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嘉辉作曲、张国荣演唱的三首电影主题曲研究(上)
这是一篇流行音乐研究方向的硕士论文,里面对张国荣唱功的研究分析可以帮助不专业的我们充分了解张国荣的唱功,尤其是他作为一名唱功优秀的歌手在歌唱演绎中的独到之处和隐藏的技巧,看完文章之后也只能感叹果然是“外行看热闹 内行看门道”,专业人士和路人之间听歌的差距不是一星半点。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文章了解香港乐坛一代宗师顾嘉辉先生的作曲风格。

作者杨璇 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音乐与舞蹈学专业流行音乐研究方向 原文登载于知网
著作权归作者,转载请注明。
摘 要
顾嘉辉是香港著名作曲家、编曲家,主要是为电影电视剧创作音乐,创作的作品数量超过1000首,名声享誉香港音乐创作界。顾嘉辉作曲的电影音乐代表作品有《默默向上游》《当年情》《奔向未来日子》等。张国荣作为20世纪80年代香港最具影响力的歌手之一,演唱了许多电影电视主题曲,其中就包括演唱了顾嘉辉为电影《鼓手》创作的主题曲《默默向上游》、为电影《英雄本色》创作的主题曲《当年情》和为电影《英雄本色2》创作的主题曲《奔向未来日子》。这三首电影主题曲的音乐创作和演唱技巧均堪称典范,值得深入研究。
顾嘉辉创作的三首电影主题曲从旋律上能看出他的惯用创作手法为模进和反复,通过小二度与上下三度的模进和对音乐主题材料的反复让影片所表达的情绪增强,层次感加深;通过简单常见的2/4、4/4的节拍让旋律无太多复杂变化,通过大附点、大切分以及四十六等节奏型让旋律根据音乐的进行得以自如的收放,歌手在演唱时的情感能随着节奏的变化表达更加鲜明;歌词是一首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顾嘉辉与郑国江、黄霑携手为三首电影主题曲创作出了相辅相成的歌词,写实的歌词结合层层叠进的音乐,让歌曲更进一步地在听众脑海中还原影片场景,加深人物印象;最后通过由弦乐组成的和声声部加上吉他、钢琴或口琴担任的旋律声部,在不同的音乐部分叠加合适的伴奏配器使得层次变得丰富,让听众清晰地感受到歌曲每一个部分想要表达的内容,将每一个层次都听得真真切切。顾嘉辉通过音乐的烘托,使得电影所要表达的故事其画面感更加丰满、立体。
张国荣对三首主题曲的演唱是迷人的,无论是在《默默向上游》中十足的拼搏感,还是《当年情》中表露出难以割舍的情谊,亦或是《奔向未来日子》中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张国荣都用他的优秀演绎让歌曲变得有血有肉。在演唱时张国荣轻巧灵活的发音咬字根据顾嘉辉创作的旋律走向进行对乐句音头浊化,轻咬音头或是减少唇齿发音,将细腻柔和、力量爆发与松紧自如在歌曲中相互融合;而他在演唱时运用口腔、头腔、胸腔多种共鸣,用纯熟的技巧使其和谐统一,让音色听起来十分的稳重,圆润;每一首歌张国荣都将电影角色代入,在演唱过程中有深情,有回忆,有向往,有激情,让听众有种身临其境般的感受。张国荣对顾嘉辉创作的歌曲进行得当演绎,能够使音画完美结合呈现在观众面前,而观影者则能通过优秀的歌曲与影片相结合从而获得更强的观影体验感。
第1章 绪论
一首成功的歌曲大致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是音乐本身,第二则是演唱,这两者是相依相存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少了其中一员都不算歌曲。成功的人会相互吸引,成功的合作,用心的打造必定会诞生成功的作品,这其中,顾嘉辉和张国荣是不得不提的两个人。顾嘉辉是香港著名作曲家、编曲家,名声享誉香港音乐创作界,为许多电视剧、电影创作过不少脍炙人口的歌曲。张国荣作为20世纪80年代香港最具影响力的歌手之一,为许多电影演唱过主题曲,其中就包括由顾嘉辉为电影《鼓手》创作的主题曲《默默向上游》、为电影《英雄本色》创作的主题曲《当年情》和为电影《英雄本色2》创作的主题曲《奔向未来日子》。三首歌曲均为香港电影歌曲的典范佳品,优秀的作曲结合上得当的演唱,让主题曲与电影相互交融。通过主题曲让许多人了解这几部影片,并且传播度不断扩大,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力。但是这几首经典的歌曲却未有人对其进行音乐上的具体研究,不免让人可惜。所以笔者以顾嘉辉创作的三首电影主题曲音乐特征与张国荣演唱三首电影主题曲的演唱技巧为侧重点进行具体的音乐分析,为这个还没有被人发掘的“篇章”添上一笔。
1.1研究的背景
香港电影是有些人的童年记忆,是有些人的青春碎片,电影音乐是在影片中体现影片艺术构思的音乐,是电影综合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电影音乐具有听觉感知性、画面从属性、视觉延展性、情绪感染性的审美特征。随着上个世纪80年代起,音乐在电影中的地位和观众欣赏品味的不断提高,无论是电影音乐的创作者还是演唱者的重要性都日益得到重视。20世纪80年代的香港诞生了许多家喻户晓的电影,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电影主题曲也在不断地为香港电影增色添彩。在当时电影音乐逐步发展的香港,其中少不了的作曲功臣中顾嘉辉就是一员。被称之为“香港乐坛教父”的顾嘉辉创作了许多被人熟知的电影音乐,为电影《鼓手》创作的主题曲《默默向上游》,为《英雄本色》创作的主题曲《当年情》以及为电影《英雄本色2》创作的主题曲《奔向未来日子》都是当时在香港轰动一时音乐作品,他的作品风格简洁却不失深度,让许多观影者对之喜爱有加。在20世纪80年代的香港,承载着无数人的美好梦想的演唱者之一就是张国荣,这一个自带光芒的男人,用他最独具见解的音乐素养让许多作曲家愿意为他创作歌曲,为他进行“量身定制”,其中就包括了顾嘉辉作曲的《默默向上游》《当年情》《奔向未来日子》。众所周知在一首歌曲中要拥有一个具有深厚创作功底以及横溢才华的作曲人,才能够让作品不会在音乐的海洋中“石沉大海”,并且还要在无数的作品中脱引而出。好的作品要由歌手对其进行二次“加工”,才能“打磨”成器,最终要获得大多数听众的好评,这样一首作品才算圆满。而这三首电影主题曲都是由张国荣演唱。通过对音乐的理解,以及张国荣良好的音乐素养,对顾嘉辉创作的三首主题曲的演绎让听众拍手叫好,虽是由同一人作曲,同一人演唱却诞生了不一样的音乐风格,给了听众不一样的音乐形象。优良的作曲配合优秀的演唱,相互融合,造就了一个时代不可磨灭的经典。张国荣与顾嘉辉就好比是“千里马”与“伯乐”,碰撞出了不一样的火花。
1.2研究现状述评
