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甘懷真,〈從天下到地上:天下學說與東亞國際關係的檢討〉讀書筆札

2022-09-14 20:35 作者:軒然冉冉紫陳  | 我要投稿

〈從天下到地上:天下學說與東亞國際關係的檢討〉摘要[1]

    本文檢討作為分析東亞政治格局與國際關係的天下觀念。由於過去受到部份學者對於天下觀念的預設,使得東亞自古以來為一政治單位,以中國為核心形成同心圓政治結構。不過這樣將天下結構視為東亞傳統,卻只是模仿近代型帝國宗主國—附庸國形式的東方版本;同時天下觀念本身並非從政治制度,而是作為儒家世界觀的政治論述,因此天下秩序(內郡縣—中冊封—外朝貢—外部絕域)的格局則有待討論;另外簡單化約東亞為一元王權,即忽略東亞地域具有複數經濟生產模式與王權,因此作者想將視野放在地上,在中國王權宣稱政體是天下,支配領域是天下的原則下,透過各地域社會的政團運動到建國所產生的國際關係,討論自天下概念誕生時到五代十國在中國的變化。


    首先天下運動與國家運動,前者是周運用天的信仰與政治功能,宣告政權所治理的政治空間即為天下,將周王視為天下之中的祭祀王,並運用冊封體制與爵制與其他政團共構出天下政治秩序;後者則是春秋時期國家的出現後,家作為一種新型政制經濟單位,其關係體現在各層級(天子、國君),其形式則體現在君臣、戎祀、主奴關係,並且各政團(國)的政治實力取決於其家能提供的經濟力,家與家之間的互動關係形成此時的政治格局,並出現一家聯合諸家共構一國(大國運動)。伴隨北方游牧、中部農業、南部漁獵三大經濟地帶成形,家的發展也有所變化,農業地帶的家匯聚成農業國家的天下並行霸者統治的諸國同盟,而近游牧地帶的家同時吸納塞北游牧人群,在新佔領區實施屯田並收攏複數族群與生產者,形成擁有軍事與商業機能的郡縣,並為皇帝制度鋪路。在經歷三百年霸者政治後「中國天下」從祭祀圈中諸國聯盟變成制度形成儒家的「天下國家」說,即在家國共構,諸國中有一國國君受天命而為天子,天子職責在「治天下」。


    接著是從一大國到中國天下,秦國統一六國後,將戰國的「天下—國—家」轉換為一個國家,其所統治的天下以郡縣構成,並包含胡、中國、越等地。到了漢初時則執行漢國直轄郡縣與諸侯封建王國的二元體制,並且繼承大國體制下的皇帝制度,其體現在對外侵略並設立郡縣,並形成類似秦的天下格局。到了公元前一世紀漢與諸侯國的鬥爭告終,漢政權為穩定積極尋求儒教運動將其政權制度化,因此將大國的皇帝轉換為祭祀王型態的天子;以及選擇以中國為核心的「農本政策」,並運用儒家經典將非農業人群界定為四夷。到了東漢則從郡縣外設新郡縣的方式治理外夷,變成將外夷轉變為內附與內屬集團(屬國)視之。伴隨漢代採用秦代郡縣制三百年後,也產生士大夫階級以控制行政部門上層。在州統領郡縣這些士大夫進入州的行政體制中,並在漢魏晉時軍閥割據諸州郡,使得類似戰國時期的大國又出現,進而形成皇帝(祭祀王)與丞相/督都中外諸軍事府(軍事王)的格局,即帝/霸王。

 

    其次是五胡亂華使得天下國家的擴大,五胡亂華的歷史意義在於胡人政團挑戰原先州郡的政府後陸續建立國家,第一階段原為外屬的匈奴人劉淵建漢趙由胡人任皇帝,並在其權力擴張超過州之後,也試圖控制華北的其他胡族,便導致羯胡起事。第二階段石趙、慕容鮮卑、前秦等由胡人採納中國制度建國後,並彼此競爭分裂的天下,後由前秦短暫統一北方,由於其容納胡人與漢人政團使天下意涵擴大。而在苻堅南下進攻東晉未果政權瓦解後,進入第三階段,位在北方邊區的胡族也建立政權,形成複數中國,並往原中國外的邊疆擴展中國;並影響到外夷自我中國化成為中國天下外的王國,如新羅、倭國、高句麗等,並以冊封其君長或朝貢與中國政團互動;建國運動也影響中亞國家,形成以回鶻王權為主的北亞天下;伴隨漢人政權南下加速南蠻的漢化,另一面東南亞也受到印度化國家影響成為港市聯盟,且因梵文令天下觀念如在內亞北亞難以傳播。

 

    再次是拓跋國家及其天下與拓跋國家體制的結束與轉型,拓拔魏本身是具有雙重性格的政團,同時是中國與匈奴王權的繼承者,不過到了四世紀後期拓拔珪選擇推行包含漢文行政與郡縣制的中國轉向,並解散部落重編軍事單位,到了孝文帝採取激烈中國化改革,形成胡漢一體並以洛陽為中心的統治集團,但卻遭受到北方六鎮反對而受挫,同時塞北也形成以突厥為主的天可汗格局。雖然北魏分裂但在西魏-北周的政體改革還是將部落政治要素與周禮相附會,形成以北亞國家型態包含郡縣制的新政體,甚至是新國家格局,不過隋建立後又重拾中國傳統,但因其只處理郡縣的一統,而未採行北方政團的拓拔國家體制而覆滅。北方政團之一的後繼者唐則統合文化事業與實施郡縣,統合中國與北亞的天下,使得東漢以來的中國天下又成為大國。而拓跋國家體制的結束與轉型則體現在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出現唐(天下)—藩鎮(國)—武家(家)的政治結構,令原先天下成為戰爭王的競賽,而唐王成為祭祀王;同時塞北塞外政團興起製作國語運動,形成冊封體系的壁壘;南方政團也開始大國稱帝。

 

    最後由歷代王朝在實際政治格局對於天下國家的情況,可以見得天下並非只是單純從同心圓向外疏遠的結構,而是多國並立的格局,並由各國之間的政治行動所構建,如冊封體制以界定政團間的名分秩序。另外,中國國家內的政團也有自己的政治結構與網絡,因此不能單以內外來區分天下,而是理解其中複數中國中諸政團消長的問題。


[1] 甘懷真,〈從天下到地上:天下學說與東亞國際關係的檢討〉,《臺大東亞文化研究》5期,2018年04月。


簡評與討論

本文運用較為全觀式的角度,詮釋中國從周代到五代十國的天下觀念轉變,亦即兩條主軸的相互作用,一是天下運動,一是建國運動,把握者兩點脈絡以及背後象徵的祭祀王與戰爭王之間的權力結合與分裂,就更能夠看懂作者的論述,因為時間跨度過大,容易迷失在繁雜的史實中。不過藉由此論述貫穿中國史的發展,不失為一個有效的是討論框架,並且能夠跳脫西嶋定生的同心圓命題對中國古代政治的想像。


本系列將持續更新


後記

作為大三的開篇文章,就用讀書摘要當作開頭吧!

開學第一週,有點厭學症的現象出現,還有專題根本想不到好題目,人生好難,然後是否該花時間在國家圖書館,這我有點猶豫了。

希望這週五的課能好一點。

累哇歷史 2022-9-14   台北城南宿舍  夏日可畏 颱風雨天


甘懷真,〈從天下到地上:天下學說與東亞國際關係的檢討〉讀書筆札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