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投资餐饮半年亏掉50万 & 跳蚤效应 & 做产品不能靠情怀

2023-11-20 14:27 作者:月影sh0  | 我要投稿

有时我在想,如果用火烧50万,可以烧多少年? 一天烧100块,可以烧14年,一天烧300,可以烧4年多,一天烧500,还可以烧2年多…… 但是我被朋友拉去投资餐饮,却仅仅半年就烧光了,辛辛苦苦干超市五年存下的50万……

一、餐饮投资热,烧焦辛苦钱

我觉得,在中国十个被朋友拉去投资做生意的,起码有九个人投资过餐饮,为什么呢?我相信逃不出这三个理由: 1. 中国有14亿人口,民以食为天,只要有人在的地方就有餐厅,还有什么比餐饮更朝阳的行业吗?

2. 餐饮利润高,在制造业只有个10%的利润就了不起的年代,一个外卖小哥月薪可以破万的行业,论利润丰厚,还有什么行业比得上做餐饮?

3. 餐饮行业门槛低,存在太多傻子赚钱的故事,当你听到你们村“王二狗”这种水平的人靠餐饮发财了,还有什么比这更刺激你的吗?

于是乎,那些做装修的,做物流的,教书的,做公务员的……就等着朋友一句话,都纷纷把钱扔进了餐饮,最终大部分都烧焦了,真正能赚到钱的屈指可数。 而我自己,是做超市起家的,同样都是面对大众消费者,超市跟餐饮算是表亲关系了,所以我曾以为自己会是个例外,会成为餐饮投资的成功者之一,这样我得瑟起来可以更高调。可惜我最终没有逃过失败的厄运,短短半年,就把自己五年起早贪黑做超市赚到的50万亏光了。 今天,就跟大伙分享一下,我是如何亏掉这50万的?

二、项目介绍

项目一:以色列咖啡馆

地点:

惠州惠城区麦地某酒店二楼。

项目发起人:

小舅子,原在惠州某酒店做,有一些餐饮资源,在看到朋友投资咖啡馆赚钱后,拉我投资,我出钱他出力。

项目投资:

50万。

项目介绍:

咖啡店开在一家国内知名四星连锁酒店的二楼,与一家养生馆采取联营的模式,即共享两千方的铺面,咖啡店作为养生馆的休息室,等同于店内店形式。 因主打一款以色列咖啡豆,所以取名“以色列咖啡馆”,装修风格带异国风情,装修花费了20多万,请了一名咖啡师,三四名服务员。 结果因养生馆生意差,没能带来客源,而租金人工费用高昂,最终半年后跟养生馆一起转让,我投资的50万,仅仅拿回10万。

作者供图

项目二:牛排杯

地点:

深圳东门某商场四楼。

项目发起人:

一个兄弟,原在某装修公司做IT采购,2015年炒股赚钱后下海创业,第一次创业做电子烟不成功,牛排杯是第二次创业,拉我与另外两个兄弟入股。

项目投资:

启动资金20万,四人合股各出5万,平摊股权,后各追加三至五万不等。

项目介绍:

牛排杯项目非加盟,采取自主运营,店铺面积约30平方,无转让费,装修设备花费约10万,采取堂食+外卖,设店长一名,请了四名员工,两班制。 后因商场四楼客流量少,亏损半年后关门。

作者供图

三、餐厅投资失败经验分析

这就是我的两次餐饮投资经验,两次都是短短半年全部亏光。 钱亏光后,我也乖乖地跑去房地产公司上班,过了两年朝九晚五的生活,加上自己慢慢学习了一些餐饮知识后,复盘自己的两次餐饮经历,我得出了这四个教训。

1. 投资零经验的人,成功概率等于买彩票

一个餐饮项目,

三个月不能扭亏,半年还不赚钱,基本上就可以判断这是一个失败的项目。

我投资的两个人,都只有“餐饮小白”的经验值,而运作这两个项目需要他们三个月内从入门到精通,即学即会,迅速盈利,现在想想,我当时是不是以为自己上辈子拯救过银河系啊?

