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哲学小辞典·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部分》2.13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2023-01-05 12:01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仅供学习参考】


13、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唯物主义哲学最根本的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物质的反映。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产生意识、决定意识。自然科学的实践证明,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地球约有六十亿年的历史。开始时地球上根本没有生物,以后才从无机物产生有机物,产生有生命的物体。最初出现的生物体只有刺激感应,没有意识,后来低级生物逐渐发展到高级生物,从类人猿经过长期劳动变成了人。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外界事物的反映和人脑的加工而产生了人的意识。列宁说:“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完全一致,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东西,意识、思维、感觉是第二性的东西”。[1]

  唯心主义反对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例如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第一性的,客观世界是“绝对精神”产生的,是第二性的。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2]。他们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完全是头脚倒置的哲学。旧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则,但在社会观上却认为,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社会存在是第二性的。它在社会领域里背叛了唯物主义,因而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不仅在自然界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则,并把它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又认为物质和意识存在着辩证关系,在一定条件下,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理,是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理论基础。在革命实践中坚持这一原理,对增强识别真假马主义的能力,分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界限,是十分重要的。


注:

[1] 《列宁选集》第二卷40页。

[2] 宇宙万物都是由精神的“理”产生的。

《哲学小辞典·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部分》2.13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