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演员胡杏儿:总演完美的“好人”很崩溃

2023-01-18 16:24 作者:新周刊Neweekly  | 我要投稿


她以“选手”身份再次回到舆论中心,抛开“视后”桂冠,接受导师与观众的严苛审视。


2020 年,胡杏儿加入《演员请就位2》,向外界展示了一个勇于突破的自己。

(图/ 由被访者提供)


最后一次走出宁波奥体中心摄影棚,胡杏儿的目光有一丝闪烁。她在4个月的时间里挑战了多个新鲜的角色类型,并不可避免地经历了无数次情绪起伏。


“从一开始参赛的战战兢兢,到一关一关地、一个一个角色地走下来,慢慢知道心理素质的重要,真的没有想到会走到今天这一步。”获得《演员请就位2》“年度最佳演员”12小时之后,胡杏儿激动的心情仍未平复,还是觉得一切都不真实。


胡杏儿获得香港无线电视“万千星辉颁奖典礼”最佳女主角(也就是“TVB视后”)那天,是2011年12月5日。人生很奇妙,在9年后的同一天重回巅峰,是她不曾想到的。胡杏儿写道:“我依然能够开心地告诉大家,我好钟意做戏。”通过这段经历,观众重新认识了她,她也重新认识了自己。



“不能说年龄大、资历深,

就一定是最好的”


《演员请就位2》是胡杏儿第一次参加竞演类真人秀。从首次亮相开始,“胡杏儿”这个名字就冲上了热度和口碑的制高点,无论是行业层面还是观众层面,她的收获都超过了预期,炽热的关注和反响令她始料未及。


做出参演决定时,胡杏儿几乎是无所求的,若偏要说有那么一点企图心,也不过是身为一名演员的执着。“我没有想过来这个节目要得到什么,纯粹只是希望透过这个节目,让更多的导演、制作人、观众更深一步了解我。”


出道21年,荣膺TVB“三料视后”,说胡杏儿是一代人的港剧记忆也毫不为过。当这样一位年资与作品都过硬的资深演员和“看她的戏长大”的年轻演员同场竞技,乃至接受年纪和经验皆浅于自己的导师点评时,人们的好奇和疑惑被同时勾起。


为什么来参加这个节目?许多人这样问过胡杏儿。


在胡杏儿眼中,年龄与资格是两码事,年轻从业者也有一定的经验,“不能说年龄大、资历深,就一定是最好的”。


演艺圈之于胡杏儿,与普通职场无异,“演员”更像一个进行时动词。这个职业没有终点,必须时刻让自己面对竞争和压力,才能保持最佳状态。胡杏儿以这档节目为平台,演绎了现实中没有机会接触的角色,向外界展示一个勇于突破的自己。


电影《亲爱的》女主人公李红琴,是胡杏儿挑战的第一个角色。在原版电影中,李红琴原本的人设是山东人,但身为安徽人的赵薇让李红琴改说安徽话。从表演角度来看,方言台词对大多数演员都足以构成压力,对胡杏儿亦然。于是,胡杏儿将筹码押在自己的语言天赋上。


胡杏儿心想,在这个没有NG和配音的舞台上,或许能够实现一个未竟的心愿——用自己的原声演一部电视剧或电影。因为声音是大多数角色的出口,在传达人物话语和情感时,没有比演员原声更好的选择。胡杏儿说:“我也希望有一个平台去展示一下自己语言方面的能力,因为之前大家看到的,可能是我配过音的一些作品。”


包括李红琴在内,胡杏儿在本季节目的6次表演,总共演了3次母亲。在胡杏儿看来,“母亲”是女性的另一大标签和重要身份,它并不具备冠冕堂皇的涵义。“母亲就是母亲,没有意味着什么。我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也当上了母亲,对于我演绎这些角色是有很大帮助的。”


胡杏儿演过天真小妹和直爽律师,演过富豪千金和刁蛮新娘,也演过“万凰之王”和淳朴母亲……每个角色都有她喜欢的地方,同时也难免有缺憾,很难从中选出一个最钟爱的。就像一棵树上结出的果实,哪个最好吃,或许只有树下摘果子的人知道。


对于演员而言,观众就是摘果子的人。胡杏儿想把自己这棵树种得枝繁叶茂,并不断嫁接新枝条,尝试新角色,“演过了就不要重复”,以此奉献常品常新的味道。


纵然大半生都从事一个行当,胡杏儿也想在每个阶段留下些特别的什么,“有不同的发挥、不同的角色,各种年龄的、各种职业的、各种对手的”。


2020 年,胡杏儿在《演员请就位2》的舞台上挑战了《误杀》中拉韫一角。(图/ 由被访者提供)



“如果一切都一帆风顺,

人生可能就很无趣”


对胡杏儿而言,演员这颗种子,是因“偶然的一些机会”而埋下的。1999年,20岁的胡杏儿在香港科技大学攻读生物化学专业期间,参加“香港小姐”选拔,并摘得季军,继而出道。


小时候,演艺圈的一切对胡杏儿来说非常遥远:“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些,可能真的是命运吧,而且一切都是时机。”有时候她觉得,人生和命运是安排不来的,它们不会永远顺你的意,而是常常自然地发生,并带来转折和惊喜。


