这时候推辞不做国君,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则未知桓之将必得立也。隐公考虑到大家拥戴我,我坚决地推辞,不去做这个国君,因为桓公年龄小,那诸大夫们是不是会另换人,去做国君呢?如果另换人去做国君,那我的弟弟就做不了国君了。从这个角度说,我避免让别人继承君位,所以我暂时代替君位,这是一个理由。

  • 隐公之德——凡隐之立,为桓立也

       第二个是且如桓立,则恐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换一个角度看,即使我坚持让桓公这时候做国君,继承君位。因为他年龄还小,诸大夫们会不会真心地拥戴他呢,能不能真正地去帮助他执掌国政呢,会不会发动内乱呢。

       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公羊传》通过这个分析认定,鲁隐公继承君位,一切都是为桓公考虑的,为了桓公以后能够确保继承君位。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隐公又年长,品行又好,那为什么不能做国君,为什么他坚持要代替桓公做国君呢?

  • 公羊传——嫡长子继承制

       何以不宜立,下面就是《公羊传》,在这里阐释出来的,最重要的圣人垂教之意。嫡长子继承制。所以他说立適,这个“適”借为嫡。夫人所生之子为嫡子,也就是正妻所生为嫡子,其他女人所生均为庶子。

       所谓立嫡以长不以贤是说,如果君主的正夫人,有超过两人以上的多位公子,也就是或者她生三个、四个、甚至五个,大家都是嫡子,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选择君位继承人呢。原则是立长,立嫡以长不以贤,是用长不用贤。他弟兄三个也好,四个也好,五个也好,在这其中选择君位继承人,谁是老大,谁就是天定的君位继承人。在这个原则下,只以长幼为序,不论贤与不肖。是不是贤,是不是道德品行很差,都不是选择君位继承人的条件。立长是唯一的,这是在君主正夫人,有多子的情况下的一个原则,立长。

  • 公羊传——立子以贵不以长,子以母贵

       下一条是立子以贵不以长,当君主的正夫人,没有儿子的情况下怎么办呢,君主其他的儿子都是庶子。在这多位的庶子当中,选择君位继承人,它的原则是以贵不以长,在这时候

年龄大小不重要,不管你大小,只管你的贵贱。

       这小孩生下来,他的贵贱是如何体现呢,对了,这就是子以母贵,他的母亲地位高,他的儿子地位就高。他母亲地位低,儿子地位就低。也就是说在众庶子当中,选择君位继承人的标准是按照生母的地位而定。这个原则是,不论长幼,不论贤愚,只看生母的地位高低。

       所以下面说桓何以贵,现在圣人强调鲁隐公是对的,那就是承认桓是贵的。桓为什么贵呢,母贵也。因为他的生母地位高贵。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在这里,《公羊传》实际上通过这个东西来说明,圣人为什么要成就鲁隐公之意呢,是因为含有褒扬鲁隐公的意思。为什么褒扬鲁隐公呢,因为他自觉遵循了这种嫡长子继承原则。

       鲁隐公自觉地,要把君位还给出身高贵的弟弟,是自觉遵循嫡长子继承原则的一种典范,所以圣人褒扬他。圣人褒扬他的含义是,要使后世的君主在选立君位继承人的时候,要遵循嫡长子继承原则。我说《公羊传》,从这条经文的无字处,是不是无字处,阐释出来了圣人垂教后世的一条重要大义,嫡长子继承制。

  • 公羊传——嫡长子继承原则的合理性

       下面我们稍微地说一下,嫡长子继承原则的合理性。其实自周人以后历朝历代,名义上都在遵循这个原则,君位传承当中的嫡长继承原则。可以说是两三千年的,中国皇位传承当中,一直在遵循的一个原则。真正地明确表述是《公羊传》,也就是说《公羊传》的表述,作为传统政治文化当中的重要内容,影响了中国两千年,两千多年。

       我说这条原则的,最大的合理性在哪里呢,它是在努力地想避免君位传承当中所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我们知道在中国历史上,为了争夺君位,兄弟、父子、叔侄往往杀得血流成河。好像比较典型的,大家都知道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其实这种事,几乎可以说历朝历代都有,《公羊传》之所以把它认定为,圣人垂教后世之大义。他也是认识到了,皇帝的兄弟、叔侄之间,很难避免对皇位的争夺。

