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三、四线小城市的共享出行江湖

2021-03-15 09:36 作者:永远的韩梅梅  | 我要投稿

老家本为三、四线小城市,自从逃离大城市,退回了自己的安乐窝,亲身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共享出行。总结起来:自行车一地鸡毛,电动车却在如火如荼之中。汽车?只闻其声,难见其影!

一、公共自行车
在2014年左右,老家学习杭州模式,引入了公共自行车的概念。那时候100元办卡,其中70元是押金,30元作为预留款。借车30分钟之内完全免费,超过半小时就扣除使用费1元,阶梯价格,以此类推。
公共自行车,可谓是为市民提供的公共福利。

公共自行车有“电桩”,凭借磁卡刷卡使用。接下来的三年之内,老家逐步扩大“电桩”站点,几乎每个小区、每条街道都有,方便了大家的使用。迄今为止,当共享自行车已经一地鸡毛时,公共自行车依旧是居民出行的首选。

公共自行车共有三个批次:第一年的橘黄小车与第二年的草绿色小车,最为轻便灵活,可惜的是车座高度调节装置易失灵,容易滑落。
到了第三年春节期间,新上线的大红与大蓝,解决了车座固定问题,但是骑起来十分费劲吃力。也正是这一年,共享单车开始出现,很快风靡,大有赶超之势。自此后,公共自行车虽依旧正常运营,但再无新车出现。 
【运营成本高】
公共自行车初期,运营成本极高。车子经常被人为损坏:车座被刀割裂,脚踏板损坏。新事物出现,总有好事之徒出来捣乱。除恶意损坏外,常有人把其当作健身车,空踩锁在桩上自行车的脚踏板。后期,虽然恶意破坏者减少,但使用的损耗显现,出现了许多坏车(车轮毂变形、车把弯曲、车链子坏掉等等),修车成本一直居高不下。

此外,因为桩的数量有限,在人群聚集地区,经常还车找不到空桩。早晨上班时,无车可骑。于是运营公司安排大量人手,沿着城区各站点平衡车子的数量。
直到共享单车盛行时,公共自行车项目缓慢发展或停滞不前时,运营人员的数量与出勤频次才大幅度减少。现在几乎没有因为满桩而无法停车的情况了。

随后兴起的共享单车,乃是资本的狂欢,一时间按住了公共自行车的发展势头,大幅度积压了它的市场。让其从“城市公共出行、福利出行”的红人,变得泯然众人。随着风头的转换,变成了持续运营,发展停滞。

二、共享单车
2017年左右,共享单车开始出现在老家的街头,凭借资本的力量,各品牌共享单车陆续抢滩登陆。对比起公共自行车,共享单车不需要“电桩”,可以随意停放,这一点让它更有竞争力。但需要百元押金,以及每小时1元的使用费,让许多用户继续钟情于公共自行车——例如本人。

首先出现的是OFO与摩拜两大巨头,街头出现了小黄车与橘黄车。喜欢尝试新事物的年轻人,纷纷下载了APP,交上押金,开启了共享单车之旅。
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旦风口过后,最先崩溃的也是它们。

在共享单车如火如荼之时,许多杂牌军也出现了。立享单车,地方品牌,其实力远不能与那些有大资本背后博弈的大品牌项目。在热潮退去后,最先完蛋。悄悄地消失在街头,只留下一批无处索回押金的用户。

在这场共享单车大战中,加入战局稍晚,但一直活下来的,也就只有哈罗单车与青桔单车了。两家经历了共享单车的大崩溃,依旧存活了下来。目前老家哈罗单车还可以随处可见,青桔已是凤毛麟角。其他的早已没了踪迹。

两家背后都有大资本的支持,哈罗背后是阿里集团,青桔背后是滴滴集团。特别是哈罗单车,现今依然可见有人骑。在这个三线小城市里,它与公共自行车依旧是主要的公共出行工具。

在2020年底,哈罗竟然更新了一批新的自行车。可见其实力。

【运营成本极高】

共享单车的运营成本比公共自行车只高不低。先不说为了竞争关系,各品牌之间相互拆台,恶意损毁对方车辆(新闻中大城市经常出现)。普通市民虽然已经习惯了这种"街头公共产品",类似公共自行车上线初期,恶作剧式故意损害大大减少。但因其可以肆意停放,占道等事情屡屡出现,被其骚扰到的人对它可不客气。另外只靠车撑停放,十分易倒。经常多辆车一起倒在地上,无人扶起。
还是因为可以随意挪动,所以停靠分散,徒增了运营人员的工作难度。需要根据实时状况设计线路,挪动、发放、检修、回收车辆。

三、共享电动车
1.江湖初露锋芒:哈罗、街兔、天下骑行
哈罗的共享自行车依旧坚挺,其实它早已布局共享电动车领域。
在共享自行车大战的尾期,哈罗自行车与青桔依旧死磕之时。哈罗最先出了一版电动的"助力车"。个人称其为哈罗电动一代。
其电池体积很小,电量有限。更多时候起到减轻体力蹬车的情况,而一旦没电后,就变成了一台自行车。只不过一个小时收费两元,比自行车贵一倍。
即使这样,该车不需要押金,凭借良好的芝麻信用背书,按次缴费。依然吸引了大量用户,特别是由共享单车过渡而来的用户。

