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自由与快乐
(友情提示:此一千余字,与大蒜相似——皮厚、水多、味重)
纯粹不受任何干预的自由与快乐,是无法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但人可以在自主建构的意义中得到命运的永生——人们应该理解自己所有做为的本源是什么。要摆正内在与外部的关系,要“善假于物”。但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去成为主宰,而是为了担起自己的责任而能主宰外部。
成熟老练与“被迫庸俗化”或“麻木后的妥协”无关。经营自己的人生,不是因为在物欲、权一次一次的满足中,短暂地获得所谓的“成功感”。是每个人当有属于各自生命的自适,而不是被外部无定乱流所裹挟而无所适从。儒家思想精华部分之一,是引导人的个体精神的独立,不随物欲而左右,不随当涂者们所宣传的内容而信以为然。而是冲和平淡地思考所处时代的真实情况是怎样的?自身所处境遇的真实意义是什么?而后作出合于天道人心的选择与行动。
爱国情感、孝敬父母、安定家庭、社会责任的达成,等等。(这样的快乐仍然是由外部所来的,虽比低级趣味要高很多。但仍与那种就由自身本体生发的快乐相比,仍有差异。发于本心而不用依傍任何外物的快乐,是稀缺、罕见的。)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贵为天子,履至尊而制六合,仍担忧着未来。传奇的一生仍不能使他完全快乐。
对于人生的幸福,不能进行赌博式的选择——所有作为,如果是为了提高获得幸福的概率(这也就是“如果这样做,获得幸福的可能更大。不这样做,获得幸福的可能能性会低”。),那么这一生注定会在自己看来是多灾多难的,而且在没获得前趋之若鹜,获得后却又味同嚼蜡。因为所做所为皆“手段方式”,何曾可言其中乐趣?
要脱开那样在悲观主义哲学中视为“追求——无聊”的人生循环,可以尝试为积极自主的为自己的生活赋予意义,并为此而进行各种努力经营。(此也需要一番投入,只是又往往难以坚持)
人生处境是客观而且变化着的,但是对生活进行定义的主动权应该在我——很多人不敢这样去想,或者进行落实的道路走错了,但这些并不能说明这种“要掌握自己生活”就不可能,或者是自私。(这里各位就明白我为什么不像其他同龄人那样打游戏了:因为资本营造出的那个意义存在,我不接受。我生活的意义,应该由我自己来决定。对于外部的裹挟,我概不认同、概不参与。)
不应将出于个人欲望的自我剥削视为一种美德。弄清媒体的内容与你自己的人生有何种关系——这是一种“辨乎内外之分,定乎荣辱之境”。
※在你刚刚提出自己的观点,还没着手行动的时候。围到你身边的人,大多数都是看热闹或起哄的人。而能真正关注你的内心意图,真正意义上与你进行思想辩论的人,是可遇不可求的;而当你真的做到了,大多数人都会不言不语地怏怏散去,然后去围观又一个新产生的热闹。
所以对于上述情况,不必过于随之触动。“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踏实做事,心安理得也。
(语在杂感集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