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外贸崩溃论?大量空箱堆积在港口,到底是怎么回事?
各位江湖大佬好啊!
前段时间,有媒体报道称大量集装箱空箱堆积在港口,进而引发对中国外贸状况的担忧。
说来说去,还是「中国外贸崩溃论」的那套说法。
背后的逻辑也不复杂:空集装箱堆那么多,说明东西卖不出去了,推导出外贸体系大动荡了。
闹凶了,海关总署出来表示:
大量空箱在我国港口蓄势待发,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国际市场依然看好我们下一阶段的出口能力,从海关最新数据看,2月下旬以来,出口用箱量在持续增长。


这话一出,闹的就更厉害了,有人说丧事喜办这家强,有人说这波「赢」的角度清奇。
哎……
不至于不至于……
其实吧,搞清楚了集装箱为什么「先缺后爆」,也就搞清楚了这几年国际海运到底发生了什么。
以及,疫情这个突然出现的因素,是怎么扰乱一池春水,激起惊天大浪的。
集装箱这事儿我也盯了好久了。
没办法,毕竟也是亲身感受过货物因为苏伊士运河上卡船,被耽误了很久的人。
奶茶店缺什么都可以,缺吸管就尴尬了,总不可能用手扣着珍珠吃嘛。
先说个结论:
集装箱堆积,是特殊状态下,为了解决「问题」,制造出了新的「问题」。
但前后两个问题,侧重点不一样。

先说第一个问题。
我们经历过一段集装箱极度缺乏的状态。
疫情开始之后的2020年,全球的生产都受到了影响,而我们因为应对的快,是首先恢复生产活动的。
订单回流,就是那段时间。
这就让中国出口份额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集装箱的需求也增大了很多。
好,如果没有疫情的常规状态下,集装箱从中国运出去了以后,是会再运回来的。
一种情况,是装了货物的,因为我们不光是出口大国,也是进口大国。
一种情况,是空箱返回,反正集装箱船是要回来再拉货的,把空集装箱也顺手拉上。
要知道,全球的物流,在没有疫情这个突变因素的影响下,是动态平衡的,集装箱也就这样来来回回保持一个大体上的动态均衡。
疫情,打乱了节奏。
我们以美国为例子,美国的港口,是没预计到有那么多,增加的货要运过去的。
突然本土制造就不行了,全要靠中国生产了运过来,有点超越了港口正常运营能力。
同时,美国的港口也没有预料到,疫情导致了人手匮乏,让港口原本的运营能力还在往下滑。
货到了,运营能力不够了,结果就是:
装卸时间变长,堆场密度过高。
装卸时间变长比较好理解,大型爪子机操作的人少了。
堆场的意思是,从船上取下来的集装箱,不是直接就放到卡车上的,而是先堆放起来。
但卡车运输司机也因为疫情感染导致运力不足,那这些集装箱就越堆越多。
这两项又有衍生影响:
装卸时间变长又进一步导致更堵船,堆场密度过高又进一步导致从港口用卡车把货拉走更困难,恶性循环了。
这就是当时洛杉矶港排队堵船的场景:

做个疫情刚开始和进入恶性循环之后的对比:


聊完了港口遇到的困境,现在抉择来到了船长这边。
我当时听一个做海运的朋友说自己的观察:
一船货,从中国拉到美国,到港口了,堵得心急火燎的,好不容易卸货以后,船长有两个选择。
一个,是拉着重货和空集装箱回来,但这又要等,因为装卸能力不足,往船上装货也
一个,是直接撒丫子往回跑,只卸货不装货,节约时间。
很多船企,都选择了第二项。
因为,正常海运的突然被扰乱,连锁反应是,海运价格暴涨。
当时涨到什么程度呢?
一年里面翻十倍。
比如把一个40英尺标准集装箱,从中国上海运到美国西海岸,之前是1200美元就可以搞定,2021年夏天,能达到2万美元,2022年初,回落到1.46万美元,但还是贼高。
对指挥船长的海运公司来说,出于商业理性,赶快让船长把空船开回来,再拉一次货去美国,也要比等着把空集装箱装满再回来,赚的多的多得多。
好,了解了船长心态,我们再暂停一下,看看集装箱的问题。
当时是,美国和欧洲的港口和最终用户那里,有很多空箱子。
但这些空箱子,没有船能运走,集装箱船都赶快在往中国跑,争取多拉一轮,多赚一波。
而中国港口,看到的是一艘艘空船回来,原本上面应该有空集装箱的,现在没有了。
于是:一箱难求。
最严重的时候,海运进口空箱量缺口达到200万个标箱。