目前国内外对张国荣演唱的电影主题曲进行学理性研究的论文和著作少之又少,笔者在中国知网上以“张国荣”与“电影主题曲”为主题进行精确检索,搜索不到任何文献资料。以“张国荣”与“顾嘉辉”为主题进行精确检索,以搜索到的文章仅1篇,是周慧玲发表在《文艺研究》2009年第4期的《明星过程、性别越界与身体操作——从张国荣谈起》,但是文章均未对张国荣演唱的三首电影主题曲做出任何文字性描述。除此之外对张国荣进行学理性研究的论文和著作少之又少,尚无系统专业学术论著。除了期刊、学位论文的搜集,笔者还在亚马逊、当当、淘宝等网站进行相关书籍购买,吴玲2006年发行的《念你眉眼如初:张国荣传》一书中,对张国荣的音乐人生做了非常之详细的记录,是论文第二章对张国荣的简介十分重要的资料来源。论文要对顾嘉辉创作的三首电影主题曲的音乐特征进行分析,所以要对顾嘉辉以及歌曲创作方面的研究的资料进行搜集,研究。其中在搜集到的文章中,董亚军的《他的歌何以让你入迷——访香港影视歌曲大王顾嘉辉先生》中对作曲家顾嘉辉先生的纪实访谈提到了他在创作时的观点,想法,以及对中国内地的流行影视歌曲的看法;董林庆的《歌曲写作的整体构思及常用手法》中详细介绍了歌曲写作的常用手法以及它们的具体概念;文中对张国荣的演唱特点进行了分析,所以对流行歌曲的唱法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潘乃宪的《流行歌曲演唱的探讨与研究》是从音乐形态和创作、表演的角度研究流行音乐的著作;付林的《流行歌曲演唱新概念》中提出的声线理论为研究流行唱法提供了一徐元勇发表在《西安音乐学院学报——交响》2009年28期的《流行歌曲分析及其演唱的艺术魅力》,文中从技术与情感两方面作为侧重点,对具体歌曲进行了音乐分析;个新的视角。这些著作、期刊对论文的写作参考上均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
通过相关联关键词检索笔者发现,对电影主题曲歌词也是一大研究点,像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王晓明的学位论文《画外意,词中情》对黄霑的影视歌曲歌词的创作缘由、歌词类别、以及对影视带来的艺术魅力做详细研究。天津大学梅倩的硕士学位论文《粤语流行歌词研究》对粤语流行歌词语言的均衡美、变化美、侧重美、联系美作进一步的分析。除此之外,对电影主题曲歌词研究的文章还要继续筛选。对顾嘉辉创作,张国荣演唱的三首电影主题曲的音乐分析以及价值意义都还有待进一步探讨,这也为本论文的研究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1.3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本论文以顾嘉辉作曲、张国荣演唱的三首电影主题曲作为研究对象,在未有人对该选题进行研究的前提下旨在通过对顾嘉辉创作的、张国荣演唱的三首电影主题曲的具体音乐分析以及对张国荣对三首电影主题曲的演唱技巧的分析,为自己也为别人提供电影主题曲的创作音乐特征以及演唱的借鉴,同时也希望能为现今电影主题曲的制作与演唱提供一些意见与建议。
文章主要以研究顾嘉辉对《默默向上游》《当年情》《奔向未来日子》三首电影主题曲在旋律创作手法,旋律的进行,节奏节拍,词曲以及伴奏配器几个方面来分析其音乐特征。在音乐创作上,顾嘉辉保持自己的作曲特征,音乐风格简洁。他通过反复,模进的歌曲写作手法为三首主题曲创作了简约的旋律线条,通过模进的手法让音乐材料有多种“样貌”出现在歌曲的片段中,可以使歌曲的情绪,气氛随着音乐的模进向上台阶一般一层层往上叠加,推进;通过用反复,重复的手法让歌曲首尾呼应,有始有终,并且在顾嘉辉的音乐里,重复既是主题又是伴奏,这样对一个音乐材料的反复使用能够使听众连续的对歌曲进行熟悉,加深音乐感受。顾嘉辉的音乐风格十分简单不仅仅体现在旋律写作上,节奏节拍上同样得以体现。他用最常见,最基本的节拍让歌曲定下非复杂曲风的基调,再运用基础的节奏型去配合歌手的演唱,首先在演唱上降低了难度,其次简单的节奏型能在该着重的地方得以强调,更好的让歌曲的情绪得以收放。在词作方面,顾嘉辉与郑国江一起合作完成了《默默向上游》,贴近生活的歌词更像是对张国荣的音乐人生侧写,歌曲就是为其量身定制。通俗易懂的歌词朗朗上口,为这样一首描写少年追梦的音乐添进了写实的一面。而“辉黄”组合说出来,在香港音乐界叱诧风云,两个人借着默契的配合,先后创作出《当年情》与《奔向未来日子》两首经典曲目,旋律脍炙人口,歌词意境颇深,再加上张国荣对其的演唱,三者的结合使歌曲轰动一时,造成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不仅是对国内,在海外影响力以及传播力都十分的强。有了好曲好词,为其添上好的伴奏是必要的,顾嘉辉在编曲上均采用弦乐队的和声铺垫,在中间加入吉他、钢琴等乐器来加以辅助,伴奏层次感分明,在歌曲中能够进一步的推波助澜,使歌曲能够营造出一个符合影片发展,符合人物角色关系的多重感觉。好词好曲好演唱,电影《英雄本色》为香港音乐界造就了一个“铁三角”组合,那就是顾嘉辉、黄霑、张国荣,前两人助力于词曲,而张国荣则投身于演唱,细腻的真情流露,不会过分张扬的演唱技巧,都让他演绎的作品闪闪发光。文章的第四章便是对张国荣在三首电影主题曲中的演唱技巧分析,说到技巧,每一位歌手演唱时运用到的技巧都大相径庭,可是要让歌曲有分辨度,自然会有不同,张国荣从骨子里透露着一种优雅知性的气质,多年的音乐历程的沉淀让他不大喜大悲,专心致力做好每一首音乐,所以在演唱时张国荣的发音咬字轻柔灵巧,或许是因为粤语发音的问题,张国荣演唱时避开了中文发音中的“字正腔圆”,恰好反其道而行之。乐句的首字,张国荣都会浊化音头,多归韵到韵母上,这样一来,所有的乐句首都听起来十分放松,而在音乐到了高潮点时他的咬字会进行变化,松紧自如,将顾嘉辉创作的旋律用自己的演唱让音乐的意图更加凸显,音乐更加地松弛有度。而要演唱好一首歌,腔体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许多歌手在演绎时多会依靠胸腔或者头腔,而张国荣则做到咬字上运用口腔共鸣、中高音区发音运用到的头腔共鸣、低音区沉稳的胸腔共鸣,多种共鸣贯通的融为一体,这样一来,歌曲的演唱听起来十分流畅,连贯,音色也更加的圆润、饱满,也让歌曲在听觉上更具辨识度。之前对张国荣的音乐生涯做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发现张国荣的梦想实现时间长达七年,在这么漫长的时间里,张国荣一直爱着音乐,并不断的对自己进行音乐素养上的提升,对音乐这份炙热的爱也造就了他最真诚的音乐态度。一首歌曲如果缺乏感情的话像是“行尸走肉”,可是张国荣的歌声充满了真情实意,因为有着一份要认真对待音乐的态度,所以张国荣对歌曲的演绎十分严谨,他会将自己与影片角色进行融合,不仅有着自己的音乐见解同时还要站在角色的角度去演绎音乐,在顾嘉辉优良的作曲上加上精彩的演绎,打造出来的作品变得有血有肉,音乐感受至深。
这三首电影主题曲同一人创作,同一人演唱,却带来了不同的音乐感受,在听众的音乐世界里打造出来的是色彩纷呈的效果,通过两者的音乐融合,给听众带来了至高的音乐美。
1.4研究方法
1.跨学科研究法。本文将运用音乐学、文艺学、影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顾嘉辉作曲、张国荣演唱的三首电影主题曲进行跨学科研究。
2.文献搜集法。搜集顾嘉辉创作、张国荣演唱的三首电影主题曲的资料,包括书籍、谱例、图片、音响音像等资料。
3.音乐谱例分析法。对歌手演唱的同一作曲家创作三首电影主题曲进行分析。
第2章顾嘉辉与张国荣简介
顾嘉辉作为香港流行音乐创作界的“巨头”,有着十分丰富的音乐创作经历,创作出了不计其数的音乐作品,作品的优秀程度令人瞠目;张国荣作为20世纪80年代香港一代巨星,其音乐生涯历经坎坷与磨难,十年的沉淀才让其本身的光芒被发现。对顾嘉辉和张国荣二人的简介能够为后续的音乐研究提供充足的人物背景。
2.1作曲家顾嘉辉简介
顾嘉辉是香港资深作曲家、音乐制作人,在香港有着“香港乐坛教父”之称。顾嘉辉共创作了超过1000首歌曲,在许多港台影视剧中耳熟能详的主题曲、儿歌流行曲,均出自他的笔下。主要代表作品有《万水千山总是情》《上海滩》《当年情》《默默向上游》等。
