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代拾遗】神话与神话学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民族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神话,它诞生自人类的童年时代。神话身上深深镌刻着它所赖以产生和传承的人类群体的思维、情感和社会的烙印。神话学就是研究神话叙事的科学,主要任务是对大量的神话资料进行理论概括,提出它产生、发展、演变的规律和创作、流传上的特色。本文以杨利慧《神话与神话学》为基础,介绍讨论一些神话学的定义和观点。
学界对于“神话”的定义可谓不一而足。神话一词应起源于希腊语muthos或mythos,意为“词语、故事、叙事”等。神话的定义和范围一直以来都是神话学家们讨论的话题。英国学者K.W.博勒在《神话和神话学》中说:“神话是一种具有隐含而非明言的绝对权威的记叙文。”功能学派的先驱马林诺夫斯基认为神话是神圣的法则。美国民俗学家阿兰·邓迪斯在《西方神话学读本》的导言中提出,“神话是关于世界和人怎样产生并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神圣的叙事性解释。”史蒂斯·汤普森提出了关于神话的最低定义:“神话所涉及的是神祇及其活动,是创世以及宇宙和世界的普遍属性。”中国神话学者袁珂提出了“广义神话”的概念,将中国神话研究的范围扩展到活物论时期(原始社会前期)的神话、历史人物的神话、仙话、佛经人物的神话、民间流传的神话以及神话小说等。陈建宪在《神话解读》当中根据产生方式将神话分为原生态神话、再生态神话、新生态神话和衍生态神话四类。杨利慧总结以上观点,给出一种神话的定义:是有关神祇、始祖、文化英雄或神圣动物及其活动的叙事(narrative),它解释宇宙、人类(包括神祇与特定族群)和文化的最初起源,以及现时世间秩序的最初奠定。
狭义的神话与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有着很大的区别。简单而言,神话在时间上往往发生在远古时代,主要的角色是非人类的,功能是对当今世间进行进行宗教性或神圣性的解释。而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的发生时间往往在文明时代或者某个模糊的时间点,从世俗的角度讲述某个文化性的故事,具有通俗的风格。作为远古人类信仰的直观表现,神话和宗教总是脱不开关系。在许多宗教当中,神话往往构成宗教信仰观念和教义的基础,其中所讲述的那些创世的神祇和英雄也往往成为宗教信仰中被崇拜的对象。在印度、希腊等文化中,神话对宗教教义起着解释、强化的作用。教义和对神明偶像的崇拜以故事的形式传播给普罗大众。通过对神话的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断原始宗教的某些仪式行为。如对于诸神的祭祀方式就可以在神话故事中找到答案。与宗教相似,古代神话传播的需求催化了宗教相关的文学艺术成长。古希腊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纵观古希腊的文学和艺术,几乎无不与神话中的英雄史诗挂钩。正如马克思所说,“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原始时期如壁画、雕塑等艺术创作也都与自然崇拜有关。在当代,人们也正从神话当中源源不断地汲取新的艺术灵感,取材自神话的文学、动漫、游戏等让神话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第一印象上神话与科学可能是背道而驰的。但实际上,诞生自远古时代的神话本身就是先民对自然的“科学的”思考。那个时代神秘主义就是世界运行的基本逻辑。对没有数理基础,只能靠表象理解自然的先民来说,编撰神话解释自然和我们今天进行科学研究在本质上是相同的。许多神话中的幻想间接反映了当时的自然环境,如通过上古大洪水神话、北欧神话中的巨人都是当时自然条件的抽象表达。而在阶级产生之后,神话也逐渐变得阶级化。研究神话可以帮我们理解古代阶级统治的手段和社会风貌。如女娲造人补天的神话就代表了母系氏族社会的女性崇拜,这一点已被考古学证实;古埃及对拉和阿吞的崇拜变化则直接反映了古埃及王朝统治者的宗教革命过程。另外,对神话演变过程的研究,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考古学研究、语言演变、人类心理学等的发展。神话学和神学的最大区别也正在于此。神话学的逻辑基础是科学的、唯物主义的。它以理性的眼光来看待神话的诞生和发展,并分析其原因。
