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笔记第4章
运用历史和现实的事实说明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
运用历史和现实的事实说明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
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当经济危机发生时,大量商品积压,大批生产企业减产或停工,许多金融机构倒闭,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一片混乱。对该论述理解如下:
(1)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危机是周期性地重演的,危机与危机之间的间隔表现了一定的规律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次数不等的经济危机。在战后各国的历次危机中,有的是属于部分国家同期发生的,有的是普遍性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属于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有三次,即1957-1958年、1973-1975年和1980-1982年的经济危机,因为这三次危机表现了明显的国际同期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虽然市场机制依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调节作用,但它已不是唯一的经济调节机制了。调节机制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其主要表现是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加强。国家已经承担起了提供财产保护、增强国家竞争力、实现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保持经济稳定、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以及维护竞争秩序等重要职能。它与市场机制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和发展。
(2)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但是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绝对过剩。经济危机的抽象的一般的可能性,是由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引起的。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买卖在时间上分为两个相互独立的行为。如果有一些商品生产者在出卖了自己的商品后不接着购买他人生产的商品,就会有另-些商品生产者的商品卖不出去。同时,在商品买卖有更多的部分采取赊购赊销方式的情况下,如果某些债务人在债务到期时不能支付,就会使整个信用关系遭到破坏。但是,这仅仅是危机在形式上的可能性。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②单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一切现实的危机的最终原因始终是:群众贫穷和群众的消费受到限制,而与此相对立,资本主义生产却竭力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
(4)在经济调节机制变化的同时,经济危机形态也发生了变化,表现为:危机对社会经济运行的干扰减轻,破坏性减弱,生产下降的幅度减小,失业率有所降低,企业破产的数量减少:危机周期的长度缩短:经济危机的四个阶段(即危机阶段、萧条阶段、复苏阶段和高涨阶段)之间的差别有所减弱,各阶段的交替过程已不如过去那样明显;金融危机对整个经济危机的影响加强。随着调节机制的变化,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形态尽管发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变化,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所决定,资产阶级不论采取什么样的调节措施和手段,经济危机是克服不了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经济危机实际上是资本主义条件下以强制的方式解决社会再生产的实现问题的途径,这种解决方式虽然最终也能够使社会再生产由失衡慢慢转变为平衡,却是以社会经济生活的严重混乱甚至瘫痪以及社会资源和财富的极大浪费为代价的。
参考文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如何理解“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如何理解“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可以作以下理解:
(1)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是指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正是由于这一特点,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以后,在消费过程中,不仅能够收回他在购买这种商品时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一个增殖的价值即剩余价值。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
(2)资本是自行增殖的价值,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例如货币、机器设备、商品等,但这些物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这些物被用来从事以获得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活动,也就是成为带来剩余价值的手段时,它才成为资本。所以马克思强调指出,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3)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剥削剩余价值具有隐蔽性。资本是增殖价值的价值,它反映了资本家和雇佣在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但是,资本在运动过程中采取了货币、生产资料、商品等物质形态,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进行,于是在人们的观念上形成一种错觉,似乎这些物天然就是资本,资本变成一种非常神秘的东西,似乎劳动的一切社会生产力并非劳动本身所有,而为资本所有,资本本身就具有一种能使价值增殖的魔力,这就是资本拜物教。马克思通过对劳动力商品的特点和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分析指出,资本家用货币购买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商品,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劳动,劳动本身并不是商品。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特殊属性,它的实际使用本身就是劳动的物化,从而创造了剩余价值,使货币转化为资本。马克思的分析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阐明了资本的实质,揭露了资本拜物教产生的秘密,为科学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
参考文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结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结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1)商品经济存在着一系列的矛盾,包括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即商品二因素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即劳动二重性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其中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它决定着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和商品二因素的矛盾。
(2)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生产商品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是不能直接进行量的比较的,只有将具体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也就是从具体劳动中抽象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才能进行量的比较。
(3)具体劳动能否还原为抽象劳动,在根本上取决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能否实现统一。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生产的产品如果与社会的需求不相适应,这个私人劳动就不被承认为社会劳动,它作为具体劳动的有用性质也就不被社会所承认,因而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不能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没有得到解决。反过来,如果私人劳动生产的产品为社会所接受,则这种私人劳动就被承认并转化为社会劳动,它作为具体劳动的有用性质就被社会所承认,因而可以还原为抽象劳动。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得到了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得到了解决。
参考文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为什么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为什么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1)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资本主义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开始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现,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之后,其成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新兴资产阶级开始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利用暴力手段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创造条件。
(2)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原始积累,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它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
①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资本家和封建贵族还通过“掠夺教会地产,欺骗性地出让国有土地,盗窃公有地,用剥夺方法、用残暴的恐怖手段把封建财产和克兰财产转化为现代私有财产”,建立了资本主义的土地私有制,从而奠定了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制度的基础。
②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又一重要方式。新兴资产阶级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在国外进行疯狂掠夺的同时,还通过国债制度、课税制度和保护关税制度,加强对国内人民的剥削,积累起巨额货币资本。这些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缩短了封建生产方式转变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程。
资本原始积累的事实表明,资产阶级的发家史就是一部罪恶的掠夺史。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参考文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有人认为,资本主义民主是囿于“钱主”的民主,迷于“游戏”的民主,止于“选举”的民主。你如何看待这种说法,为什么?