顾嘉辉原是江苏吴县人(即现今苏州),1931年生于广州,在1948年全家迁至香港并定居,顾嘉辉与姐姐顾媚住在九龙的木屋区,家中生活条件贫苦。在这段时间里顾嘉辉白天呆在化验室工作,晚间在夜校就读。年少的顾嘉辉因姐姐顾媚经常练习歌唱而耳濡目染、渐渐对音乐产生了浓烈的兴趣。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顾嘉辉在湾仔仙掌夜总会和东英楼的一家夜总会里兼职钢琴演奏,并组成了“顾嘉辉大乐队”,开始对自己的音乐梦慢慢积累经验。1961年,在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就读的顾嘉辉在夜总会的表演被校长看到后,主动帮他去申请奖学金,并向他发出去美国深造的邀请,此事也得到了邵逸夫爵士的大力支持与资助。顾嘉辉把握机会赶赴美国接受了为期两年的音乐训练课程。在进修期间,顾嘉辉以作品《梦》参加邵氏电影《不了情》的作曲比赛,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第二名,这也就打开了顾嘉辉的音乐创作生涯的大门。回香港后,顾嘉辉在邵氏兄弟影业公司、国泰公司任作曲及配乐,在1981年时顾嘉辉赴美国洛杉矶狄克·格罗夫音乐工作室继续深造。在学习的这几年时间里,顾嘉辉积累各种不同的音乐知识,在1974年创作的《啼笑姻缘》中式小调流行曲,正式揭开全球独有的中式小调流行曲音乐类型。该曲和许冠杰的《鬼马双星》并称为“香港粤语流行曲的开端”。
1977年,第一次与黄霑合作粤语歌,随后的1980年,顾嘉辉和黄霑合作为电视剧《上海滩》创作的同名曲并引起广泛关注,这也是顾嘉辉的第一首中式小调流行曲。在这个时期里,顾嘉辉独具一格的音乐风格,加上黄霑具有江湖豪情气息的歌,两者的结合成就了大名鼎鼎的“辉黄”组合。
1983年,顾嘉辉为电影《鼓手》创作了电影音乐,分别是《默默向上游》《人生的鼓手》《我要逆风去》,而三首电影音乐都是由张国荣演唱。
1986年,顾嘉辉为电影《英雄本色》主题曲《当年情》作曲,由张国荣演唱。随后的87年,顾嘉辉再度与张国荣联手为电影《英雄本色2》创作主题曲《奔向未来日子》。
顾嘉辉在音乐创作生涯中获得过许多荣誉,1981年获香港电台十大中文金曲最高荣誉奖;1982年获英联邦政府颁发MBE勋衔;2011年4月,在香港艺术发展奖颁奖礼获“终身成就奖”;2011年4月27日,香港艺术发展局主办的“2010香港艺术发展奖”等等,这获奖无数就是对他创作这么多优秀成果的最好馈赠。
在2015年5月8日至19日,在香港红磡体育馆举行的“顾嘉辉荣休盛典演唱会”上宣布退休,逐渐为他创作的音乐生涯开始逐渐画上句号。
音乐的造型和梵高的画作一样十分抽象,没有人能够具体的表达出一首音乐作品到底是一副什么模样。但顾嘉辉认为在一个作曲家可以从和弦的软度、韧度、以及深度上来感受音乐给人带来的不同。作曲家的“自我折磨”则是他既要给听众一种音乐能够带来饱满的想象,还要让听众感受到电影音乐对于画面切入时恰到好处的能力。正是因为这样的音乐思想顾嘉辉的音乐创作生涯逐渐成为了康庄大道,他的音乐作品能够让影视作品变得生动有血肉。
顾嘉辉在采访中曾说:“我最大的心愿是将传统的古典音乐融入现代音乐中,使它变得丰满和有深度,能够为全世界所接受。”为此,他在音乐创作上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在顾嘉辉的生活里,工作和娱乐早已融为一体,即使在乘车回家的路上,他的脑海里也经常掠起创作的灵感。他最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创作,如果没有创作的灵感,他就会在钢琴上拼命演奏。因为顾嘉辉认为,灵感并不是突如其来的,只有不断地尝试才能引发更多的创作。
顾嘉辉认为,一首好的乐曲,必须横纵兼备,纵是深度,横是旋律。为此,他总是力求创作出结构严谨、有深度和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歌曲。于是,我们常常从他谱写的旋律中感受到喷薄的高音,萦绕耳畔的中音,以及沉稳厚实的低音,层次感分明,如香水的前中后调,步步勾心弦。
顾嘉辉在作曲及编曲上有着极高的天赋,将东西音乐风格在他的作品中进行糅合。受粤曲的影响,顾嘉辉的多数作品曲调优美、流畅,调式大气、简洁,回环之美,韵味独到,为香港乐坛发展带来重大和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唱红了一批香港流行音乐歌手,从罗文、张国荣到梅艳芳,驱逐了英文歌的白色阴影,开启了粤语的流行乐坛。顾嘉辉在80年代逐渐脱离影片只从剧情来入手创作歌曲的束缚,开始为歌手量身定做歌曲,将歌手与定夺有度的音乐化作一体,打造出更为写实的音乐。如1982年写给张国荣的《默默向上游》就是经典的代表作品,歌曲写的是关于一个少年因为热爱架子鼓所以想成为一名鼓手,却在追梦的路上遭遇了家人的反对,同学的嘲笑,经历了种种挫折,但是少年却不卑不亢,跌倒了也要继续爬起来往前进,最终实现了心中的理想。这样一首洋溢着青春拼搏之感的歌,也正是对张国荣喜忧错杂的音乐历程的写实。《当年情》和《奔向未来日子》则是对兄弟情义,热血火拼感的前后续写,不仅让张国荣饰演的宋子杰在《英雄本色》中做了英雄角色的导入,并且延续到《英雄本色2》中为他的角色人生进行了续写,十分符合宋子杰的角色,也十分贴近张国荣个人的人生历程。
2.2歌手张国荣简介
张国荣,中国香港男歌手、演员、音乐人;影视歌多栖发展的代表之一。
1976年,张国荣因家庭原因终止了在海外的学业,如果不是他的父亲病危,他的留学之旅可能会一直平稳的进行下去,这样一来毕业后学成归来,就能独当一面。从海外返港后独立的这几年,张国荣从家里搬出来独自承担生活的负担,万千烦恼摆在眼前,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谋生。20世纪70年代刚开始流行牛仔文化,在九龙、新界有不少人以售卖牛仔服装为生,有本地住户也有不少外来的偷渡客,他们都是为了赚钱养家糊口。素来要强的张国荣开始独立生活后,为了能够过日子,他不惜舍下身段摆摊开始卖服装。为生活奋斗的日子里,他也许会想起曾在海外留学的时光,没有生活的负担,不用去想这些让他内心五味杂陈的事物。除了卖服装,他还跑马去卖鞋,去律师楼打杂。年轻的他为了度日子只能如此。
1977年,本该青春朝气蓬勃的张国荣却与默默无闻共生着,翻来覆去的只有这平淡无味的生活。上天或许是公平的,骤然之间一个消息如石头一般打破了他如水平静的生活。香港的电视台正在举办“亚洲业余歌手大赛”,张国荣作为众多好友中最擅长唱歌的人,被周围的好友鼓动去试试。向来喜爱唱歌的他动了心思,可是生活本就过的拮据的他当时连拿出六元钱的报名费都十分困难。于是他向打小就疼爱他的佣人六姐借了六块钱,二姐二话没说递过来二十块钱,六块钱报名费,剩下的则是路费。滴水之恩这件事张国荣是记得的,于是这份沉甸甸的情谊成为了张国荣人生起承转合的开端。这一场筑梦的旅程,张国荣以一首《AmericanPie》在当时被英文歌曲席卷的香港惊艳亮相,曾经在海外留学的他出色的口语成为了他突破重围的最大“杀手锏”,结果张国荣在比赛中获得第二名。当时,作为整场比赛的音乐总监的黎小田对张国印象十分深刻。
黎小田回忆道:“当时他的唱腔比较幼嫩,但外形已经非常smart(帅气)。可能因为他曾在英国留学,我跟他一谈就发现他很有主见。其实他的表现很不错,相比日本、泰国等地的参赛者,他算是颇突出的,但当时的第一名的歌手是自己创作的歌曲来参赛,所以他只能得个第二。”
入行后的张国荣在经纪人的安排下与宝丽金唱片公司进行签约,随后紧锣密鼓推出了一张英文唱片,结果销量惨淡。第一次公开表演,结果被台下的观众喝倒彩“回家早歇着啦!”一时兴起把帽子丢到台下,竟然又被观众给丢了回来。打压无处不在,但是张国荣却说:“除非是我自己有要退下去不干的意思,否则任何方法手段都不能把我赶走!”