       我有时候在想,为什么争夺皇位呢,为什么争夺权力呢,多问几个为什么,往往就有答案了。为什么第一位那么重要呢,直接的利益,这都是空的。利益表现在哪里,有钱?做商人也可以有钱;有政治地位?政治地位是什么呢?所以我说历代,不论是争皇位还是争权力,争的往往是利益。

       我说做皇帝有几大好处。第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一切都是我的,一切都是我的,这个东西非常厉害。我想要什么要什么,我可以享受天地间最美好的东西,这是利益。但这仅仅是第一点,第二点是精神的满足。第一点是物质的满足,第二点是精神的满足。我说每个人,特别是每个男人,往往都有控制欲。听别人山呼万岁,总是很让人高兴的事情,会让人感到愉快。

       其实不光是做皇帝这样,做官也是这样,大家争的是什么,我说争的是物质利益和精神享受。能够对别人发号施令,听到别人的唯唯诺诺献媚,总是感觉很愉快,对不对。所以我说历代争皇帝争官的,这是两点最重要的。其实还有第三点,皇位的传承,假如你当了皇帝,你的儿子、孙子、曾孙、玄孙都是皇帝,这又是一个令人高兴的事情,所以我说争皇位争的是什么,争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所以我们说争政治地位,争名利,争权力,我说很多是虚的,把它说实了争的就是这些。

  • 公羊传——君位传承的游戏规则

       既然大家都争,为了避免大家去争得过分激烈,就要想办法去做一个游戏规则。任何游戏都必须有规则,那么皇位传承当中也必须有规则。否则的话皇帝生了一大帮儿子,你也是皇帝的儿子,他也是皇帝的儿子,都可以生,都可以做,怎么办呢。华山论剑,打到最后,太残酷了吧。所以作为政治理论,就要想出一个办法,让兄弟们如何不争。

       我们说可以教育他啊,我说在利益面前,有时候很多的教育是苍白的。道德的约束是苍白的,怎么办呢,要建立一种制度,建立一种规则,让他们不争,至少让他们少争,争得少了,相互残杀的可能性就小了。

       《公羊传》在这里其实强调了皇位传承当中的三个要素,我说按照一般家庭,按照长幼秩序传承是最合理的,对不对。因为这个没办法争,谁叫你生得晚了,对不对。谁先生的谁是老大,谁就继承君位,这是最合理的,这是平民家庭可以。但是作为皇家,作为君主之家就会有问题。为什么呢,因为君主在继承君位之前,很有可能有了一个、二个、三个、五个儿子,特别是在位时间长的君主,比如像康熙、乾隆,在位六十年。他的儿子,又生了一大群的儿子孙子。这时候他们是中年甚至晚年,才继承的皇位、君位。

君位传承——正夫人的利益,嫡庶之别

       这时候他们没有皇后,他要在继承皇位,继承君位之后,要明确一位是皇后,或者重立一个皇后,一个君主正夫人。这个正夫人所生的才是嫡子。那也就是说,在君主继承君位之后,所立的夫人所生之子,未必是长子,对不对。

       有的很可能是野生的,这种可能性有,并且不少见,媾合所生私生子。像这个情况,如果这个私生子是长子,他应该不应该继承君位。如果继承君位,第一,在皇帝的面子上不好看,他生母的地位太低。

       第二,对正夫人皇后不公平。婚姻是政治的继续,君主所选的夫人。正夫人皇后,都是地位高贵者。我们在《春秋》当中看到的,所有的君主夫人,都是其他诸侯国的君主之女。当她所生的孩子,不能继承君位的时候,有时候会引起两国之间的战争。所以为了避免这种,兄弟之间的争夺,不能仅按长幼为序,必须照顾到正夫人的利益。所以它第一条就是,在正夫人有儿子的前提下,其他任何女人所生的儿子,都没有资格参与争夺。

       这一下子就排除了一大部分,因为只有正夫人所生,才有资格继承皇位,继承君位,其他夫人所生都没有。这就是嫡庶之别,古人特别强调嫡庶之别。所以第一个强调的贵,就是嫡子。我们不能单纯地以长为标准。

  • 君位传承——选贤则必为立爱

       那么可不可以以贤为标准呢,为什么不能,这句话非常对,这就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很大的一个问题,我们的很多概念是含混的,模糊的,无法操作的概念。如果以贤为标准,贤的标准很难把握。正像韩非所说的,如果以贤为标准选官,必然会造成大家都装着贤去讨好。

