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归汝,宫殿归朕: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十五)

本作品是对史图馆专栏的投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学术研究,仅供参考;未经授权,禁止二传,违者必究。
本文作者:念缺一

奥斯曼的征服让一路上城市的希腊名称换为元音和谐的土耳其语名字,士麦那变成了伊兹密尔,尼西亚成为伊兹尼尔,普鲁萨成为了布尔萨。不过拜占庭帝国皇冠上最璀璨的宝石,这座世界渴望之城,在奥斯曼政权的官方说法中,依然是“君士坦丁堡”。
讲希腊语的人将君士坦丁堡亲昵地称为“波利斯”,即“城市”。而前往君士坦丁堡的人会说他要“eistinpolin”(进城去)。无知的突厥人游牧民则把这个短语误听成为“伊斯坦布尔”,长期在非官方场合这个称呼这个城市。
但是,无论如何,1452年8月31日,穆罕默德二世的鲁米利亚城堡竣工了。从安放第一块石头到竣工只花了四个半月的时间,奥斯曼人称之为“切断海峡的城堡”或“割喉堡”。
城堡布局大体呈三角形,拥有4座大型塔楼和13座较小的塔楼,城墙厚达22英尺,高50英尺,塔楼的屋顶铺有铅皮。
这座城堡在当时是建筑学上的一伟业。穆罕默德二世以惊人的速度协调和完成大型工程的能力将在随后的几个月中持续地让他的对手君士坦丁十一世瞠目结舌。
8月28日,穆罕默德二世率军策马绕过金角湾顶角,在君士坦丁堡城下安营扎寨,此时这座城市已经彻底封闭,阻挡他的前进。
他花了三天的时间细致入微地观察防御工事和地形地貌,做了很多笔记和草图,对防御工事潜在的弱点进行分析。秋天的脚步已经临近,于是他在9月1日返回了埃迪尔内,派出400名士兵进驻了割喉堡。指挥官是菲鲁兹贝伊,他受扣押所有在海峡上航行的船只,向其征收过路费。为了加强割喉堡的威慑力,奥斯曼人还建造了若干火炮,并将其拖曳到城堡处。
当然,最著名的火炮就是乌尔班巨炮了。

关于上图:达达尼尔大炮,由穆尼尔·阿里(Munir Ali)于1463年仿造的乌尔班巨炮,在1807年的英土战争中,这门达达尼尔火炮以340多岁的高龄仍在执行任务,击毙英军28人,1866年,苏丹阿卜杜勒·阿齐兹一世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时,送给了维多利亚女王作为礼物。
至于它的创造者乌尔班(urban)是一名擅长火炮制造的冶金专家。最初,他打算为拜占庭皇帝服务,但是皇帝既付不起他的工钱,也无法为他提供必要的材料。于是,这个贪财的人转而去找奥斯曼苏丹。他还声称,他昔日在君士坦丁堡游历的时候,就已经仔细研究过了它的城墙,推测出了墙体的承受极限和薄弱位置。他制造的火炮不仅能摧毁拜占庭的城墙,就是传说中的巴比伦城墙也不是它的对手。
被围困在君士坦丁堡的居民,眼睁睁看着他们长久以来恐惧的事情逐步成为现实。同样被围困的皇帝像以往无数次一样,向西方可能出兵相救的盟国发出紧急求援信息。
热那亚和威尼斯是商业上的竞争对手,谁都不想比对方多背负保卫君士坦丁堡的重担。热那亚派出一支军队,由骁勇的乔瓦尼·朱斯蒂尼亚尼·隆戈率领。君士坦丁十一世将自己据守在靠陆地一侧的城墙外的军队一并交给他指挥。
威尼斯共和国正在讨论将向君士坦丁堡提供的援助,最终他们决定于1453年2月决定派遣舰队。但这个计划还是有所延误,当舰队最终于4月下旬开始部署时,为时已晚。
君士坦丁十一世还把黑海西岸的城市内塞伯尔割让给匈雅提·亚诺什,另将爱琴海北部的利姆诺斯岛给了阿拉贡—那不勒斯国王阿方索。不过,拿了土地的两位都没有打算在拜占庭大难临头时真正帮一把。阿方索向爱琴海派遣了一支拥有10艘船的小舰队,但后来又把它们撤回了。

教皇尼古拉五世说服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里德里希三世,让后者在3月给苏丹发去了措辞严厉但空洞无物的最后通牒。

