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全新解读:湘云诗谜之“剁了尾巴的猴儿”

2020-09-04 21:18 作者:乱红成阵  | 我要投稿

        在第五十回后半段,贾母让惜春快点作画,让其他众位姑娘们作些灯谜来耍,于是李家三姐妹、湘云、钗宝黛三人以及薛宝琴都作了诗谜。这些诗谜同前面后面所有的诗一样,不仅仅是用来玩耍取乐的诗,而是众人所作的对《红楼梦》未来结局的谶语,其中又以宝琴的十首诗最为明显。

        而前面李氏三姐妹、湘云的诗谜,则是对《红楼梦》写作初衷以及为何要断尾后28回作出了解释。

        诗谜的作者和回答者如下:

第一条谜语:

        李纨问:观音未有世家传,打《四书》一句。

        湘云答:在止于至善。

        宝钗驳:世家传三个字不是这个意思。

        黛玉接:虽善无征。

        “传”这个字是个多音字,可读chuán,也可读zhuàn。

        读chuán的时候,意为传承,流传。“观音未有世家传”,意思即为:观音没有世家或后人流传下来。于是湘云答:“在止于至善”。因为观音至善,但传承止步于此,后人没有传承下来,于是是“在止于至善”。

        但宝钗反驳了,说“世家传”三个字不是这个意思,那是什么意思呢?

        读zhuàn的时候,意为传记、列传。自从司马迁开创纪传体史书的先河,后世几乎所有史书都以此结构书写,皇帝叫本纪,官员世家等叫作列传。

        以此意思解释“观音未有世家传”,意思就是:观音没有在史书中留下传记。所以黛玉回答“虽善无征”,虽然观音是善良的,但他并没有被史书记载,没有证据,所以这个人即便至善也是虚构的。

        这里解释两个读音,是因为《红楼梦》是文字小说,并不是有声书。所以两个读音到底读哪个作者要给读者暗示,并且可以耍一下文字游戏,让读者绕一个弯子再领略文章的意思。

        这第一条谜语,算是一个小文章开宗明义、开门见山地说明了史书的重要性。观音这个虚构的人物,无论再怎么至善,没有被史书记录下来,就是没有证据,就是不存在。同理,如果他有一天真的被记录下来了,那么即便他的确是虚构的,但后世之人也都会认定他存在。

        史书,是后人研究前人的唯一证据,也是中华文化至此不断的根本所在。所以史书务必要客观公正,于是常常是本朝修前朝史,后一个朝代修本朝史。

        但在历史发展的一代又一代中,史书逐渐被政治俘虏,沦为侵略者遮羞的政治手段。这种情况清朝尤为明显,清朝主编的《明史》不顾史实,为了让自己的入侵合理化、光鲜化,大量删改自己入侵的暴行,这引起了民间的不满。

        于是民间有人自行修史,书中站在华夏本位,称清朝为胡虏,于是直接被清朝灭了九族。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明史案”。历史从来不应该被政治绑架,清朝各种隐瞒如同日本否认侵华、否认大屠杀。听说“明史案”中民间主修的《明史辑略》有刻本流传到了日本。日本别的没学会,隐瞒罪行的手段倒是学了个差不离。

        而作者让黛玉说出“虽善无征”这句话,可能是因为黛玉所代表的崇祯或明朝国运,是被清朝黑得最惨的人或朝代。

87版《红楼梦》林黛玉

第二条谜语:

        李纨问:一池青草草何名?

        湘云答:蒲芦也。

        在《红楼梦》中,或者说古人的语境中,“芦”这个字一直是“虏”的谐音。比如:葫芦——胡虏,“葫芦庙”就是“胡虏庙”,“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就是“胡虏僧乱判胡虏案”。在吴氏石头记最后,乱判案的门子当了清朝的大官,贾雨村也是,薛家也是胡虏的意象。两人皆变成了胡虏的奴仆,正是“胡虏僧乱判胡虏案”。

        而这个谜语,“青草”是什么名字?“清朝”是什么名字?