随后的日子里张国荣的音乐才华始终难以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在低谷中徘徊又徘徊。事业不见起色,生活一次次陷入窘境。于是张国荣只好去酒吧驻唱来保障自己的基本生活。在酒吧的这几年中,他的唱功慢慢变得不再青涩,对细节的把握日渐纯熟,同时有了一番对音乐独到的领悟。
1978年到79年两年时间里,张国荣先后发行自己的第二与第三张唱片,却奈何销量都十分惨淡。如此寡淡的成绩,唱片公司都决定同他解约,从此,张国荣的音乐事业算是跌倒了最低谷。对他来说,这段时期如同被施了魔咒一般,无论他作何挣扎都换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一路跟随他的也只有无尽的低迷和失败挫折。可即使这样他也从来未曾抱怨,也未与别人诉苦,只是一味的默默承受还有继续的坚持。
1982年,张国荣加入华星唱片公司。翌年接连推出了《风继续吹》和《一片痴》两张唱片。用了整整7年的时间。到1984年,张国荣凭着一曲《Monica》引爆香港,他在MV中秀出精湛的舞技,引发了一系列的模仿热潮,攀上事业上的第一个高峰。这个时候,将近10年已经过去了。直到这时,他才算是从低谷中走了出来。
1986年,张国荣为电影《英雄本色》演唱的主题曲《当年情》和歌曲《有谁共鸣》再次获得香港“十大中文金曲”和“十大劲歌金曲”的殊荣,令张国荣逐步登上香港音乐的顶峰。
一个没有经历过人生的人,唱出来的歌注定是没有说服力的,只有像张国荣这样,承受过整个世界的白眼和冷落,熬过了这么长一段灰色的时光,他才知道人生是怎么一回事。所以,也才有了后来对音乐有着无限热忱的张国荣。
1973年张国荣出演电影《鼓手》饰演意气风发的追梦少年,这部电影也成为了张国荣被家喻户晓的开篇,他为电影演唱的主题曲《默默向上游》也成为了张国荣电影音乐演唱的第一步。在1986年张国荣为电影《英雄本色》演唱主题曲《当年情》和87年为电影《英雄本色2》演唱的主题曲《奔向未来日子》可谓是红遍了南北,这两部电影不仅成功打造了宋子杰的英雄角色,还将顾嘉辉创作的两首歌曲推广到了巅峰,国内有多火不用说,这两首歌曲在海外也十分有名,对张国荣来说可谓是“里程碑”似的作品了。
这三首作品都是张国荣与顾嘉辉合作的经典,成功的作曲加上优质的演唱不仅获得了非常多听众的喜爱,对张国荣自己而言,也是十分有意义的三首歌曲。
张国荣作为一代巨星,在香港掀起层层热潮,加上良好的外形,收获了非常之多粉丝们的追捧。甚至于在海外,张国荣的影响力也不输海外当地明星们。在韩国以《我的野蛮女友》而红的主演全智贤在少时曾是张国荣的小“迷妹”,还有许多韩国明星都曾经唱过张国荣的歌,在采访中他们也表示张国荣是自己一生的偶像,是学习的目标。张国荣很少接拍广告,有一次曾接受韩国的一个巧克力广告拍摄,很多粉丝打电话到电视台询问广告什么时候播出,因为太多人打电话,最后电视台不得不插播广告把张国荣的广告时间放出去,而自从张国荣代言了这款巧克力之后,销量据说暴涨百倍,很多粉丝经常将他买断货了。不仅是艺人之间相互影响,韩国有一部非常火的电视剧《请回答1988》,影片一开始便相继介绍当时在韩国红极一时的电影、电视剧、明星们,其中就有张国荣主演的电影《英雄本色》以及《当年情》的播放,电视剧里面的演员正在模仿当时的场景。虽然这是剧本上的剧情,但这也是韩国现实生活中一些“追星族”的真实表现。韩国知名主持人刘在石,多次在各大综艺节目上称自己是张国荣的影迷,对张国荣出演过的电影以及演唱过的《奔向未来日子》张口就来,可见在当时张国荣以及他演唱过的作品有多么风靡。
“张国荣”这三个字只要提起就会讲一代人的记忆唤起,在印象中那个风流倜傥的少年面容不曾模糊,始终带领着人们无数次对当时的场景进行反复地回味。光芒万丈的他,平凡普通的他,都是众人的心头好,至死方休。
第3章顾嘉辉作曲的三首电影主题曲之音乐特征
1983年张国荣主演电影《鼓手》的电影主题曲《默默向上游》,强烈的青春气息和追求理想的激情十分饱满,至今看来仍然让人印象深刻。《当年情》作为电影《英雄本色》的主题曲,看似是情歌,实际上却是超越情歌的作品,歌曲以最真诚的心绪,来感谢人生中的知己好友。《奔向未来日子》是1987年《英雄本色2》的主题曲,无论是从曲名还是歌曲想要表达的含义来讲,都像是在和《当年情》进行一种前后呼应。顾嘉辉通过对音乐材料的模进反复,让音乐有了层层递进的力量积累;用最常见的节拍结合上常用的节奏型让歌曲的旋律更具收放感;通过叠加乐器伴奏让音乐层次不断的进行丰富;和优秀的歌词相融赋予了音乐灵魂。顾嘉辉为三首电影主题曲的精彩创作结合上张国荣的优秀演绎,让音乐有了优越的听觉美和具有深度的情感美。
3.1反复模进的旋律创作
歌曲旋律的写作发展手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重复。重复是歌曲写作中最为方便且有效的发展手法,通过对重复方法进行恰当的运用能够有效增强听众印象,强化音乐形象记忆性。当然,在运用重复手法时必须讲究适当原则,结合作品情感进行合理安排,并非重复越多越好。第二,模仿。模仿是把某个乐句作为音乐材料的动机,将该音乐动机的旋律向高或低移动到其他音高上,而旋律线的走向与节奏基本一致。利用这样的手法能够确保旋律统一,同时又能够从音高方面表现对比。第三,音程模进。音程模进虽然是一种模仿形式,但是非常自由,可以把旋律推到高潮,促进情感的推进。顾嘉辉在《默默向上游》《当年情》《奔向未来日子》三首电影主题曲中大量运用到的正是反复和模进两种旋律写作手法,结构虽说大体相似,但是却十分严谨。
《默默向上游》是出自于1983年张国荣主演电影《鼓手》的主题曲,由顾嘉辉作曲,郑国江填词,收录于专辑《风继续吹》中。《鼓手》是一部典型“香港制造”的青春励志片,其故事情节发展简单,圆满结尾,出场的角色几乎全都是正面人物。张国荣演一名“默默向上游”的鼓手,历经了一番坎坷和为梦想不懈追求最终获得了成功。也许正是因此,这部电影在大陆广为流传,许多电视台都曾经播放,是张国荣早期电影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一部。电影里的人物与张国荣的音乐人生有许多重叠,这首电影主题曲就是为了这个不断努力奋斗的鼓手张国荣而“量身定制”的。
《默默向上游》是一个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曲式结构为:前奏+||:A:||+||:B+A:||+尾声,整首曲子十分简洁大气。作为顾嘉辉早期的作品,从图示中间能看出他的惯用创作手法,喜欢用大量重复,这个习惯到后期在歌曲中依旧保留,以至于成为了他的“标志性”创作手法。
从前奏开始,四个小节,顾嘉辉以两小节为一部分进行模进,“3123123”模进到“16173#57”由谱例可见做了一个三度的下行模进。先为整个曲子铺垫情感基调,再慢慢将情感去为后来旋律润色。A部分主歌开始,顾嘉辉便将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主要材料“开门见山”,并且A段中将主要材料重复一遍,加深听众印象。同样的,模进手法贯穿始终,“幸运不肯轻招手,我要艰苦奋斗,努力不会有极限,若遇失败再从头”,四个小乐句非常有意思的是旋律在走音阶下行模进,从“3.363”下行到“2.25217”接着到“1714.1”再往下“7.73717”,并且将这段旋律进行了一次反复,仿佛是在描述着这个热爱打鼓的少年不顾老爸反对,不顾邻居抗议,不顾专业鼓手的冷嘲热讽,也要坚持自己的梦想,却奈何会遭遇挫折一般,为后面的副歌做铺垫。(见谱例1)

