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不会忘记》(中)

2022-02-06 17:00 作者:李心乱  | 我要投稿

       天色黑了,边境的星河总是那么幽深浩瀚,他将手指向银河,指向的那方漫天星辰,彻夜粼光。

       是啊,这么多年了,还有七个人,七个我们的人,那是那场战争的第一批烈士。

     在这新世纪的中叶,应是我一生最忙碌的时间,整整一年,我都在为建国百年大庆进行筹备与服务工作上。

      那真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年代啊,祖辈承受的迷惘与艰难,终于即将伴随着一个崭新的、庞大的政治体系、经济网络、法规纪律的建立,烟消云散……

       沿海与内陆,中原与边地,都在新的秩序中渐入繁荣,值得向人民与世界展示的成绩单是那么的长,以至于如何在短短一天的庆典里进行排布与表达,一度是指挥部争论的核心问题。

       我们这些各省抽调过来的骨干力量,一方面是这场庞大工程中的精诚合作者,另一方面,彼此也都心知肚明,我们所有人都肩负着打探来自指挥部的蛛丝马迹,为本省争取更多展示度的首要任务。

      烟花灯火,长街繁星,自那年十月中旬返回,我的疲惫历经将近百日,仍旧没有消退。

       一月底的时候,全国的媒体都在提醒我们,除夕夜,他们回家!

       那是天宫三号的航天员,他们对太阳系边缘探索进程的开启是建国八十周年庆典中最重要部分之一,也是这个大国在航天领域的探索成果超越太洋彼岸那个家伙的标志事件。

      尽管彼岸的老对手早已放缓了近乎三十年,但先前辉煌时代留下的众多成果,是此岸五十年近乎偏执的努力仍旧望尘莫及的亮白月光——此岸任何一刻的停滞都会在彼岸猛然间不停滞相比下,此前所有的努力便会变得只像一个玩笑……

       航天工程是国家力量与国家意志漫长努力的结果,尤其是在我们仍未从浩瀚太空中获得任何实际利益的这个世纪之下,她的兴盛与衰落看上去便愈显突兀,宛如深藏不露的沉重冰山之上的那段陡峭峰尖,而峰尖的每一次抬高,都是在厚实基础下令对手绝望惊叹的增加。

       天宫三号在太阳巨帆下奋然起航,在这一段星海远航中依靠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完成多次加速到达日鞘后,所有聚变发动机全部开机,大量的航天氢弹被释放,规律性的聚变核爆补充逐渐衰弱的等离子体带电粒子流,维系着太阳巨帆的运作,核爆的密度不断加大,闪耀的尾迹渐渐稀疏,终于得以将天宫三号加速到堪堪18%的光速。

       在竭尽所能的情况下,他们终于活着抵达了奥尔特云的边缘。此地星落如雨,大大小小的彗星从此地出发,向太阳汇聚,奔向那个我们竭尽所能想要离开的地方。

       彗尾在天际划出密实整洁的网格,丈量着这个来自恒星系内部的小工具的左支右突。导航计算机超负荷地工作着,规避着飞舞的彗星,飘忽的天体。

       水冰、甲烷、乙烷、一氧化碳和氰化氢;耀眼、闪现、游荡、翻转和大公转。这是伴随着太阳系渐渐形成的重重边界,一如大气层之于我们的母星;要穿越这个边界,仍要历经重重劫难,一如历史上无数的航天器对大气层外世界进行窥探尝试的人们一样。

       我们现阶段的首要困难——是能够达到的速度极限之下,依旧流逝的时间及其带来的种种事故与意外对于我们的残酷与严厉。

       这是必然的……当我们穿过星云的那一刻起来,会与当初穿过大气层时那样,看到完全不同的风景,但我们也会无比直观地感觉到——我们就在银河当中,无论是“河岸杨柳”,还是“河中涡旋”,还是那么遥不可及,我们随波飘荡,往来无定。

      所以他们返回了,无论地面上曾经有过多么狂热的畅想和思潮,但这就是命令的一部分。

       计划上,他们要带着他们的观测结果与实验数据,为建国百年献礼。但他们迟来了,成了一个难以弥补的遗憾,但他们在那寂寥空间中留下了一串光耀千秋而无可替代的足迹,在宇宙的网格中,这是小小跬步,却也是重要的一步。

       一百年过去了,这个国家不断追逐的精神内核中仍保留着来自百年之前的声音。

      于是,彗星如雨的深空与黄沙蔽天的戈壁,耕种太虚的今人与珠算元始的古人,在少年的课本上比肩为邻。

       这是一处构建在全民记忆上的交错时空,他们在此互致问候,交相辉映。

       他们在逐步减速,重新回到母星的怀抱。地面着陆场一切就序,南大西洋上的远望测量船凝视苍穹,只待参数合宜,就引导他们从那条熟悉的路径切入大气层,在耀眼光芒中穿过无边黑障,回到二十年前重新出发的地方。

      人们讨论着,这批走得最远,走得最久的先锋,会对二十年后产生的哪些变化产生好奇,又有哪些事物深切保留着他们二十年前的记忆……

《不会忘记》(中)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