有人认为,资本主义民主是囿于“钱主”的民主,迷于“游戏”的民主,止于“选举”的民主。你如何看待这种说法,为什么?
资本主义民主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软肋”和“硬伤”,这是因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因此它不可避免地有其阶级的和历史的局限性。
(1)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民主是具体的、相对的,而不是抽象的、绝对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主导逻辑是资本逻辑,不仅经济领域服从这一逻辑的统治,民主政治领域同样服从这一逻辑的主宰。西式民主的实质是“钱主”,金钱是西式民主的“母乳”,无论是政党还是政客都在母乳的滋养下成长。政客与财团之间结成生死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也常被金钱、媒体、黑势力、财团等影响和操纵。在实际的选举过程中,为了得到选民的认可和支持,参选者往往要支付巨额竞选活动经费,这笔经费是普通公民根本没有能力支付的,只有大财团才能支付得起。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中的选举事实上是有钱人的游戏,是资本玩弄民意的过程。号称民主典范的美国,其总统和参众两院议员的选举在现实中已经沦为烧钱的游戏,一人票异化为“一元一票”,筹集竞选经费的能力早已成为问鼎白宫的风向标,金钱是“打开权力之门的金钥匙”。历史学家作过统计,从1860年以来的历次美国总统大选中,竞选经费占优的-方几乎都获得了胜利。“钱主”的后果就是“钱权联姻”。在西方,钱与权具有天然的近亲关系,“钱能生权,权又能生更多的钱”“政治献金”与“政治分赃”总是如影随形。美国民主的实质就是“1%所有,1%统治,1%享用”。
(2)资本主义的民主是迷于“游戏”的民主。特权的基础上,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存在着事实上严重的不平等,资产阶级法律的实质是将存在于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经济利益的不平等合法化。民主的游戏化、娱乐化,这是西方的又一杰作。西方将民主变成了游戏,选民以娱乐的心态对待民主。西式民主在游戏中沉沦,选民在娱乐中迷茫。在这场游戏中,赢的永远是政客,输的始终是选民。
(3)资本主义的民主是止于“选举”的民主。民主不等于选举,民主和选举不能等量齐观、等同视之。真正的民主体制应该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各个环节,覆盖起点、过程、结果等各个阶段。从本质上说,资本主义国家多党制仍然是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然而,现代资本主义民主却大都沉迷于“选举”这一初始环节,“人民主权”被置换成“人民的选举权”,民主被简化为选举,选举进一步简化为投票,而对于决策是否民主.管理是否民主、监督是否民主等方面却并不感兴趣。止于“选举”的民主只顾开头,不顾过程和结尾。这种民主即便有始却不一定有终,即便能善始却未必能善终。其实,民主是基于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的长期实践,采取何种民主形式必须与各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状况、人口结构、宗教信仰、民族构成、经济发展水平、法制意识、国民素质等因素相结合,否则很难有效运转。
参考文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