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把《梦的解析》扔掉,向伪心理学Say No!

心理学大概是最玄乎又最常被大众误解的一门学科。
很多人都能说出一两种常见的心理学效应,但要问他们什么是心理学,或者描述一下心理学,大概鲜少有人能回答,甚至大概率还会得到潜意识、星座性格、识人术、催眠、解梦等等答案。
大约是有太多现实困惑和烦恼需要解答,这些内容也常流行于朋友圈:
《如何在十分钟内看出对方人品》《哪些细节透露出ta喜欢你》《什么性格色彩决定了你的人生》……
带有广泛性和模糊性的语言,让人忍不住接受暗示,并迫不及待对号入座,对“神秘”的心理学深信不疑。
但真正的心理学并非如此。


大多数人以为自己每天接触到的就是心理学,可真相却是,他们从未见过心理学的真实面貌。反而将不少玄学、伪心理测试、新奇的理论冠上了心理学的帽子。
这些认识本质上是基于朴素的经验主义价值观,而非科学。
星座预测和性格描述,通常较为笼统和神秘,给人留下了足够的解读与遐想空间,激发了人类的解读与对号入座的欲望,从而对结论深信不疑。这也被称为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
巴纳姆效应:人们很容易相信一些笼统含糊、内容空洞的陈述是为自己量身定制的。即使这种描述与现实相反,却仍然深信不疑。
心理学这门学科刚建立时,也曾被经验主义主导。
最初,人们对精神疾病的理解,只停留在信仰和道德的层面,并不将其视作一种身体疾病,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主要是驱鬼神和道德教育等方法。直至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精神分析诞生,从此统治着精神病治疗领域将近一个世纪。
随着生物医药学的诞生,精神分析也开始缓缓衰落。至1970年代,精神分析基本被主流精神病学抛弃。
现代心理学有了更新的发展,量表测试、抽样统计、双盲实验,必要时直接测量参与者的血压、呼吸、脑电波甚至基因型等生理指标。
时至今日,心理学从方法上和其它一切科学门类一样追求第一手的可观察数据。


传统心理学有两个很重要的特征:个人经验占据优势,以及实践者各自为政。
实践者往往根据自身的经验或其他人手把手的教育来进行实践,拥有丰富经验的、年长的实践者往往比资质尚浅的年轻实践者更具优势。
而由于技术手段的落后及思想观念的封闭,实践者之间的交流不多,单个实践者也往往处于单兵作战的境地。
一些优秀、有效的实践方案得不到有效标准化与推广,使本来应该获得更好效果的实践原地打转。而不少落后的实践方案则被长期使用,有些来访者接受了长达20年乃至终身的精神分析,却毫无裨益。

那么传统心理学是如何摆脱旧时代桎梏,拥抱现代科学的呢?
那就得提到上个世纪的循证医学所带来的影响,它主张“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研究依据,结合临床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结合,制定出治疗措施。”
受循证医学的启发,心理学界开始自觉制定相关的心理学实践的原则、手册、指南与标准,在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家庭心理学、行为矫正、甚至各种社会服务或社区服务等等领域开展了一场属于自己的循证实践运动(EBP movements)。
循证实践是心理学实践领域中的一场观念变革,其核心特征是“遵循研究证据进行实践”,亦即强调在实践过程中关注并使用已有的“最好的研究证据”。
其中,针对设计良好、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研究的系统评价的结论,被认为是循证医学目前最佳的证据来源。
如对临床诊断试验的准确性和精确性研究,对预后指标的有效性研究,以及对治疗、康复和预防措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等。


我们可以再试着从现代循证的角度去理解“什么是焦虑”以及“焦虑的干预”,对比伪心理学,又有哪些差别。
| 科学视角下的焦虑
焦虑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本能,是大脑边缘系统对于危险最基本的反应,它能够以最快的方式通过神经-情绪-行为的方式完成从脑到身体的激发,使得人类可以在亿万年的进化中保持对于危险的高度警惕。
当两个人在野外碰到一头熊,如果一个人可以通过边缘系统的情绪激发反应迅速感受到强烈的恐惧,他的躯体就会即刻进入“战或逃”反应:心率加速,血压升高,血流向四肢等等。
如果另一个人的边缘系统反应不及时,他就需要经历觉察-理解-判断-行为这个认知路径,再做出反应。
认知反应的速度与效率是远远不及情绪反应的,因此结果就是:更焦虑的人抢跑并存活;后者思考后虽然能更理智地反应,但因为反应太慢,大概还是会被熊无情地吃掉。
经历了亿万年的自然选择,只有对危险反应最迅速的人类才能在这个过程中生存下来,而他们的后代又不可避免地获得了这种强化的情绪反应能力,这也是焦虑作为一种情绪反应,不可避免与我们共存的原因。

| 基于精神分析下的焦虑
古典精神分析对于生理反应的解读还不完善时,无法做到像现在一般精确的理解焦虑的科学含义与生存本能出发点。因此常常用诸如“潜意识”,“压抑的欲望”等方式去描述它们。
弗洛伊德认为焦虑产生的原因有两种,即现实的焦虑和神经症的焦虑。现实的焦虑是来自对外部的危险及预料到的伤害的反映。
而神经症的焦虑则与此有明显的不同,他认为神经症的焦虑的产生与利比多(libido)的节制有关,利比多被唤起了,但却未能给予满足,这种未予满足的性原欲直接变成了焦虑。

| 基于循证心理下的焦虑干预
从现代心理咨询的角度来讲,焦虑是人类的生存本能。因此,正常产生的焦虑情绪并不需要干预的。
只有当一个人焦虑情绪持续存在,并对基本功能产生了负面影响时,才需要进行合理干预。现代认知行为疗法认为,情绪、认知与行为通常是互相联系与作用的,因此对于认知和行为的干预也可以有效地影响到焦虑情绪。
这样的干预方式被称为认知行为疗法,从上世纪被创立以来,一直接受着大样本随机双盲试验的严格检验。从科学的临床研究结果上来看,认知行为疗法的效果是不逊于药物治疗,并显著优于传统非循证心理治疗的。
这既不需要“潜意识分析”,更不需要释放“被压抑的欲望”,而是基于科学的总结,假设与证实,一步一步构建。也只有这样被构建出来的循证理论体系,才具备临床操作中的有效性与可复制性。

正如在所有的医学领域探索的过程一样,循证心理咨询也经历了假设-证明-实践-修正的循证轮回。没有治疗方法是百试百灵的,但是证明的路,只有通过科学的的探索才能达到。
循证的方式,也是对每一个来访者最负责任的态度。
在诊断准确的前提下,使用经实证研究证明最可信,最有效,最一线的干预方法后,我们才能够拍着胸脯说,自己尽到了咨询师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