        湘云答:“胡虏也”。

        这里湘云答的不是“葫芦也”,而是“蒲芦也”。因为四书中并没有“葫芦也”这句,其他古书中也很难找到。而“蒲”、“葫”和“胡”都是七虞韵,读音颇为相近,所以作者重点应该在“芦”谐音“虏”,而前一个字,读音相近即可。

        结合第一个谜语讲述的史书,这就是在史书中表明立场。改朝换代的其中一个主人公,在这本史书里是“虏”,是入侵者。

蒲芦瓜

第三条谜语:

        李纨代李纹问:水向石边流出冷,打一古人名。

        探春答:山涛

        山涛这个谜语很有意思,直接把伏笔埋向了第五十六回,探春管家与宝钗“对讲学问”。

        吴氏红学有研究,探春断章取意的“姬子书”,其实是“嵇子书”,是嵇康写给山涛的《与山巨源绝交书》。这其中,山涛的形象是投靠新朝的投降派,嵇康是讽刺反骂他们“嗜臭腐”的归隐不仕派。

        而这里探春回答“山涛”这个谜语,也许就是解读后文“姬子书”的一个关键钥匙。探春房间对联是“泉石野生涯”,证明他最后是像嵇康一样归隐山林的,而与他对讲学问的宝钗、说出此谜语的李纨,则都是山涛一样的投降派。

        虽然薛家是胡虏的化身,在新朝当道的时候应该飞黄腾达才对,但薛家在吴氏石头记后二十八回的结局并不好,只有宝钗嫁给贾雨村享了几十年的福,但最终还是客死异乡。所以,也许在大观园中可以将其理解为胡虏的化身,而到了大观园之外应当将其理解为投降派。

87版《红楼梦》薛宝钗

第四条谜语:

        李纨代李绮问:萤,打一个字。

        宝琴答:花。

        黛玉解释:萤是草化的。

        腐草为萤,大家都知道。

        花字通华,在吴氏红学其他文章中也多次提到。

        草,腐烂之后化为萤,这里是隐喻明朝华夏内部腐烂,衰败凋零。只有荒无人烟的地方才会有萤火虫,这是大厦已倾,民族沦亡。

        在吴氏石头记第九十二回,宝黛二人的婚事未成,就被抄家。黛玉伤心,在窗下见到流萤。“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抄家是贾府从暗里衰败到明面上衰败的急剧转折点,也是从芯里腐败终于烂到了表面。

        结合第一个谜语,这算是用两个字一个典故写出了明朝沦亡的真相,有外部入侵因素,但其实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自身内部的腐烂。这才是春秋笔法。

        所以常有人认定,《红楼梦》写明末清初之事就一定是“反清复明”。受近几十年清宫剧的火热,“反清复明”这个词汇格外滑稽。但其实,作者只是“恨清悼明”,明朝注定沦亡,是他自己不争气,最终被谁取代都好,只要新皇帝是个勤政爱民、能除去明朝多年积弊的就好。只可惜,清朝是靠着残酷暴虐入关的,他们的铮铮铁蹄踏碎了汉人的江山,而对汉人军民的无差别屠杀,更是让作者看不到清朝统治下汉民族未来的希望。从高度发达的文明,一下子堕落到极度落后的文明,其中让人窒息的痛苦,非当事人体会不到。

        也有人说,满族是我们的兄弟姐妹,解读《红楼梦》说他排满是破坏民族团结。但其实,满族变成我们的兄弟姐妹是新中国建国之后,在那之前,满清一直是我们的敌人,是我们的压迫者,是我们一直要推翻的三座大山之一。我们不能抛开时代谈立场,尤其是满清侵华,导致中华大地白骨如山的时候,更不能要求《红楼梦》的作者、明朝遗民将满清看成兄弟姐妹,这算认贼作父。认贼作父之人不会写《红楼梦》。

        如今我们要做的,是把如今无辜的满族同胞当做我们的兄弟姐妹,而对三百年前的满清,要另外对待。而对如今也时常出现的“满清后裔”,更要批判对待。毕竟,他们的祖先曾给中华大地带来过沉重的伤害,如今不说改过自新,从头做人,还要把罪恶往自己的头上扣,那自然要接受群众的口诛笔伐,直到自己认罪。

腐草为萤

第五条谜语:

        宝钗说以上均不符合老太太——史老太君的意思,要另写。

        湘云编了《点绛唇》: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

        谁都猜不到是什么,只有宝玉说:是耍的猴儿。

        湘云解释后事终难继:那一个耍的猴子不是剁了尾巴去的?