2. 把餐饮创业等同于厨艺创业

以前的“餐饮创业”更准确的应该叫“厨艺创业”,不过是把烹饪这门手艺进行变现,比的更多是谁的东西好吃。 但这几年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风潮,餐饮创业这条路上来了更多的人才,BAT出来的做餐饮,搞营销策划的做餐饮,搞供应链的做餐饮。 随着跨行业的高端人才涌入,给餐饮业带来了质的变化,

现在做餐饮,不但需要懂厨艺,还得具有互联网思维,知道怎么从线上引流,怎么运营外卖平台,搞点新媒体营销等等。

现在“餐饮创业”这个内涵已经变了,光想出品做好,剩下的靠口碑发酵,这种成功似乎已经不太可能发生在这个时代。

3. 选址失败满盘皆输

餐饮是直面消费者胃口的生意,所以

距离的便利性,几乎可以说是决定了餐饮项目的成败。

而我投资的两个项目都是在当地的繁华的商业街的“隐秘”地方,一个在酒店的二楼,入口是酒店大堂的安全出口,旁边就放着一个指示牌当招牌,另一个则在步行街的四楼,商场入口在街道中间不显眼,在商场里面又只有一个电梯上四楼,人流量少之又少。 如果说餐饮选址有“金角银边草肚皮”之说的话,那么我这两个项目的选址可以称之为沙漠,简直寸草不生。

4. 没有复议权、没有退出机制

我们第二个项目的股权结构是,四个合伙人各出资五万,平摊股权,其中一个朋友A全权负责运营,我们仨只有分红权。 在当初选址时,我已提出异议,认为四楼人流少,牛排杯更适合做街铺。但是我只有分红权,决策权不在手,也没有复议权,所以明知是错,我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对方错。 而在亏损三个月后,我本已对项目感到无望,但是其他几个朋友都追加投资,我碍于情面,又只能硬着头皮追加投资,因为我们没有商讨过退出机制,什么都是跟着情面走,结果是又多亏了几万块。

作者供图

四、餐饮投资的三点经验

作为在餐饮投资中亏了50万的人,除了总结自己所犯的四条错误,如果你让我现在再去投资餐饮项目,我会怎么选择呢?我有三点经验总结:

1. 看透机会的“点线面体”

这里先抛个书包,阿里巴巴的曾鸣提出过一个“点线面体”的战略定位框架,他把

一个经济体比作是一个商业生态网络,这个网络里面是由“点、线、面”三者构成的。

举例来讲,如果把外卖市场当作一个商业生态网络,那么美团外卖、饿了么就是一个“面”,而各种早午晚餐、下午茶、水果等食品形态构成的是一条产品“线”,而每个餐饮商家、外卖小哥就是这个生态中的“点”,正是这三个“点、线、面”,构成了外卖市场这个“体”。 在同一条步行街的两家餐厅,以前的竞争形式是,大家都是这个商圈的两个“点”,“点对点”的竞争比的是东西好吃,价格便宜,我就赢了。 但是今天这个商业形态,

“点”可以自由选择依附在什么样的“面”上。

同样这两家店,一家靠步行街的人流获客,另一家可以选择靠抖音引流,一个依靠的是线下商圈这个“面”,另一个选择短视频这个正在崛起的“面”,同样的生意,你选择在不同的“面”,带来的影响就会千差万别。 其实在牛排杯失败之后,这个朋友A还在继续倒腾餐饮,去年他见到一家卜卜贝火锅做得好,也开了一家,这次他拉入投资,我却婉拒了。 除了没钱以外,是他拉我入股的理由:一是卜卜贝火锅是个新兴品类,二是那家店做得不好吃,生意都那么好,我有信心做得比他好吃,生意肯定会好过他——这还是一个“点对点”竞争的思路。 后来,我特别研究了那家卜卜贝火锅店,却发现不同的结果。 那家店不仅在美团上推广,找了美食大咖在抖音上面引流,我还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这家店还跟一个租房平台合作,在租房APP上找流量——这就是通过寻找崛起的“面”给“点”赋能的案例。

