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与看的区别
巨人的漫画已经完结良久,许多人也早已对这部作品下了定论,但通过mappa的动画回看这部作品的我,却有了不同以往的看法,并且我还怀疑自己的记忆是否出现了异常。
当时信誓旦旦的批评这部作品的我,真的经过了独立认真的思考吗?或者说,当时看着作品完结的我们,真的认真思考过作品的意义吗?
第一个质疑,是因为重看的印象与我的记忆出现了极大的偏差,第二个质疑,是因为当时的观点不只是我一个人的,是整个评论区的,甚至整个圈子的。我甚至怀疑,当时看完这部作品的我,是不是真实的我?
我很快否定了我的怀疑,因为当时的我正值高中,和身边一起看巨人的同学一起讨论着这部作品。每三个星期放一次假,更新的漫画和动画都是必看的。
所以当时的我又是在看什么?是亲情,是战争,是友谊,还是理想?
仔细回忆的我,只能说是完全摸不着头脑。我的记忆是:艾伦是个小丑,巨人完全烂尾,伏笔都未回收。
但当我去细究这些问题的时候,我又感觉无从下手,仿佛我从未了解过这个故事。再回想起高中时候的我,无时无刻不在学习,却从未将心思放在学习上过。课业都只是我的精神负担,我的三年都在寻求解压,而非进步。仿佛我的肉体在机械的重复,我的灵魂在拼命挣脱束缚。所以我在作品中,寻求的从来不是思考,而是爽,就这一个字。
无论是酸爽,劲爽,酷爽还是痛爽,只求一个爽,回避思考,回避用脑。在我看来,这导致了我对作品的不客观评价,我让感性驱逐了理性,毕竟生活中要我理性的时候太多了。
所以我没达到我的目的,作者没有满足我的需求,那结果只有我的不理解,我的怒喷,我的生气。
我喜欢角色时,我关注的是角色的私情;我讨厌角色时,我关注的是剧情的走向。我并不是在称赞作者在表达的东西,而是在称赞我所想要理解的内容。
总是先入为主的,把自己当作故事的主题,无论你是不是这个故事的主角,最终的结果只有误解与争执。
所以在我重看动画的今天,我的思维变了。当初的我只看到我喜欢角色的悲惨结局,却没有抽出时间,或者说没有时间去思考合理性,所以我对作品的观点是不屑与排斥的;而当我许久没有接触这个作品,对这些人物的情感开始淡化,或者说我开始变得理性之后,我仿佛再次理解了他们的人生和选择。
过去的我眼中的贾碧是杀害莎夏的凶手,是个混蛋,是必须死的存在,但现在的我眼中的贾碧,却像是过去的三笠。而法尔科却是过去的艾伦。
艾伦珍视身边的人,他从那个活泼,不羁的小家伙,成长为一个能独当一面的大人,他为了保护朋友,保护三笠,选择牺牲自己的幸福。而法尔科作为马莱长大的帕拉迪人,他本性善良,容易信任别人,他喜欢贾碧,为了不让贾碧冒险,拼命争夺成为巨人的名额。
三笠自从被艾伦救了以后,她的血缘让她时刻守护在艾伦的身边,她并不理性,为了艾伦不择手段,但她在于朋友与战友的相处中,她不再只是在乎艾伦一个人,她同时想要守护身边朋友的性命。而贾碧从出生就被灌输了赎罪的思想,和三笠一样,她也被洗脑了。一厢情愿地想要杀死帕拉迪岛民,认为他们是恶魔。但在帕拉迪岛发生的一切,让她也开始发生改变。她忽然发现岛上并不是都是恶魔,她所听到的都是谎言,这也让她为杀害莎夏感到惭愧。
然而不理性的观众不是这样,是莎夏陪伴这部作品长大,而不是贾碧。贾碧杀害了莎夏,那贾碧就必须死。在一个从头看过这部作品的人来看,这种想法是合理的,因为先入为主,是一个永恒不变的道理。
当对于一个知识了解了故事背景的旁观者,这种想法却又是不可理喻的。对一个被洗脑的孩子发怒,未免有些奇怪。
我也为莎夏的死而悲痛,也为艾伦的牺牲而伤心,但去冷静的思考故事的时候,这些都不再那么占据我的内心了。因为我的这种小家子气,未免有些辜负了角色的牺牲。
在谈论故事时,作者笔下的角色无意只是工具。虽然这样说有些没有人情味,但事实就是如此。主角可以是艾伦,可以是徐伦,也可以是邓伦。但他们要表达的内核永远都不会变。
所有的角色都是故事的推动者,他们有的是坏人,有的是好人,有的亦正亦邪,但当我们只是沉浸于表象,不去思考故事真正想传递给我们的思想是,最终只有平添烦恼,为花下的时日画上一个不完美甚至是充满遗憾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