有可能出手援救的是君士坦丁的兄弟、米斯特拉斯的共主德米特厄斯和托马斯。但是图拉罕帕夏在1452年秋天就已经出兵攻打伯罗奔尼撒,他们自顾不暇,无力相助。不过,虽然各国统治者表现出了冷漠,仍有不少志愿者前来协助保卫拜占庭的君士坦丁堡。甚至从小就在君士坦丁堡长大的奥斯曼王子奥尔罕也表示,他和他的整个家族也愿意为拜占庭皇帝效忠,为守城尽一份力。
很久以前的一位奥斯曼王子因为一次互换人质的停战条约被送入君士坦丁堡。几十年后,那位充作人质的王子已经死了,但他的后裔却在君士坦丁堡繁衍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奥斯曼家族。奥尔罕王子,按照辈分来看,就是穆罕默德二世的叔叔。
穆罕默德二世苏丹已经开始从帝国的各个省份征调大军,集结在了色雷斯,总人数达到几十万人。全国各地的兵工厂都在生产胸甲、 盾牌、 头盔、长矛、刀剑和箭矢。苏丹的工程师们则在建造着投石机和攻城锤。
苏丹征调的各路人马甚至已经远远超过了东罗马帝国治下的总人口。君士坦丁堡只剩下不到5万的人口,守军只能凑出7000多人,其中还包括2000名外国雇佣兵。
穆罕默德二世苏丹充分发动了奥斯曼帝国的强大国力,在多个战场同时用兵。
首先,在北方的匈牙利和阿尔巴尼亚地区,一万多名士兵在这里驻军,以阻截阿尔巴尼亚统治者斯坎德培可能派来拯救君士坦丁堡的援军。
而图拉罕帕夏带领的两万名士兵已经深入希腊战区,对东罗马帝国最后的的属地,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莫利亚,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全面进攻。
对于小亚细亚的突厥贝伊们,苏丹依然放心不下。他留下了足够的驻守部队,用以监视这些老对手的异动。
出现在君士坦丁堡城下的奥斯曼军队已经接近十六万人,其中有八万名步兵,一万名近卫军,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仆从军、坎达尔的突厥战士、甚至还有阿拉伯的圣战士。
现在,苏丹心中,唯一不安的就是奥斯曼帝国的海军了。他的父亲穆拉德二世在1422年攻城时,就是因为无力扼杀拜占庭的海上航道而功亏一篑。如果不能封锁住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黑海沿岸的希腊城市以及地中海的其他基督教国家就能轻易地从海上为城市提供补给。
早在1452年冬天,奥斯曼帝国启动了一项雄心勃勃的造舰计划。他们在加里波利的奥斯曼海军基地,或许还在黑海沿岸的锡诺普以及爱琴海边的其他一些船坞大量建造新船。帝国在沿着黑海和地中海开疆拓土的过程中获得了一大批经验丰富的造船匠、水手和领航员(既有希腊人也有意大利人),这支技术力量可以运用于造舰事业。
坎达尔贝伊国拥有不小的海上力量。他们的海军甚至袭击过克里米亚的卡法。但是在此战中,坎达尔并没有派出海军为奥斯曼作战。
到了1453年春天,125艘奥斯曼战舰抵达了马尔马拉海。穆罕默德二世给他的新舰队下达了三个明确的任务:封锁城市、尝试冲进金角湾、阻击任何有可能从马尔马拉海驶来的援救舰队。
由于苏丹催得太紧,准备时间过于仓促,这支海军实在是不孚众望。一部分战舰是紧急赶制的新船,连木料都没干燥过。另一部分战舰甚至是从各地搜购来的报废船,匆匆做了一下防漏水的处理而已。至于水手,也尽是些新招募的菜鸟。划桨手则干脆统统是囚犯和奴隶,都不怎么识水性。更要命的是,将士之间往往语言不通。
即使是奥斯曼人用生命交学费也无济于事,热那亚船只还是把最后一批粮食和武器送到了君士坦丁堡里。苏丹愤怒的惩罚了来自保加利亚的海军司令,还威胁他要把他钉死在尖木桩上。

1453年4月4日,穆罕默德二世苏丹兵临城下,正式开启了君士坦丁堡之围。苏丹穿上了他最华丽的装束,在君士坦丁堡的城墙前方布置了露天祭坛,铺开祈祷专用的地毯,遥遥面对着圣城麦加的鞠躬,以额头触地,高声祈祷真主保佑此战胜利。
“攻破君士坦丁堡之后,我只要这座城市的建筑物。至于城内所有的战俘、战利品、金银财宝和希腊美女,全都是用来犒劳你们的奖品,保证让每个人都得到财物和快乐!第一名登上城墙的勇敢士兵!还将会被任命为全国最富饶省份的总督!黄金归汝,宫殿归朕!”

参考资料:
[1] 卡罗琳·芬克尔. 奥斯曼帝国 1299—1923
[2] 斯坦福·肖. 奥斯曼帝国
[3] 帕特里克. 贝尔福.奥斯曼帝国六百年
[4]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urkey . Kate Fleet
[5] 罗杰·克劳利. 1453—君士坦丁堡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