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价与价值
我清晰的记得小时候爷爷领着我买一件衣服,卖家张嘴200元,结果砍到45元成交。那时我是一个很烦砍价的人,一件商品,卖家直接给个"合理"的价格,买家直接掏钱买走,难道不好吗?为什么还要砍价?我看到家长和老板各种讨价还价,心里就莫名的厌烦。是的,我不善言辞,拉不下脸来和卖家玩尔虞我诈的游戏。一方面,我很反感这些卖家的贪心,担心他们瞎要价;另一方面,也佩服砍价的人也是老江湖,没有被卖家坑了而遭受损失。
既然能减少损失,那为什么我们现在很少看到砍价呢?因为近些年不断变化的购物方式和消费观念使得砍价逐渐淡出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越来越倾向于追求便利和高效。与其花费时间和精力与商家砍价,我们更愿意直接完成购买。扫码支付不仅安全可靠,而且方便快捷,极大地提高了购物的便利性;同时网购的出现也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我们可以自由比较不同产品的价格和性能,从而更加理性地做出购买决策。此外,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化,商家也越来越注重产品质量和服务。他们愿意主动降价或者通过其他方式吸引消费者,我们现在能够在商家各种活动中找到更具吸引力的选择,而不必再去讨价还价,这也减少了我们对价格的敏感度。
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终于我想明白了,一件商品的真实价值究竟是怎么来的,一件商品究竟值多少钱才叫合理。卖家希望以最高价卖出,获得最大利益。买家希望以最低价买入,也获得最大利益。于是,买家和卖家就这件商品的价值相互协商,最终得出一个双方都相对满意的结果。然后成交。 成交价即为该商品的真实的价和值。价,即付出的代价。值,即为获得的回报。
有的朋友可能会问,那么我去超市买东西,并没有砍价,而是直接购买了,比如可乐3元一瓶,那这瓶可乐的真实价值究竟是多少?答案就是,你直接购买了卖方的商品,所有权发生转移,达成交易,也就意味着,购买期间你默认了卖家的单方出价,你没有异议。你已经和卖方达成了价值统一认知的标准。即你认为这个价格可以接受,没有异议,也就不需要还价了,多少钱买的,那就值多少钱。买“便宜”了,不用沾沾自喜,买“贵”了,也不用恼羞成怒。
要价,是卖家的权力,在交易发生之前,物品所有权属于卖方,卖家有权预估标定属于自己私有物品的价值。
还价,也是买家的权力,因为钱也是一种价值信用商品,兜里的钱也是买方私有价值,自己有权预估标定价值。
由此可以看出,讨价还价,谈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且符合各自利益最大化的价格,是价值交换的必要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