作者供图

现在我们去判断一个餐饮机会,不能只看东西好不好吃,店铺位置好不好,最重要的是靠看它依附的是什么样的“面”,是沉沦还是上升的“面”,因为一个“点”做得再好也改变不了趋势这个“面”。 果然,朋友这个卜卜贝火锅这个项目,东西真的比那家店好吃,然后三个月内又倒闭了。

2. 投资源,慎投机会

现在被人拉去投资餐饮,大都是说有一个机会多好多好,现在就是缺钱,等你投资。 当你也认同他这个“机会说”,头脑一热,钱就投了,唯独忘记一点,那就是资源,没有审视一下你们的资源结构是否够得上这个机会。 用一句时髦的话说是,你的实力配得上你的野心吗?

一个餐饮项目的资源结构包括:客户资源、商铺、厨艺、供应链、营销、管理、运营、资金,每一个维度都是一个重要的资源结构,可以说是缺一不可。

在合伙人的资源结构中必须全部覆盖到这些点,如果不能做到,想着靠自己摸索慢慢学习,那么我告诉你,你的钱就是这样烧焦的。 现在看回我自己所投的两个项目,表面机会都挺好,但是从开店开始几乎都是处于亡羊补牢的状态。 生意不好了才想到去增加一个招牌,开店一个月还在调试出品,开张第一天员工的手就被门店里的设备割断手筋,做手术花了一万多块……这些都是只投机会,不投资源导致的结果,简称“投机”。

3. 公司化运作,别谈太多人情

合理的股权结构是5:3:2,或者6:3:1,第一股东不少于50%,第二股东不少于10%。 为什么要这样设置呢?当第一股东有51%以上的股权对公司才有控制权,你才是这个组织的leader,决策才会有效率。 而对于第二股东股权要大于10%,是因为一个合格的合伙人,他对公司的价值贡献要大于10%以上。不然,你找个合伙人,你95%股份他才5%,你的贡献是他的19倍,那就没有合伙的意义。 最后是要签好散伙协议,中国古话说“散买卖不散交情”,合伙做生意难免会遇到合伙人想要退出的情况,所以

提前签好散伙人协议,必须规定退出后股权的处置情况,回购价格,违约条款等,

这是避免反目成仇最好的办法。

五、结语

餐饮创业热,投资餐饮的更热,但大多数的餐饮项目失败都源于头脑一热,所以才有了这几年餐饮行业开100家店,关门100家店的数据。 随着国内人口红利已经耗尽,以前随便做就能成功的生意,现在或许用尽九牛二虎还未必成功,餐饮业就是最真实的写照。 虽然投资界的第一名言是“贪婪是美德”,但这份贪婪最好是建立在能力和经验的基础上,与每一位餐饮投资者共勉。

高层次的人,都会往前看!2800字,说明白什么是「跳蚤效应」?

快到年底了,估计很多公司已经开始制定明年的预算和工作目标了。

当你按照今年的业绩水平,给明年制定一个增长10%的目标的时候,我想你的领导,一定会觉得你的目标太保守,而自己也觉得很郁闷,是不是自己太懦弱、太保守、太没有冲劲,进而觉得自己没有魄力。

这样的情况你是不是也很熟悉,是不是每年都会遇到?

其实类似这样的问题,日常中也很常见。

一些本身能力还不错的人,在给自己设定目标的时候,也都设得比较保守。

为什么我们不敢给自己定一个高一点的目标,让自己能够更快的向上成长呢?

我们到底害怕什么呢?如此谨慎的背后,一定有个认知偏差影响到我们!

这就是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跳蚤效应。

本文将介绍,什么是跳蚤效应,其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如何避免跳蚤效应

01什么是跳蚤效应

跳蚤效应,指的是一个人在追求目标的时候,因为遭遇挫折,屡屡碰壁,就会降低自己的目标预期,甚至失去继续追求目标勇气的心理。

跳蚤效应来自于一个有趣的实验,生物学家曾经把跳蚤随意的向地上一抛,它能从地面上跳起一米多高。

但是动物学家改变了实验方法,把跳蚤放在一个一米高的透明玻璃瓶里,在瓶口盖上透明的玻璃盖,这样跳蚤每次再跳起来的时候就会碰着玻璃盖子。

一段时间之后,生物学家把玻璃盖子拿掉,发现跳蚤虽然继续在跳,但已经不能跳到 1 米以上了,而且一直到他们生命结束,再也不能跳到 1 米以上的高度。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境,在于跳蚤在反复多次碰壁之后,调节了自己跳的高度,而且适应了这种情况,不再改变。

