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读 |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早先在江南一带工作的时候,经常有机会造访各种园林,但总不得其门而入,难以领略“游园惊梦”之美。这本《故园惊梦》,对于我这样的园林小白而言,是个很好的入门引导。如其所言,园林是中国人的一个梦,寄托了日常生活之外更高的精神追求。“只要稍稍花点心思,具备一点相关的知识背景,在游赏过程中关注一下细节,就能够充分领略古人艺术创造的魅力。”
以中国之大,历史之久远,古今名园如漫天繁星,遍布于神州大地。遗憾的是,千百年间战乱频仍,人祸不断,这些江山胜迹大多毁于一旦。留存至今的,往往也几经易主,不断翻建,与原貌多有出入。不过,这种历史沿革的痕迹,也正是古典园林文化的一部分。
以圆明园为例,起先不过是康熙时期众多皇子赐园中的一座,胤禛继位为雍正帝后,大加扩建,乾隆时期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至嘉庆朝,圆明园达到鼎盛。然而,到了咸丰十年,圆明园惨遭英法联军焚毁,沦为一片废墟。
曾经的“万园之园”,空余残山剩水。与圆明园这样的皇家工程紧密关联的“样式雷”家族,同样也逃不过历史的盛衰周期律。清初时,雷家已是江宁府著名的工匠家族,雍正帝继位后扩建圆明园,当时年逾六旬的雷金玉主持设计了各种建筑图样,对于圆明园工程贡献极大。自此,雷家先后七代人在样式房担任职务,京畿地区诸多重大工程均出自其家族之手。及至清末,山河破碎,雷氏也逐渐落寞。辛亥革命后,家族后人为生计所迫,不得不变卖祖先留存的各种图档,往昔的胜景,早已如过眼云烟。
那些流传到市场上的样式雷图档,被朱启钤创立的中国营造学社看中,买下了部分精品,并发动当时的文化机构予以收购。中国营造学社在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无需赘述,而朱启钤在创立营造学社前,曾任北洋政府内务部总长,主持了将社稷坛改为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的工程。中山公园内的不少山石、小品,均是从别处移来的文物,著名的兰亭八柱、青莲朵、青云片等,正是圆明园的遗物。
皇家宫苑如此,私家园林也难逃人事兴废。漕运重镇淮安,明清时期一度富甲东南。淮安城外的河下古镇,先后兴建了一百多座私家园林,有“小扬州”美誉。随着漕运衰微,加上清末的变局,曾经的亭台楼榭,如今都已荡然无存。昔日的兰亭禊赏、曲水流觞,只能从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中去寻找了。

当然,古典园林的看点,远不仅仅是一些历史典故。那些建筑、山石、草木,以及匾额、楹联、碑亭等等,造景之工,借景之巧,都值得细细玩味。
时下春光正好,得闲不妨去园林走走。毕竟,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