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塑烧板除尘器设备

2022-06-02 21:57 作者:泊头金珠环保  | 我要投稿

塑烧板除尘器设备,由于塑烧板表面经过深度处理,孔径细小均匀,具有疏 水性,不易粘附含水量较高的粉尘,所以在处理含水量较高及纤维性粉尘时塑烧板除尘器是很好的选择。此外,由于塑烧板的高精度工艺制造保持了均匀的微米级孔径,所以 还可以处理超细粉尘和高浓度粉尘,布袋收尘器的入口浓度一般小于20克/米3,而塑烧板除尘器入口浓可达500克/米3。它可简化二级收尘为一级收尘,不但工艺方便,也可降低成本能耗和缩小占地面积及空间管道。

塑烧板除尘器是一个通称,它的全称是“塑烧板滤芯式除尘器”。经过二十年来不断研究开发已制造出适合各种工况条件使用的烧结过滤板,目前已有七大系列35种品种规格的过滤板和665种规格型号的塑烧板除尘器。其中第五代独有配方塑烧板除尘器在宝钢使用已达十四年,此业绩在国内外均属第一。该系列除尘器具有除尘效率高、使用寿命长、独有的抗氧化铁粉尘板结、高效清灰方式、干法除尘、完全实现无人操作等特点的国际一流高效率除尘器。自1995年在宝钢使用之后,太钢、鞍钢等热轧除尘以及柳钢、鞍钢烧结除尘与宝钢、鞍钢冷轧酸洗中也均采用此产品治理了含水含油耐酸耐碱氧化铁的超细粉尘,均获得了用户们的好评。

粉尘通过吸尘罩、流量调节阀、除尘管道进入除尘器,通过塑烧过滤板作气固分离,净化空气从上箱体进入风机进风口排出。附在塑烧板表面的粉尘通过脉冲阀利用压缩空气反吹,其清灰控制可选择按时间、压差或混合方式工作,粉尘进入除尘器本体下灰斗。单台除尘器本体灰斗底部装有螺旋输送机、卸灰阀、卸灰口。粉尘通过螺旋输送机、卸灰阀排出卸灰口。塑烧板:

塑烧板为一次烧结成型无黏合剂的“T”板。反吹方向和落灰方向一致,垂直安装,每一块塑烧板过滤面积为9㎡。塑烧板具备抗重金属堵塞的能力与优良的耐油耐水性,阻力低、使用寿命长。


塑烧板高效除尘器包括:主箱体、塑烧板、进出风总管路、压缩空气管道、清灰系统、输灰系统、伴热保温系统、操作平台、梯子等。

除尘器组成部分

1、除尘器主箱体;包括除尘器本体钢结构框架、箱体及料斗。

2、塑烧板本体:采用特殊的高分子复合材料经过高温烧结而成,并经过表面覆膜等特殊处理。

3、进出口风管:根据设计位置并保证工艺的均匀进出风量的基本平衡,计算和设计进出风管道的形式, 风道设计方便各个室的检修。

4、压缩空气管道、储气罐:满足设备对压缩空气的使用要求。

5、清灰系统:采用先进的配套电磁阀装置,具有连续的使用寿命和可靠的工作性能,整个装置密封于除尘箱体内,在潮湿和有粉尘的情况下可以保护电磁阀,极大的减少喷吹系统的故障,减少维护。

6、除尘器输灰系统:采用先进的输灰装置、密闭旋转星型卸灰阀等,连续输灰,定时运灰。

7、伴热保温系统:采用先进高效的电伴热系统。

塑烧板表面经过深度处理,孔径细小均匀,具有疏水性(一个分子与水互相排斥的物理性质),不易粘附含水量较高的粉尘,所以在处理含水量较高及纤维性粉尘时塑烧板除尘器是最佳选择。此外,由于塑烧板的高精度工艺制造保持了均匀的微米级孔径,所以还可以处理超细粉尘和高浓度粉尘,布袋收尘器的入口浓度一般小于20克/米3,而塑烧板除尘器入口浓可达500克/米3。它可简化二级收尘为一级收尘,不但工艺方便,也可降低成本能耗和缩小占地面积及空间管道。

塑烧板高效除尘器用了独特的波浪式塑烧板过滤芯取代传统布袋,由于塑烧板是刚性结构,不会变形,又无骨架磨损,所以使用寿命长,在有些工况条件下,它的使用寿命是布袋的10倍以上。

塑烧板采用专有表面处理技术,使得烧结板形成2μm 微孔PTFE表面膜产品,除尘效率可达99.99%,排气含尘浓度小于1mg/m3。属于超低排放除尘设备。其过滤面积为同等布袋面积的3倍,设备的整体体积仅为袋式除尘的60%左右。适用比电阻小于104Ωcm的环境。使用寿命是袋式除尘器的8~10倍,长达10年以上。塑烧板除尘器广泛应用于冶金、稀土、化工制药、食品等行业有价粉尘的回收及对环境要求极严格的工业领域,它对传统的布袋、静电除尘设备具有革命性的进步

塑烧板高效除尘器的工作过程与布袋除尘器相同,含尘废气送入到塑烧板除尘器的箱体时候,会经过一层塑烧板,这一塑烧板就是除尘器的关键位置。它与袋式除尘器中使用的除尘布袋一样,也是设备的心脏,塑烧板的质量会影响到除尘的效果。所不同的是塑烧板除尘器采用的是成型滤片,省却了滤袋框架、文氏管等元件。

塑烧板高效除尘器有上箱体、中箱体、下箱体、排灰系统和喷吹清灰系统五大部分组成。上箱体有出风口;中箱体有多孔板、滤片和检修门所组成;下箱体有灰斗、排灰系统组成;喷吹系统包括控制仪、控制阀、脉冲阀、喷吹管和气包所组成,进风口视现场情况可设在中箱体,也可设在下箱体上。


塑烧板除尘器设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