与其他人文学科相同,神话学当中也根据研究方法和观点分为不同派别。下面介绍比较常见的研究方法。
古希腊思想家欧赫美尔为代表的欧赫美尔主义又称“神话史实说”,他认为神话故事是由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事件经过口耳相传变化而来,神话人物也都由历史上的帝王英雄神化而成。与之相似的帕莱法斯特主义则尝试将神话性的故事合理化,尝试以史学的观点解释神话中的不可思议。帕莱法斯特和欧赫美尔主义是理性主义不同的体现形式。中国古代儒家将神话解释为历史的行为与以上两种思想有很大的想和之处。
寓意说认为神话的基础在于抽象的自然原理或者心理和伦理原则。古希腊的泰奥格尼斯主张从寓意而非字面去了解神话,如希腊神话中的阿波罗代表火,波塞冬代表水,阿尔忒弥斯代表月亮等等,实际上是以心理意象的方式解释神话。同时泰奥格尼斯认为神话中的形象也可以代表理解、欲望、判断力等抽象的心理现象或道德原则。这种思想有很大的启蒙主义色彩,以具象的文学艺术表达深刻的内涵。与之相对的,麦克斯·缪勒认为神话的意象主要来自于自然,是自然神话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中心论点是:神话的核心和神祇本神大多是太阳的象征。依据缪勒的观点,在原始时代人们为了命名太阳月亮等自然事物创造了词汇,然后以神话的思路去解释自然(比如太阳“诞生”自黑夜),久而久之这些词汇的含义发生了改变或者被忘却,就演变成了现在的神话。比如神话说因陀罗失去了他的手而换上了金手,因陀罗就是太阳,“金手”就是指太阳的光芒。西方的人类学派又被称为进化论学派,它在近代科学的基础上,期待在人类的自然特性和文化创造两个方面来客观地认识人,避免神创论的影响。人类学派的学者研究目的往往不在神话而在人类演进,他们从神话当中抽丝剥茧,试图找出人类演进的每一个阶段的风俗孑遗,以此重建人类社会的演进历史。与之类似的功能学派认为,对于原始部落而言,一个部落的神话同它的仪式活动、道德行为、社会组织甚至日常生活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用神话来解释原始社会中的伦理规则。功能学派的思路对现存部落氏族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方法。
与前述认为神话的内在意蕴可以从其自身解释不同,神话-仪典论认为神话依靠仪式存在,是对仪式的解释和阐明。它认为仪式的意义和形式总是可以在神话的描述中得到解释,或者反之,比如古印度的一些宗教仪式就通过吠陀演变成的神话得以解释。历史-地理学派也尝试从神话以外寻找缘由解释神话,它认为每一个文化事象都是由一个地方流传到另一个地方,同时由简明的形式向繁细的方向发展。他们尝试对不同地区的民间文学进行详尽的比较,具体确定其最初发祥地和流传路径。“母题”就是历史-地理学派学者所寻找的“故事的起源”。运用此方法,神话学领域曾经取得斐然的成果。我国的神话母题研究就对各地域神话的整合辨析起到了巨大贡献。
除了以上,还有以佛洛依德和荣格为代表的心理学派,主张神话诞生自人类心理的映射;以列维-斯特劳斯为代表的结构主义,尝试探索神话具有的统一结构以便解释所有神话的产生;以理查德·鲍曼为代表的表演理论认为神话诞生成长于语言交流的表演。如此各种学派不一而足。当今的神话研究应当向更加综合、开放的方向发展,才能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神话是人类对世界和自我的最早认知,其中蕴涵着人类最深层的思维和心理。神话所包含的巨大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挖掘不尽的文化和精神内涵,在心理学、历史学、考古学等人文科学的研究也离不开神话学。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神话也被不断赋予新的内容,成为人们表达当下诉求和欲望的重要文化资源。每一个文明的神话就是它在孩提时代的呓语,这些散发着光芒的星星将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永恒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