B乐段开始,出现了一个八度大跳,将整个音乐感受一下子拉高,也将整个歌曲推向高潮。在句与句之间,顾嘉辉依旧采用模进的写作手法,只不过相较于A乐段,B乐段的模进是向上的。在“成功不会骤然降”这一句里,“成功”二字是一个“6”到“6”的八度跃进,“喝彩声不想白白承受”的“喝彩声”三字的旋律也是“567.6”往高处进行,接下来的几句旋律更像是在一步步朝着梦想迈进的少年一般,“36”、“37”、“31”,在这一句上张国荣的演唱发音越来越清晰,音乐层层叠进,越来越高,梦想总是遥不可及,但是只要肯攀登,就一定能一步步靠近自己的梦想,终有一天实现它。(见谱例2)

在B乐段逐步逐步地推向顶峰后,经过了一个2/4拍的小节休止,使得整个曲子变得安静下来,又回到了A乐段的主旋律,前呼后应,犹如点题一般,让前面的材料熟悉的出现在歌曲的第三部分。同样的音乐在影片中多次反复或变化反复出现,在情节发展过程中起着纽带作用,既能使整部电影完整统一,又能使观众在心理上获得前后贯串的感受。这样的创作手法会让听众不由得去回想第一部分的音乐,然后去感受它的不同之处。(见谱例3)