在胡杏儿的职业生涯之初,所谓适应期或磨合期的存在感十分薄弱。“我觉得还好吧,因为不适应也得适应,如果拍得越来越累,也证明你的戏份越来越多。”她的雇主TVB以专业和严格著称,就如同演艺圈的“少林寺”,新人演员像习武的小和尚一样,在那里进行高强度的训练和实践,要吃很多苦。


胡杏儿说:“不是说TVB故意让你吃苦,因为它的运作模式就是那样,所有人都逃不过。你要是希望做得更好、爬得更高,就要承受更多的压力,接受更多、更难的训练。”她觉得所有从TVB出来的人都是铁人,都很厉害,有那段经历是好的,出来就什么都不怕了。


年轻时,胡杏儿演过很多妹妹和女儿的角色,她们善良、纯真、无害,演起来似乎并不难。许多人不知道的是,恰恰是这些看似容易拿捏的角色,把胡杏儿卡在了表演的瓶颈里。相比客观条件和身体上的辛苦,让胡杏儿演一个完美性格的“好人”,才是最难熬的事情,她说:“如果一直演同样的角色,那种状态是很崩溃的。越完美的越难演,因为没有缺点就不真实。”


直到2002年,胡杏儿才逐渐突破桎梏。电视剧《流金岁月》里有轻度智力障碍的丁善茵,是第一个让胡杏儿觉得有发挥空间的角色,也是第一个为她带来满足感和大众认同的角色,胡杏儿的事业由此进入上升期。


随着多部代表作的问世,胡杏儿的实力派地位日益稳固,工作量也不断增加。曾经有一段时间,30场戏里有28场她必须全程到位,密集的通宵夜戏导致她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足4小时。然而,即便有很多辛苦的时刻,胡杏儿也觉得自己“算是一个很幸运的人”。


开心或难过,好的或坏的,所有经历都令胡杏儿心怀感恩:“如果一切都一帆风顺,人生可能就很无趣。”只有经历失败、经过求索,最后的那个“得到”才会真正让人开心和满足。


听到有人为自己鸣不平时,胡杏儿会说:“很多人比我苦,我觉得我还好吧,反正都是在很好的时机,遇到很好的一些机会,timing(时机)也很重要。”她身上的“职人”印记,构成了对演艺圈港风精英气质的另一重解读。



“不是所有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被看到”


2009年,胡杏儿职业生涯的又一个时机悄然而至。


“说实话,我真的忘了当时发生了什么,反正我挺幸运的,因为内地也一直在播我的电视剧。”可观的知名度是胡杏儿“北上”的基石,那一年,她的第一部内地电视剧《美人心计》在横店影视城开机。


进组后,在拍摄的前一天晚上,胡杏儿拿着剧本,请别人帮她把翘舌音圈出来。因为不希望对手戏演员听不懂自己在说什么,胡杏儿坚持用普通话把这部戏演完。


胡杏儿没有特意学习普通话,她的生活中一直都有接触普通话的机会,比如,在家听邓丽君的歌,或者跟说普通话的朋友聊天。耳濡目染打下的语言基础,为胡杏儿打开了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有时候,胡杏儿有些“钝感”,比如她觉得在哪儿拍戏都一样,“只是不在香港拍,拍完戏不能回家而已”。


年轻时,胡杏儿工作起来不着家是常有的事,后来组建家庭,又当了妈妈,必须适当调整工作时间。“我不可能像以前那样,百分之百的时间都放在工作上,两边都需要兼顾。”


胡杏儿认为,家庭和事业的关系是一个正常的话题,没有性别、年龄或行业之分:“我也是一个职场人,至于我自己要怎么平衡,肯定只有我和家人知道。”牺牲和让步是双方的,但这些“幕后轶事”不必让观众看到。在观众面前,胡杏儿的身份始终是一个演员,与之无关的东西,统统不值一提。


“我现在多了一个身份,是一个有家庭的职业女性。”胡杏儿认为,自己跟所有职业女性一样,没什么特别之处。她对待个人生活的态度,理智到近乎超然物外的程度,因为她觉得,不是所有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被看到,“某种程度上可以,但是不能太多了,这个度有时候很难把握”。


行走在生活和工作之间,胡杏儿展现出“冰与火可以相容”的状态,理智与情感共存。演员工作强化了她作为女性感性的一面,成长经历和教育背景又维持了她的理性与客观。


谈及演员身份时,胡杏儿的理解像冰一般通透,演员是她的职业,而明星不是。“演员可以有另外一个身份,就是观众会觉得自己喜欢的演员是他们心目中的那颗明星。”胡杏儿不会在其他方面想太多,她选择把精力放在演戏上,希望用作品打动观众,做大家心目中那个“我喜欢看她的戏的演员”。


度过不惑之年,胡杏儿泰然自若,她说女性美不应跟年龄挂钩,每位女性都有自己独特的美感和魅力。现在依然有很多适合三四十岁女演员的作品和角色,也有很多观众欣赏四十多岁女演员的魅力。胡杏儿觉得,演员是一个常青的职业,“每个演员都有属于自己的、吸引观众的那种感觉”,只要能保持自己的状态和形象,就不会没戏可演,或没人来看。


人生和做演员一样,在不同的年龄会拥有不同的经历,也会得到不同的角色和标签。“你不可能永远是小妹妹、大学生,你肯定也希望人生慢慢走得不一样。你不可能永远都很傻,这样的人生很无聊。”



作者:姜涵育

新周刊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演员胡杏儿:总演完美的“好人”很崩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