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山月记之言

2022-03-23 16:27 作者:Clover_plus  | 我要投稿

    《山月记》是日本作家中岛敦所著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中岛敦所著一系列取材于中国题材之寓言,自然都是从中国的典籍中取材摘录,再创作而成。山月记也不例外。山月记所述李徵化虎之故事乃是中国民间传说一则。在搜录古代传奇异志的小说集《宣室志》中,《李徵》一篇便是收录了这则传说故事。若以中岛敦所著寓言版本与《宣室志》的版本做对比,就知道中岛敦虽然大体上只是做了些翻译的工作,与原文差异不大,不过也并非完全照搬。中岛敦版本按照自己的理解对原文做了些许删改。当然由于我手中只有这一篇文字,并不掌握中岛敦自己关于这篇文章的评价,自然不知道中岛敦写作中的细节。也许中岛敦所阅故事版本本身就与我所阅有所不同也未可知。

    在此仅仅列举几个例子,足以说明。譬如原文所说年份为天宝十载,而中岛敦版本写做天宝末年。实际上,在《唐书》中有所记载,玄宗于三载正月改年为载,所以天宝年纪都是用载而非年来记。虽然改年为载的理由未尝可知,但是大抵可以猜测同后来重新改载为年一样,都是是为了改头换面,讨个吉利,护佑社稷。另外李姓乃是皇姓,原文明确说明李徵是皇室一族,但是在中岛敦版本中却略去了这一条背景。实际上李徵恃才倨傲,与其皇室血统恐怕不能说完全没有关系。但是既然本来就是皇姓,似乎确实也没有必要特为说明这一点,略去也不能说没有道理。在老虎扑出而又重新藏身草中时,口吐人言,原文说“我差点伤害了我的故人”,而中岛敦版本仅仅说“真是好险啊“。至于李徵讲述其化虎过程,原文讲述李徵狂奔后见到人就失去心智将其吃掉了,而中岛敦版本却是将人变为了一只兔子。

    中岛敦版本与原版之最大差别,也正是中岛敦借寓言所想说的内容,便是李徵化虎后对自己的一番剖析解读。实际上原文李徵恃才倨傲,不与他人同行,是真的有其才学,而并非无才而又倨傲。中岛敦为了配合自己想说的一番话,也是将李徵重新设计为一个有才学却无大才,处于尴尬地位,甚至嫉妒旁人的人。原文李徵和好友的关系其实是很好的,当他向好友留下诗篇,“文甚高,理甚远“,有才能而当了大官的好友也是大为惊叹,”珪阅而叹者再三“。尽管对照研究可以分析出哪些文字是中岛敦自己所写,真正想写的内容,但是要真正理解中岛敦寓言所想表达的内容,还需研究分析其本人经历。

    中岛敦,1909年生人,其家中长辈多有汉学研究,伯父中岛端更是有著文《支那分割之命运》。辩证地看待,分割之命运云云,固然是帝国主义野心的展现,对分裂的恶意鼓吹,对弱势的不屑,书中内容不足为议。但是这本书的存在客观上也说明了当时中国积贫积弱,任人鱼肉之状态,点醒了一些中国的有志之士。据说毛泽东也曾阅读此书,也是更坚定了其救亡之决心。鉴于其家族历史,中岛敦与汉学的渊源可以说从其出生就结下了。

    虽然出身于这样的家族,但是中岛敦其实并不是一个汉学研究者,恰恰相反,中岛敦是一个见识广阔,兴趣广泛的人。中岛敦的见识与其四处流转的经历密不可分,中岛敦自述“生于东京,之后便四处流浪。因此丝毫不知道故乡之情”。从小中岛敦便随父亲前往当时的朝鲜京城,后来又多次赴华旅行,在中年时又因病前往南洋修养。在南洋期间,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岛敦受困于南洋,深深感受到战争的痛苦。也正是处在这样一种极端苦闷的情绪中,中岛敦最终迎来了自己的创作高峰。

    虽然没有故乡之情,但是出生在明治年间的日本,中岛敦眼中的其他文明与日本相比都是落后的。虽然借用汉学典故写作,但是与中国人对古人的崇敬态度不同,中岛敦的写作中处处显露着对中国古人的不敬,仅仅是将其作为表达自己意见的工具。私以为中岛敦虽然对汉学有所了解,但是对中国文化也仅仅停留在了解这一层面,并不是真正认同,也没有深入见解。这并不是对中岛敦本人要做什么批判,而是那个时代背景下一个人的处境所致。

    “我惧怕自己不是美玉,因而刻意不去打磨。我又对自己会成为美玉尚存半分希望,因而也无法庸庸碌碌地与瓦砾为伍。”中岛敦借老虎之口所述的,也是自己想说的话。中岛敦自幼不凡,他的家人多有著作,因此他出身就与众不同。而他自身也先后就读于第一高中和东京大学,学识过人。又有诸多爱好,体育和文艺皆是一流。其文学造诣早有表现,自高中时他就多次发表自己的作品,但是其早期成就却也止步于此。可以想见,少年时的中岛敦恐怕是纵情肆意,内心充满抱负,但是长期碌碌无闻地生活却逐渐使其迷茫。直到昭和17年他的山月记得到发表,才真正使其中年之后终于在日本文坛获得了一定的名声。而这年,已经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年了。


山月记之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