在第三部分A乐段之后接上了8个小节的间奏,间奏旋律同样是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旋律材料,一模一样,只不过去掉张国荣的人声演唱,在音乐的“缝隙”里稍作“休息”,随着一个推起,便再次回到反复的B乐段。“推波助澜”是什么感觉呢,在这首曲子中,一个情感线由低走向高,在中间被安静的间奏“打断”,本以为会这么断掉,但是反复的B乐段却在之前情感的基础上又向前推了一把,使得整个曲子又再一次冲向了高潮,更加坚定住这首歌曲想要表达给听众的想法以及想在电影中推动情节的作用(见谱例4)。直到最后的尾声,顾嘉辉还是用的差不多的材料,将最后一句的尾巴稍稍修改了那么一下,变成“01713717|6---|”渐慢的处理,让最后这个“6”随着张国荣浅浅的泛音无限延长,营造了一种意犹未尽之感,简单朴实,却深刻的描写出了这个少年追逐梦想的样子,真实而又坚定(见谱例5)。


《当年情》是电影《英雄本色》的主题曲,由张国荣演唱,黄霑作词,顾嘉辉作曲。收录于张国荣1986年10月发行的专辑《爱火》中。2014年4月,韩国三大电视台之一的KBS评出“韩国人最难忘的六大影视金曲”,《当年情》是唯一入选的华语歌曲,所以可见《当年情》该歌曲在韩国的影响力有多大。《当年情》是一首看似是情歌,但其实是一首超越情歌的作品。歌曲以温馨和诚挚的心绪,来感谢人生中的知己好友。作为电影《英雄本色》的主题曲,《当年情》为影片增色不少,其青葱气息浓郁的音乐氛围,更是为这部场面火爆、结局惨烈的电影,起到了重要的中和作用。《当年情》是一首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图示表示为:前奏+|:A:||+B+B`+尾声。细说起《当年情》的音乐,旋律十分好上口,从前奏便是两句相似的材料,同头异尾,用了模进的创作手法。两个模进的句子像是开启这首《当年情》的“音乐大门”一样,重复着说相似的话,却是不同的意思,表露着不同的感觉。通过两个乐句的模进形成了层次的叠加,一步步推动歌曲的开始。(见谱例6)

主歌A段开始,也是由两句相似材料构成,第一句“轻轻笑声在为我送温暖,你为我注入快乐强电”,到句末旋律是向下进行;第二句“轻轻说声漫长路快要走过,终于走到明媚晴天”,像歌词诉说的一般,前半句材料完全一样,只是到了后半句歌曲旋律往上扬;接着就是将这两句材料进行反复,搭配着第二段的歌词,将这两句简单好唱的旋律再一次“刻入”听众耳朵。(见谱例7)

