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的新政改革——西汉的崩溃与复古主义的失败(二)
汉武帝面对这种不稳定因素和复古思潮一改“无为”“休养生息”的政策而转为锐意进取,在行政上设地方监督行政机关刺史、颁布“推恩令”削弱藩国势力、削弱相权、在前134年建立察举制。为了迎合和利用当时的社会主流思想,武帝做出了妥协,他采用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举行“郊祀”“封禅”等典礼,对外则进行连年的战争。武帝的这些作为在后人看来破坏了文景时期留下的根基耗尽了积蓄,但从另一方面他打压了地方豪强的势力,让整个社会结构变得相对稳定,政治上逐步提高皇权打压贵族势力,可以说武帝对文景时期的弊端做出了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可我们从后来的事实中得出了与初衷完全相反的结论:武帝所做的努力不仅没有限制地方豪强势力,反而在过度的打压下小民只得依附豪强而活,地方的宗族势力也开始成型。
武帝的财政政策在此做简要说明,武帝时期为解决财政赤字问题主要进行以下的方案:盐铁专卖、算缗令、均输平准法、改革币制、卖官(爵),其中第一和第四由于对王莽的新政影响极大所以在下面会详谈,这里仅简要说明其他政策:算缗令可以简单理解为一种税率很高的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通过压榨商人既能缓解财政压力同时能调整社会贫富差距;均输平准法大体内容是指地方将本应上交中央的贡品转为地方的土特产向其他地方高价卖出并用盈利的价格来购买滞销的产品然后在荒年在以略高于平常的价格卖出。这种做法的目的是用政府来控制市场平抑稳定物价同时政府也能取得额外收入,这个做法在后代的历次改革中都能见到其影子或变形,但理想和现实是两回事,这种做法的后果往往是中央拿不到钱,民众得不到实惠,相关官员的相互推卸责任导致巨额的利润流入到承包商和官员亲属手中。第五种是文景时期旧例,不多做说明。
汉武帝在财政改革方面力度之大时间之长在之前从未有过,通过这一系列政策政府获得了大量的资金同时也榨干了民间的活力,文景时期的富裕在武帝末期变成了梦想,武帝末期重回休养生息政策也是想在改变社会贫富差距的基础上重回文景时期的繁荣,但武帝没有注意到过分的压榨虽然能削弱豪强们的势力和财力但更多的负担被转嫁到了本就仅能温饱的小民身上,这种高压政策让民众连基本的生存需求都无法满足从而使民众投奔豪强不如政府户籍从而不缴税,豪强和小民在此时一致的利益关系让政府的政策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整个社会在此时也发展到一个无法控制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