跳蚤在屡次碰壁后,把自己跳的高度做了调整,等于给自己的高度设了限制。

这样的心理在其他动物和人类身上都存在,心理学家把这种由于屡次碰壁而自我设限,丧失追求目标勇气的现象叫做跳蚤效应。

02为什么我们会被跳蚤效应所影响?

我们得搞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心理。

就像跳蚤一样,人在经过若干次的碰壁以后,会自己在心里给自己设定一个跨不过去的高度,这个跨不过去的高度成为你下次行动的限制。

当你下次想要给自己定一个高一点的目标,想要冲出去的时候,给自己设定的这个高度就会冲出来,告诉你不能跳起来,会被碰疼。

为了确保自己的安全,不至于再一次被碰疼,你会变得畏手畏脚,不敢给自己设定高一点的目标,也不相信自己有能力突破这个高的目标,慢慢的你的目标变得越来越低,你的能力也变得越来越低,跳蚤变成了爬藻。

我们在年底目标定得很保守的时候,大概率是因为去年遭遇过碰壁,要么在家庭上的事情影响到了工作,要么是协作部门不给力导致进度收到阻滞,亦或者公司的一些战略调整如裁员、组织架构调动等各种原因,导致导致目标没有完成,或者艰难地完成了。

甚至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还受到他人的打击、嘲笑、质疑等一系列的外部压力,让你心存恐惧。

今年不敢给自己定更高的目标,就是担心万一临时出现什么状况,自己实现不了,反而让领导感觉自己太好高骛远。

如果你没有给自己定一个更高的目标,就是受到跳蚤效应影响了。

虽然有想法去突破自己,让自己得到更好的成长,但是你心里那个会被碰疼的小人会时不时的跳出来告诉你我要跳。

所以你定目标的时候会害怕,会犹豫。

不是你失去了跳跃的能力,而是一次次受挫以后学乖了,麻木了。

这样的聪明和麻木可以让你避免被碰疼的遭遇,但同时也让你失去了跳得更高,冲出瓶口的勇气和机会。

03如何突破跳蚤效应

那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跳蚤效应,实现人生的突破呢?

第一:敢于突破,不给自己的人生设限。

人之所以不敢追求更高的目标,不是因为你不想追求,而是自己给自己设置了一个不可跨越的高度,这个高度成为了你的限制,让你再也跳不出这个圈。

所以,想要突破自己,首先要做的事不给自己设限。

科比·布莱恩特是美国职业篮球运动员之一,一生中获得过五次NBA总冠军和两次奥运金牌。

布莱恩特小时候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优秀的篮球运动员,为此他在训练和比赛中始终保持着专注和努力。

有一次训练过度受伤,有人对他说,你已经很优秀啦,差不多就行,可以休息一段时间。但他从不放弃。

但他用自己的表现证明:“如果你想实现目标,你必须为此不断努力。”

尽管在篮球场上遇到过失败和伤病,但布莱恩特始终坚定地追求成功和自我突破,他的成功标志着顶级球员的崛起,也提醒了我们随时保持热情和决心去追求目标。

人生只有一种失败,那就是自我限制,你自己都不相信自己了,还有谁能相信你呢?