副歌B部分开始,顾嘉辉再次采用模进的创作手法,随着歌曲的高潮到来,旋律也随之大跨度的进行,“拥着你”和“今日你”用了两个小六度,“心里边”和“当年情”则是运用了两个大六度。两个句子旋律走向极为相似,第一次“当年情,此刻是添上新鲜”句末旋律走向是向下的,多用了五度,四度以及不和谐的变化音来增加歌曲的难取舍之感。第二次“当年情,再度添上新鲜”句末旋律逐渐向上,同样也运用了变化音,最后的前半拍休止像是抓人心一般地停住,再将旋律明朗化,与歌词中“再度添上新鲜”相互对应。(见谱例8)

整个曲子看下来会发现,其实旋律上并未出现很多“长难句”,从前奏开始到副歌结束,总共八个大乐句,前奏与主歌四个乐句材料相似,而后副歌的四句则分为两句一部分进行重复,由此可见顾嘉辉创作《当年情》旋律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将最简单易见的材料通过使用大量模进和重复的手法变成一首经典佳品。
《奔向未来日子》是吴宇森和徐克在1987年执导的电影《英雄本色2》的主题曲,由张国荣演唱,黄霑填词,顾嘉辉作曲、编曲,收录在张国荣1988年发行的个人专辑《VirginSnow》中。《奔向未来日子》虽然是一部枪战片的电影主题曲,但《奔向未来日子》和《当年情》一样并不是像电影一般充满了吴宇森的“暴力美学”感,歌曲只是平面解读电影的主题含义。有意思的是,《奔向未来日子》无论是从曲名还是歌曲要表达的涵义,都像是和《当年情》的一种前呼后应。相比起现在的电影音乐,这首电影歌曲反倒显得非常的文艺。
《奔向未来日子》是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曲式结构为:前奏+A+||:A`+B+间奏+B·:||+尾声。和《当年情》一样,顾嘉辉惯用的其中一种写作手法就是模进,在《奔向未来日子》的前奏中就有体现,钢琴演奏出的两个句子用了模进的写法,加上相似的节奏型和音程的大跳使得前奏开始便抓人心。(见谱例9)
从主歌开始会发现比较有意思的是主歌开始的两句就像是前奏两个乐句的“缩版”,也就是开始提到的三种写作手法中的模仿。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前奏乐句的主要材料当成是主歌“无谓问我今天的事,无谓去知不要问意义。”两个小乐句的动机,以此来进行乐句的发展,去掉了前奏为了铺垫感情基调的辅助音,也为了让歌手在演唱这一乐句时更好的发音,可谓是一个十分有想法的创作手法,随后的“有意义,无意义,怎么定判,不想,不见,不知”的旋律就是前奏的第二个大乐句一模一样的材料了。从反复段“无谓问我一生的事、谁愿意讲失落往事”开始,便是对第一部分的材料重复,只不过情感渐浓,层次变深。一直到“不理会,不追悔,不解释,意思”这一乐句后接上的一个模进小过门,让整个曲子的走向达到高潮。(见谱例10)

乐句“无泪,无语,心中鲜血倾出不愿你知。”到“我以后陪你寻觅好故事”为止是全曲的副歌,情感达到高潮的部分,虽然只有短短三句,但却是轻重急缓汇集的精华部分所在。“心中鲜血倾出不愿你知,一心一意奔向那未来日子”在这两句中间用了模进下行,从“655443”二度模进下行到“543221”,旋律进行越低,但是张国荣的演唱是愈发的激情,这样一来更能凸显出歌曲想要表达的意境,带着一种坚定不移的情感,一层一层将其往下“按”,“按”沉了听众的耳朵,也“按”住了听众的心。这两句旋律里音符排列紧密,让听众有了一种音乐往下,内心越被揪紧的感受。(见谱例11)

直到“我以后陪你寻觅好故事”这一句在“好故事”上做了一字对一音,并且在演唱上张国荣将这三个字连起来中间没有换气,所以使得该乐句的旋律单个音符时值拉长,感觉一下子变得相对缓慢。所以说简单三句让顾嘉辉写出了人生百态的感觉,即使简短,却感悟颇深。(见谱例12)

紧接着相对缓慢的“好故事”后没有任何过渡衔接直接重复了A部分的旋律材料“无谓问我伤心事,无谓去想不再是往事”到“中间经过不会知,不会知”,在“不会知”结尾稍微变化了几个音,由之前材料的“767”变成了“756”,虽然只是两个音之间的差别,但是在和声效果以及听觉上都由不安定过渡到平稳,具有中止感。这也成为了加深听众印象的最强“利剑”,顾嘉辉通过对一个材料的反复重复,达到了让听众不断地在脑海中加深印象,将音乐在听众脑海中形象记忆,使得听众每一次听到这个材料都不会觉得厌烦,原因就在于他很好的将这些材料分成了几个不同的部分来展示和表达不同的情感内容,在听众的脑海中不仅有横向的对歌曲觉得好听的听觉感受,还有纵向的对音乐材料一遍遍的加深,这些因素一次又一次地激荡着听众们的内心。在乐句后接着的是相同材料的间奏,去掉人声的演唱,带给听众的又是不一样的画面,听着间奏时脑海中像是火花燃起一般闪现出电影场景中一个又一个的镜头,在电影的时空里流连忘返。(见谱例13)

随着最后的一个“不会知”,全曲到了尾声,情感在逐渐变得平静,但不变的依然是旋律,像是与前奏进行相互呼应一样,仿佛左右手将整个曲子慢慢包裹住,仔细品味会发现同样的旋律流淌出来的是完全不一样的颜色。(见谱例14)