那怎么办?
货还是要往外运的,最佳的解决办法就是,赶快造集装箱。
2021年那段时间,是真的加大马力,疯狂加产能。
中国集装箱行业协会当时表示,之前是一个月造20万标准箱,现在提高到50万,还能继续加。
毕竟全球超过96%的干货集装箱和100%的冷藏集装箱,都是由中国工厂生产的。
来看看具体的,中集集团2021年营收达1637亿元,同比增长73.85%,造爽了。
但机智的大佬肯定也感觉到了。
集装箱,是个耐久品。
其实不是缺集装箱,而是集装箱的流转卡住了。
等之后美国欧洲港口缓过来了,到时候必然,会出现集装箱过剩。
很早之前,就有媒体有这方面的报道。
而且中国集装箱行业协会也很清醒:
增产,但不能采用长期投资建新厂的模式,要留下一定的弹性。
这样操作的话,哪怕是短时间内吃完了未来几年的量,也不会因为集装箱断崖式需求下跌,而绷不住。

好,时间回到了现在。
因为中国努力的造集装箱,现在全球集装箱的规模是达到了5000万标准箱,按照估算,是超过了正常流转需求的10%。
海运价格也降下来了,欧美港口也不那么堵了,海运从基础面上度过了疫情带来的大波动。
问题就变成了,中国港口集装箱堆了起来。
这是事实,真的堆了好多。
这其实都不算是新闻了,从今年1月份开始就已经有迹象了,2月份到了一个高点。
背后原因有很多。
比如港口堆放的成本,中国是比较低的,所以很多船运公司会选择把空集装箱运回国内放着。
其实现在欧美港口也还是堆了很多空箱,只是不像以前,是他们堆我们缺。
现在是大家都堆……
比如2月的时候,上海港口的集装箱可用指数是0.64,洛杉矶港更高,是0.79,比利时的安特卫普是0.8,都是严重的进多出少。
当然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出口的问题。
这也是海关总署为什么要专门回应一下,因为现在舆论已经变成了:
因为中国港口堆空集装箱了,说明「中国外贸已死」……


有一说一,从去年年底开始,出口额是有下降的
不同立场的渠道,在数值上都保持了一致。


背后的原因嘛,就看怎么说了。
可以说,是中国外贸不行了,产业转移了,订单逃跑了,或者按一些人的说法「主动给最大的出口客户玩儿脱钩,现在玩儿脱线了嘛」。
也可以说,是美国加息以后弄得全球经济都疲软,中国出口不行是因为外国没有购买力了。
反正两边打的挺热闹的。
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为了解决「问题」,制造出新「问题」的一种表现形式。
扣帽子成习惯以后,也比较麻烦。

还是看具体数字。
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出口方面,2月同比下滑1.3%,增速依然是负值,但相较于过去三个月的降幅,已经有了明显的缩窄了。
比1月的降幅,是10.5%,现在只是1.3%了。
当然,把去年2月是春节这个因素加进去考虑,可以说这1.3%是在比烂;对应的,也可以说今年1月是春节,之前10.5%的降幅也不客观,没那么悲观。
总归,困难是有的,海关总署也承认,外贸面临不少的挑战。
我有在沿海做生意做外贸的朋友,这段时间苦哈哈的各种发朋友圈抱怨。
但很有意思的是,这朋友自己也说,至少光看集装箱的堆积,并没有什么太大的趋势指导意义。
因为疫情之前,航运公司也都会习惯性的在每年春节之前调配空箱子到中国的港口,为节后的出口货量增长做准备。
只是说,以前,他会加入到帮忙消化空箱子的大军里面,今年是有心无力了。
外贸,不是个立竿见影的事情。
去年年底到现在,各省都在组织海外抢单团。
你单说「出海抢单」这事儿,居然用抢这个词,凸显紧张和内耗,是在唱衰中国外贸么?也不至于。
风物长宜放眼量,慢慢看吧。
疫情如果说教会了市场什么,可能就是「信心」对经济活动是有很大影响力的。
现在问题就变成了一个哲学问题:
如果为了注入信心,过于乐观描述一些事情,最后信心起来了,真的结果变好了,那是不是就可以正义化了「丧事喜办」?
反过来说,过于悲观描述一些事情,打击了信心,最后结果真的就变差了,是不是就可以合理化「你看我预测的多准」?
从这角度看,海关总署其实没得选,只能这样说。
魔幻中带着真实,真实中带着魔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