你自己给自己设了限,别人想帮也帮不了你。

我很喜欢尼克胡哲的一句话,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不会这回事,当你失去了所有的依靠,你就什么都会了,一个没手没脚的人,都能把生活中如此多的不可能变成可能,你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第二:立一个看得着够得到的目标。

在心理上突破了自己,还要有一个可以实现的方法,也就是你要怎么突破自己。我也给大家分享两点,

(1)给自己定一个明确的目标。

1952 年7月4日的黎明时分,一位年龄为34岁的女性,费洛伦斯·科德韦克计划从距离加利福尼亚海岸21英里的小岛游过英吉利海峡,到达对岸。

这次旅行若成功,将成为第一个完成该海岸游泳的壮举。

然而,天公不作美,那天早晨,整个海岸被茫茫浓雾笼罩,科德韦克决定进入水中,朝着看不见的目标努力游去。在疲惫和寒冷的折磨下,她在离海岸仅半英里的地方,决定放弃了,非常可惜。

事后,科德韦克告诉记者,真正导致她中途放弃的,不是疲劳或寒冷,而是在茫茫浓雾中无法看清目标。

哈佛大学曾进行了一项长达25年的追踪调查,研究了一批智力、学历和生活环境相似的年轻人。

调查结果显示,在这25年后,那些有明确且长远目标的人中,几乎都成为了社会各个领域的成功人士,只占总人数的3%。这些人几乎没有改变过自己的人生目标。

另外,有10%的人有明确的短期目标,他们主要居住在社会的中上层。

而模糊目标的人占总人数的60%,他们多数生活在社会的较低层次。

最后的27%根本没有目标,25年后,他们仍然生活在社会最底层。

目标就像航海的灯塔,有了目标才能决定方向。

无论你的能力如何,都需要在前进之前明确自己的目标,知道你要去哪里,要做什么,希望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否则,即使你拥有强大的能力,也很可能会像科德韦克一样,在离成功越来越近的时候半途而废。

(2)目标需要踮起脚尖才能够得着。

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只是有了前进的方向,那么这个目标应该怎么确定呢?

这个目标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目标太高,你怎么努力都达不到,就会失去努力的动力。

目标太低,实现起来太容易,人就不能成长,而且容易产生惰性。

最好的目标是垫起脚尖能够得到,也就是你需要付出一些努力,需要使劲才可以完成。

孔子说:“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得无所得矣。”

意思就是你定一个高目标,可能只能得到中等,定中的目标,你大概只能得到下等。

而如果你的目标是下等,你最后可能什么都得不到。

你如果也是一个目标不清晰的人,或者不敢给自己定高目标的人,那么下一次再给自己定目标的时候,记得提醒自己,有目标才能有方向,踮起脚尖,够得着的目标才能帮助你越调越高,成为你梦想成为的那个样子。

04总结

本文讲了一个阻碍人们发展的心理学现象,跳蚤效应。

跳蚤效应指人在追求目标的时候,因为遭遇挫折,屡屡碰壁,会降低自己的目标预期,甚至失去继续追求目标的勇气。

这种心理会让你变得越来越沮丧,越来越看不到自己的价值。避免跳蚤效应的方法有两步——

第一,敢于突破,不给自己的人生设限。

第二,设立一个看得着、够得着的目标。

创始人被赶走,做产品还真不能靠情怀

最近,OpenAI的创始人阿尔特曼,被董事会赶走的新闻传遍了国内的科技圈,而做产品经理的同学,也在热议这个情况。

因为openAI催生的AIGC行业,成了大部分互联网产品经理的关注点,因此一时间其新闻获得了不少我身边同行转发。

比较讽刺的是,在同一天,马斯克的星舰spaceX第二次测试也同步进行,不少朋友在关注。

可以看见就周五周六2天,科技圈的新闻还是比较热闹。

有人说这是“乔布斯传”的二次演绎,未来一个被赶走的CEO,最终会通过第二个成功的产品把openAI买下来。

还有人说,是有人从未来回到现在,要求openAI辞退其CEO,避免人类的灭绝。

抛开这些浮夸的新闻,其本质问题是:做产品还不能只是靠情怀

一个10亿用户产品的创始人(founder),在产品如日中天的情况下,竟然被赶走了,其实早就在一开始就被注定了这样的结局。

2023年,5月17日

曾经openAI创始人参加出席美国国会听证会,被问到:“你是否赚了很多钱”。

“我没有股权,我做这件事,只是因为我热爱他”

议员:“那你应该准备一个好的律师”

议员:“谢谢主席”

