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蜀龙:都江堰下藏龙
公元前三世纪,一位名叫李冰的秦国太守站在泛滥的岷江之上思考良久,缓缓转身离去,待他归来的时候,一座名叫都江堰的伟大工程已然在这条宽阔的长江支流上破水而出。如同一条长缨,制住了桀骜不驯的江水。让岷江真正成为滋养中华的血脉。造就了天府之国的繁盛。

李冰建造都江堰治理大江,有人说他就像江里的龙王,所以久而久之,他的名字就成为了龙的名字。

李氏 蜀龙
Shunosaurus Lii
分类
蜥脚型亚目 新蜥脚类
体长
9-10米
体重
3-4吨
时代
中侏罗世
分布
中国 四川省 自贡

蜀龙,蜀龙,顾名思义,是蜀地的龙。它的化石1977年发现于中国四川省自贡市,也就是那个被杨钟健老先生称为恐龙窝的地方。它的种名李氏便是来自于曾经在四川修建都江堰的秦国郡守李冰。以纪念这位伟人治水利川的伟大功绩。
蜀龙出身于恐龙家族中的名门--蜥脚类恐龙。这个类群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脖子长,其中的巅峰之作就是蜀龙的同乡马门溪龙和峨眉龙。尽管有脖子超群的同乡带着,但是蜀龙的脖子非但不长,而且很短--它只有12节颈椎!不仅比19节颈椎的马门溪龙和17节颈椎的峨眉龙可怜的多,也比绝绝大多数的蜥脚类都要短,仅长于短颈潘龙。你说你一个蜥脚类恐龙脖子那么短,刘信达看到了是不是又要.....(哔~)。也正因为较短的脖子,蜀龙无法吃到高层树木的食物,只能以低矮的灌木为食物。故而它们演化出剪刀状的颌骨和更加结实的牙齿以增加取食效率,这套装备也让他们可以吃下更粗糙的植物--和那些长脖子们吃不同的东西避开竞争这可能就是它们的成功秘诀。



一般来说,蜥脚类恐龙体型越来越大是为了减少天敌的数量:个头越大,能吃我的就越少。但是蜀龙的体长约9-10米,体重约3-4吨,和一头大象的体型差不多---和人多比起来虽然很大,但是这个体型不仅在动辄几十吨重的蜥脚类恐龙里不算什么。甚至比某些大型兽脚类恐龙还要小一些--既然个子这么小,按照蜥脚类的身体形态也跑不快,那么这种恐龙难道过着万年悲催的生活。天天做着大大小小肉食恐龙的移动便当吗?

事实可能并不是这样的,蜀龙所在的动物群发现的化石中,蜀龙的化石数量很多,占总体数量的90%!证明它们混的还不错,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也正因如此,那座动物群也被称为蜀龙动物群。

那蜀龙如此成功的秘诀在什么地方呢,除了错开竞争之外--另一个答案就在它们的尾巴上。在1989年,科学家发现蜀龙的以巴(划掉)尾巴上有一个膨大并愈合的尾椎骨形成的圆球状结构。这表明蜀龙的尾巴末端长有尾锤,这个尾锤如果算上生前包裹的皮肉足足有足球大小,更厉害的是,蜀龙的尾锤还长有两根5公分长的尖刺。这带着尖刺的大锤加上一条有力的尾巴,堪称是一柄流星锤!这样的战锤挥动起来足以令觊觎它们的食肉动物知难而退。不过前面几期也说了,再强大的猎物也只是猎物:蜀龙如此庞大的种群数量标志着它们依然是四川龙和自贡永川龙之流掠食者的主食。因此对他们来说。活下去的秘诀还有群居和蜥脚类强大的繁殖能力。



蜀龙的化石那么多,按理说家谱应该很明确。但是大家一说蜀龙的分类。脑袋都要炸了--蜀龙的样貌和当地最著名的马门溪龙和峨眉龙明显不一样,因此它不属于马门溪龙科。1992年科学家将蜀龙归类于鲸龙科的蜀龙亚科,但是很快亲缘分支分类法提出许多不同分类法,科学家们又觉得蜀龙是盘足龙科的一员……如今的蜀龙被归类于新蜥脚类的较基干位置。希望日后更先进的研究能让这只恐龙的户口彻底地定下来。

一亿多年前,体型平平的蜀龙面对四面的强敌没有认输,而是勇敢的挥起自己的“流星锤”。故而一跃成为了当地数量最多的动物!两千多年前,太守李冰面对着滔滔岷江水没有屈服,而是迎难而上,用都江堰造就了天府之国的奇迹……演化与历史无言。真理掩藏其中。常言蜀道难于上青天,但若一心入川,迎难而上。那么哪怕是崎岖蜀道。也将化作成功的垫脚石!
爱拼才会赢!勇敢向前走,遇到困难不要怕,冲上去面对它,胜利就在前方!

资料来源
维基百科
公众号:中国古动物馆
百度恐龙吧
感谢
黒い潮~Li
赤帅雷神
将军单脊龙
为本文提供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