结合三首电影主题曲来看,顾嘉辉创作出的旋律虽然不复杂,但是却很好的用这些简单的音符描绘出了一个又一个的画面,像一块上好的羊脂玉,比不上钻石熠熠生辉,也不像翡翠娇翠欲滴,但他却独具温润柔和的气质,散发着不一样的光芒,作为歌曲,用一段主要材料,通过简单的反复、模进造就出了一首又一首的佳品,创作的功力可见深厚。
第3章顾嘉辉作曲的三首电影主题曲之音乐特征
3.2简单朴素的节奏节拍
在音乐中,节奏就是用强弱组织起来的音的长短关系,而节拍就是有强有弱的相同的时间片段,按照一定的顺序循环重复,就形成了节拍。节拍和节奏是音乐里面十分重要的两个因素,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建了音乐的框架。现如今很多作曲家在创作歌曲时都会加入过多的复杂节奏来确保自己的音乐足够新潮,并且还要在一首歌曲中不断变化这些节奏节拍,让很多人“驾驭”起来有一定难度,但是回首品味这些老歌却发现他们的节奏节拍都是非常简单的,不会加入过多花样,从而让人分不清到底作为一个歌曲谁才是“主角”。
《默默向上游》是一首4/4拍,速度稍慢的歌曲,在这首歌曲中,节奏型大多数以附点节奏型和二八节奏型为主。第一种是附点节奏,像A乐段开始的两个小乐句“3 3 6 3”,“2 2 5 2”,都运用到了大附点后八的节奏型,附点节奏,尤其是两拍附点可以起到一个很好的往前推的效果,在这首曲子中,结合歌词来看附点节奏,用得真是十分契合。像是“幸运”、“不会”、“苦痛”等字眼都与大附点节奏型相得益彰,在这些词上做一个推进,使得情感流露得更加贴切。(见谱例15)

第二种出现的比较多的是长音保持,在一个乐句的结尾处,或者是乐段衔接处用到了长音保持来做一个过渡和衔接。以第一部分的乐句为例,“幸运不肯轻招手,我要艰苦奋斗”的“斗”字上长音保持了三拍以及休止了一排,接下来的乐句像是对前面的音乐做出说明一般,解释为何要“艰苦奋斗”;其次是A段到B段的过渡,无论是第一段的“再从头”的“头”字还是第二段“我拳头”的“头”都是三拍的长音作为中间的衔接,让伴奏在长音保持时进行一个推动,承接后面的乐句;再者就是最后一句“默默忍泪向上游”的“游”字中止时是四拍长音承接的中间间奏,最末尾的“游”字则是无限延长,拉长音乐,留下回响。
第三种也是最抓人的便是中间出现了两个单独小节休止,都出现在“求能做好鼓手”后,并且在这里节拍发生变化,由4/4拍变成2/4拍进行休止,虽然不能准确知道为何顾嘉辉要在这里进行变节拍的小节休止,但是我们却能从这两小节上得到“戛然而止”的感觉,然后去感受接踵而至的情感的宣泄。这种感受就像是走在人群中耳旁全是嘈杂的车水马龙的声音,忽然间把你移动到广阔的山谷里,偶尔一两声的鸟鸣,让你的耳朵瞬间清静下来,突然间再回到人来人往的市场,你会有不一样的感觉。(见谱例16)

《当年情》同样是一首4/4拍的曲子,之前分析过它是一个二部式的曲子,从谱例上很容易就看得出顾嘉辉在创作这首曲子时用到那些节奏型。A乐段,一目了然,频繁出现的一个节奏型便是大附点后十六,与《默默向上游》一样,大附点的节奏型起到的最主要作用便是推进,结合歌词来看,A乐段音符排列比较密集,像是海岸旁风吹着海水十分有规律的向岸上推,一层一层的慢慢洋溢起来,而大附点节奏则是在为B乐段做好充分的准备,为后续高涨的情感做铺垫。

B乐段从“拥着你,当初温馨再涌现”开始便是大附点后八与大附点后十六的交替出现。本来是海浪向岸上扑打着,现在是一浪接一浪,不断向前涌,想让这高涨的潮水淹没整个沙滩一般十分有力。前面A乐段积累下来的力量终于在这一刻爆发了出来。而到“当年情,此刻是添上新鲜”在“此刻”前休止了半拍,“添上”二字用了一个大切分前八后八的节奏型,仿佛在模仿人说话,在想表达出的话前换了一口气,一边在脑海中构思,一边感叹。


《奔向未来日子》是一首2/4拍的曲子,与前两首曲子相同的是,没有特别复杂的节奏型在其中,歌曲保持着顾嘉辉创作的一贯风格,走极简主义。中间大多数都是以附点,切分节奏居多,由此可得见,这些节奏型在其中的作用大都是为了发展曲子,往前推动。A乐段开始“无慰问我今天的事,无谓去知不要问意义”一句中,便加入了大附点后八,大附点后十六以及后附点,这些节奏型都是作为曲子中源源不断的动力,像是手机中的电池一样为其续航。B乐段中“无泪,无语,心中鲜血倾出不愿你知”,在“心中鲜血”与“不愿你知”用到了大切分节奏型,“54 3 32|21 7 12|”像是张国荣饰演的阿杰在被枪射中后,给自己的妻子打电话询问刚出生的宝宝情况,忍着胸口的剧痛和粘稠的血液,说话有些停顿般的感觉,大切分的时值长短就非常适合。所以说这个节奏型虽然十分常见,但是在这里却运用出了不一样的滋味。
最值得一讲的便是前奏连续运用到的四十六节奏型以及A乐段连续出现的前休止。首先,前奏一开始便是两拍长音接着两个四十六,第六小节开始同样,一个模进的句子四十六节奏型运用的地方差不多,这么频繁密集的出现,像是在幻想也是在点题,奔向未来日子,匆忙的脚步向前走,却还是会忍不住回头看过去的时光,所以在四十六节奏型后接着大附点。走走停停,时光又过去了很远。

其次,前休止在这个曲子里成为不可忽视的一个节奏型,尤其是“无谓去知不要问意义,有意义,无意义,怎么定判,不想,不见,不知。”这一乐句基本上都是前休止,通常在演唱中,前休止都会用来换一口气,而这里结合上情景来讲,更像是连环的提问,有意义?无意义?怎么来判定呢?一重接一重,得不到答案只能不想!不见!不知!给出的回答只能是无奈的叹气。所以说前休止在这个曲子里面显得十分重要,他就像一个角色说话时的语气表示,更抓人心。
总结这三首电影主题曲的节奏节拍来看,其中顾嘉辉最常用的便是一些常见节奏型,虽然简单,但是却在每一首歌曲中都有着十足的“地位”,他们能够带起全曲情感,拉动歌曲的气氛,即使单一朴素,却也能够淋漓精致的表现出音乐中的各种角色,让听众不由得去代入。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