在大厂里做产品从0到1,产品不是你的

在大厂里面,会有各种创新机制,一旦你孵化的产品超过一定的数据指标(日活用户数),就可以得到公司的资源支持。

可是,在大厂一旦产品真的有人用、还上线了,就很难知道这个产品是不是你的。

比如是阿里的语雀其产品的创始人玉伯也离开了,也反馈了一些问题。

通过创始人访谈记录,了解到语雀在从0到1产品期间,经历了几个曲折节点,每一次节点都可能让其产品不存在了。

而因为部分管理层的支持,才能留下来。但始终团队长期处于成员身份问题,同时工作成绩问题得不到有效的支持。

因为公司对其定位的不清晰,导致暂停资源的投入,直到这款产品在最近P0事件的语雀崩了,才引起了阿里的内部关注,持续运营推动。

工作的经验当做试错,转移到其他地方

曾经罗振宇在公开说

“不要为任何公司做贡献,你做贡献是因为你自己要成长,顺带替公司做的。你做这个贡献,公司还给你工资。我们一直提倡这种价值观。”

反观其我当初创业,也是给自己这样的价值观。要是想成为产品专家,那么就要一开始就要热爱这个职业,同时做一款自己的产品来练手。

于是就选择PMTalk产品经理社区这个网站开始。从0到1做了消息通知、用户管理、CMS等系统。同时运营、设计、数据分析都在做,才拥有了如此多的经验case可以分享。

创业和公司里从0到1创新产品的区别

在一家企业里和自己从头做,最大的区别就是在企业里学会站队,因为这样才会有领导给你持续投入资源和支持,你可以往前推项目。

站队指的是依靠公司的未来近几年战略方向、以及本身主要业务方向。比如公司是做音乐产品的,你从0到1做一个数据分析平台,就是站队错误了。

即使产品已经打磨到可以对外提供商业化能力,但是大概率会面临公司老板、领导看不懂,无法感受其和音乐业务的相关性,也就会暂停资源的投入。

很多时候创始人会想办法继续做,那么团队相关人员的绩效成绩就很难得到保障,最终要么做不下去,要么就被边缘化。

科技公司创业从0到1的产品,创始人要有绝对控制权

曾经雷军在一个创业节目上,有分享过科技公司创业的创始人经历

“人才最重要,尤其是高科技公司,老板都是孙子,技术大拿才是爷,当不好孙子的老板不是好老板。”

这一点,我至今认为是说得非常贴切的。

早期产品的落地、成型,都离不开技术同事,而CEO就是负责定战略、方向、要资源、谈合作等等,就算是技术工程师出身,也会被迫把技术工作分给其他身边同学。

所以,如果是科技公司的创业者一定要有绝对的控制权,创业就像拿出100的%梦想给大家,在早期的时候,你把不超过50%的部分,分享给技术、运营等不同人员,这样才能保证产品的早期走向、迭代步骤、商业模式的定型。

对于创业者个人来说,这个不仅是梦想,还是热爱与喜欢。

可是仅是热爱和喜欢还是过于梦幻,只有实打实的绝对控制,才能够保证不会翻窗,梦想可以继续。

显然这次openAI的创始人,就失去了这点支撑,虽然可能也有书面上的股权协议,但是却忽略了人性。

做产品还不能够靠情怀,小到消息提到是董事会对于openAI发布会后,创始人的决策过于激进、以及不诚实,才想撤退其CEO的职位。

通过网上查询到openAI股权结构,可以看到open ai是一家非盈利性机构,通过有限合伙企业进行管理。(也就是董事会所在公司)

图片来自网络

整个回报的顺序基本是按照FCP→微软→员工→OpenAI Nonprofit。这说明OpenAI接下来赚的钱都会先投给投资人。先还投资人的钱,还了投资人钱再让投资人挣到钱,同时让员工获利,最后才能进自己口袋。

这也就是梦想规划与实际想违背。

当看到了作为CEO没有过于把安全性考虑到其中,影响了背后主要股东利益,才会有被撤回的说法。

这也提醒了科技公司创业者,对于产品的投入需要越来越靠着技术,更要有主要的控制权,否则产品就只能死在孵化的阶段。

投资餐饮半年亏掉50万 & 跳蚤效应 & 做产品不能靠情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