在第一世代的末尾,哈罗之后又出了一版新车,名字虽还叫助力车,但电池明显增大,续航能力大幅度加强。并迅速完成了版本交替,市面上已经毫无上一款车的踪迹了。

与哈罗一起布局的还有街兔,采用微信支付或自己的APP,可免押金。开始骑上路时,要先蹬几下,然后才能电动。作为老家第一批共享电动车,目前依旧活跃在街头,车辆的部署率很高。只不过面对更舒适的第二世代电动车,其使用率明显下降。

在共享电动车领域,也出现了杂牌军:天下骑行。曾经与哈罗、街兔构成了老家共享电动车领域的三足鼎立。
虽有押金,但凭借各种优惠策略,让其一时拥有了不少用户。但杂牌毕竟实力不够,最先崩溃。可怜又一批用户索要押金无门。

第一世代的共享电动车,造型为电动车发展初期的简易模式,带有明显的自行车特征。随着电动车的发展,其模样更贴近踏板摩托车,特别是宽大的软座椅。而第二世代的共享电动车就采用了这种造型。
不仅如此,二代车电瓶明显增大,续航能力大幅度增加。
2.风起云涌,共享电动车竞争白热化
新一代哈罗助力车与街兔双雄争霸的局面只持续了一年多。突入一夜春风来,众多品牌的共享电动车一下子冒了出来。
滴滴集团旗下的青桔,再一 次后来者居上。其第一世代的电动车很快在全市铺开来,抢占市场。

而其他厂家则以第二世代的产品杀入这个江湖。
首先是小黄车——小遛共享,车身上印有萌萌的宠物与标语。小遛走低价战略,不需要押金,每公里仅一元。很快发展壮大,成为江湖中重要的一员。

哈罗紧随其后,高配电动车(哈罗出行)立刻大面积普及开来,亦是采用优惠策略,一时间骑高配哈罗的远多于老版哈罗助力车。毕竟两者使用费一样,而高配版乘坐更舒适。

面对气势汹汹的换代潮流,青桔很快也推出了第二世代版本,逐渐替代老版本。

在各家厮杀正酣之时,小绿车——喵走出行,悄无声息的入市。从街头许久不见一辆,到大面积铺开,使用者随处可见,只用了小半年时间,就迎头赶上。
小绿车除了颜色之外,与小黄车小遛,无甚区别,连车身段子都是一样的俏皮。

美团,共享电动车,最后的入围者。与滴滴一样,美团在团购、外卖领域一家独大后,从被投资者,摇身一变成了资本本身。开始与阿里、腾讯抢夺地盘。共享电动车,就是其对外投资试探的一个领域。

【运营成本不低】
共享电动车运营成本亦不低,虽然电动车比自行车结实耐用,但依旧需要运营团队平衡车辆部署,维修回收。除此之外,还有专门运营人员为每辆车更换电瓶。
四、共享汽车
共享电动车领域如火如荼,而共享汽车领域却雷声大、雨点稀。据闻在高新开发区有试点,但几乎看不到有人真正去使用。
从新闻中得知,易开(EAKAY)与E享天开(EVCARD)是两家已经入住的共享汽车厂家。

汽车不像电动车,涉及到开车人的驾驶 资格审查,以及违反交通规则的处罚等内容。此前的租车市场,有着一整套完善的机制,而共享汽车领域如何执行,本人不得而知。此外,汽车充电也是一个难题。老家为电动车设置的充电桩,并不普及,这也制约了共享电动车的普及。

共享出行的江湖
如今已经步入2021年,公共自行车虽停滞不前,但依旧坚挺。共享单车只剩下哈罗一枝独秀,依旧有能力部署新车型。
共享电动车已经成为主流。上下班高峰期的街道上,能达到电动车行驶比例的20%(个人常在街头估算,样本比较小,并不精确)。在众多品牌中,哈罗依旧是中坚力量,青桔紧跟其后,小遛、喵走出行、美团还在追赶。依旧停留在第一世代的街兔,已经力不从心,就在2021年初街头已经不见踪迹。
这个江湖还没有绝对的胜者,估计在不久的将来将会分出胜负。
至于共享汽车,依旧只是个概念。虽然"共享经济"的投资风口已经过去,怕是不会再有起色。

篇外:作为共享经济唯一"坚挺"的共享充电宝,如今在商场、饭店、汽车站、火车站,已经随处可见。但新一轮的涨价,以及与"店家"新的分账方式,让其前途蒙上了一层灰。
实际上,除了公共自行车是具有社会福利性质外,所有的"共享"产品,本质上都是租赁业务。资本最擅长炒作新名词、新概念,而资本所过之处,哀鸿遍野、一地鸡毛。

三、四线小城市的共享出行江湖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