       另外在各位皇子之间,一定会形成派别,谁都想鼓吹自己的主子,如何如何的贤。是不是这样,一定会的。我们看康熙、雍正他们这些,你就知道,一定会形成派别,形成朋党。因为贤没有具体的可操作性,皇帝本身所认定的贤不一定是贤。皇帝如果在选贤的,用这个标准去选择君位继承人,他一定会选他的所爱,所以选贤就变成了立爱。他所爱的不一定是贤人,不一定是能够,有治理国家能力的人。

       我说因为贤的模糊性,含混性,使君位传承也不能以贤为标准。所以在这三者之间,只剩下了一个贵。贵为什么可以作为标准呢,因为贵是天生的,是后世无法改变的东西,没有办法去争。所以我刚才说,在众位的嫡长子当中,他就是老大继承,别人没有权力抢。为什么你不早生出来呢,对不对,这个你没有办法。

       那同样在众庶子当中,你的生母地位低,那你为什么不生到地位高的,有一个地位高的生母呢,那你怨谁呢。所以你没有资格,地位是天生的,天生的是无可争议的。所以用这种天生的,无可争议的生母尊贵来作为标准,避免了很多争夺。

  • 君位传承——认同但未必遵循

       所以《公羊传》在这里,为君主专制所设定的君位传承理论,这是政治理论,是极具合理性的,所以它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承认、认同。那是不是都遵循呢,不一定。所以这是教育你应该这样做,但你是不是必须这样做呢,那你看着办。定了原则,希望你执行,但是你是皇帝,你可以不执行。所以皇帝仍然可以立爱,仍然可以自己选择继承人。但是作为原则

       大家都是认同的,认为这是一个好的原则,是一个可以避免纷争的原则。所以我说《公羊传》,能从这条经文的无字处,阐释出如此重要的政治理论,的确是一个能力,这是《公羊传》的魅力所在。

       但是如果《公羊传》只说到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就说到这里完了,可能会很少受到别人的批评,后人的批评,后世的学者对前面这一段,很少有批评。批评的都是后面那一句,我说他加了个狗尾续貂,加了个尾巴。

  • 君位传承——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你子以母贵就子以母贵吧,可他又来了个母以子贵,所谓母以子贵,是在强调另外一个东西。如果君主不按照君位传承原则,来执行怎么办。他就喜欢一个年轻漂亮的小姑娘,刚生的孩子,他的地位不高,但是我就愿意把君位传承他。比如刘邦就想把皇位传给如意,那如果传承成功了,他就是皇帝,他就是合法的皇帝。大一统,他就是时王,我们必须尊他,不论他继承皇位合法不合法。

       他一旦做了皇帝,他就是至尊,这里就有了问题。他做了皇帝,他成了至尊,他的妈原来地位很低怎么办呢。《公羊传》在这儿说母以子贵。这个以都是因,子因母贵,母因子贵。《公羊传》认为,圣人在这里实际上也在强调,当地位低贱的君主之子公子,继承君位之后,他的生母的地位可以随之提高。

       也就是母亲,可以随着儿子的地位提高,而提高自己的地位。于是东汉有了外戚专权,后世的学者都在批评《公羊传》。母以子贵导致了东汉的乱局,这个政治理论误导了后人。所以很多人,在批评《公羊传》的时候,这是一条罪状。

  • 春王正月——左氏以事,公谷以义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到,《公羊传》从这条无字经文当中,从这四字经文当中,找到两个切入点。根据一个王字,阐释出了大一统的垂教之义,从无字之处阐释出了,君位传承当中的嫡长子继承原则,这是经学。他阐释的是圣人垂教后世之义。我们前面讲的,《左传》所释的是历史,是史学。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学问。

       如果我们认定,《春秋》就是鲁国历代史官所记录的档案汇编。那么我们说,《左传》对历史的记述,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如果我们认定,《春秋》是圣人所作。那我们就必须承认,《公羊传》的解释也不无道理。

       因为只有这样阐释,你才能够真正地体会到圣人的伟大。我说如果没有这些,我们的圣人会逊色很多。所以关于《左传》和《公羊》的这种评说,它的是非关键在于你对《春秋》性质的认定。

       以上便是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第二章第一节春王正月部分的文字版内容。如果对你有所帮助的话,点个赞吧,十分感谢!





【左传导读 晁岳佩】004 春王正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