        这支《点绛唇》说的就是《红楼梦》本身。

        上面解释了四条谜语,都是与史书有关,一个提出史书的重要性,一个点明立场说清朝是胡虏,一个说有不少人投降,一个说明朝内部腐烂导致灭亡。

        《红楼梦》用四条谜语就写出了一部史书:明朝灭亡,是因为自身内部腐败、不少朝臣投降,也有不少人归隐田园无法救国,以及外敌胡虏的入侵。

        春秋字法、微言大义可见一斑。

        但宝钗说:这些都不符合老太太——史老太君的意思。

        之前说过,在大观园的时候,要将宝钗看成清朝的代表。而史家,就是史书的作者。史老太君、史湘云,都算历史的见证者或编纂者。宝钗没问过史老太君到底喜不喜欢,就直接说她不喜欢,让将上面的史书修改掉。这就是我们上面说的清朝编著史书,大肆隐瞒罪行,并将民间修史之人连坐九族。

        这种情况下,史家另一位姑娘、史家另一位史官湘云编了一支《点绛唇》。

87版《红楼梦》史湘云

        溪壑分离:溪水与丘壑分开。

        这二者本来是密不可分的,就如同文学和政治,或者说文学和历史。古人的文学向来是对当时政治环境的反映。就如同《金瓶梅》是反映明朝内部的混乱,《西游记》是反映明朝内部的党争等。再之前,诗词,也是作者对自身遭遇和政治生活的吐槽与控诉,超凡脱俗的李白也时常表达对当政者的不满。戏曲,除了一些才子佳人等老套无趣故事,也有一部分是反映民间生活,控诉为官不公不正的政治环境的,比如《窦娥冤》等。

        当然,即便是《红楼梦》批判的才子佳人等老套无趣故事,也会在书生和小姐相遇之后,遇到外敌胡虏入侵,国家危难。而如今流行的诸多无脑的网络小说,即便是种田文,也会一步一步向上,直到写出国家战争、世界战争等。所以,忧国忧民、反思政治等心理活动,一直渗透在我们的文化中,渗透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只是文笔与受教育的底子不同,写出的文章也有高下之分。《红楼梦》做为四大名著之首,绝不可能仅仅是他本身所批判的才子佳人小说,绝对会上升到国家,反思当时的历史与政治。这,才能说是中国人最伟大的一部小说!

        但是,清朝不允许文人用诗词戏曲小说等文学作品对当朝者批判以至辱骂。清朝的文字狱是历史之最!如果又想写,又不想获罪,该怎么办?只能溪壑分离,将文学和政治分割开,说:我写的就是一个不一般的才子佳人小说,不涉及政治!真的不涉及政治!不信你看我文中处处都有写不敢妄议朝政,不敢怨世骂时,如果你看到了肯定是你误会了,我没写那些······

        但正所谓,欲盖弥彰。他越是这样说,证明他文中涉及政治的内容越多。因为如果真的不涉及,他根本不会想到要处处顾忌,处处小心。

        如今已经不是清朝的天下了,即便妄议了清朝的朝政,诋毁了清朝的先祖,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历史人物就是拿来让后人评说的,武则天敢立无字碑,清朝几个小皇帝算什么?就算《红楼梦》中有诋毁清朝的内容,直白地说,也不会有事。

        说回诗谜。

        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

        将文学与政治分割开,写这么一出红尘游戏、才子佳人,有什么趣味呢?

        只有将这红尘游戏与政治结合,内容意义才够深远,读起来才有趣味。

        文学作品的意义,从来不是文字本身的意义,而是文字背后的意义。因为我们国家的文字是象形文字,每一个字都有他的原型与引申义,每一个字都可以是一篇小故事,一字千斤、春秋笔法等,是汉字文学独有的特点。

        名利犹虚

        名利都是虚浮的。作者和增删者们写这部书,不是为了卖给说书人赚一点微薄小利,也不是为了逢迎当政者在民间和朝廷获得鼎鼎大名。

        既然不为名利,那他们写这部书肯定会有别的目的。大家可以细思,什么目的可以让作者写完这本书之后,流传了到至少三个人的手里对其进行增删——吴玉峰、孔梅溪、曹雪芹。最后一位曹雪芹甚至耗尽心血,用了十年血泪对其进行增删。他住的地方叫悼红轩,悼念红色朱明的屋子。

        而且,这里无论是作者还是增删者,都说了“名利犹虚”,想必他们是不会将自己的大名写在书里以获取声名的。所以吴玉峰、孔梅溪、曹雪芹都可以算是笔名,或者是曹雪芹之后的增删者出于对他们的尊敬和纪念,将他们写在书里。

        但这尊敬不能变成祸害,如果不写假名,真名被清朝统治者知道了,万一真的被发现涉及政治,即便只是嫌疑,那都是抄家灭族的死罪,死掉了都要被挖出来鞭尸。所以无论出于哪种角度,这三个人应该是对《红楼梦》贡献最大的作者或增删者,但绝对没有一个是真名。

        后事终难继。

        这一个是被《红楼梦》中人疑惑的,湘云解释说:“那一个耍的猴子不是剁了尾巴去的?”

        是啊,《红楼梦》被断尾了。

        如果《红楼梦》不被断尾,就不是任人戏耍的猴子。如果后面二十八回还存在,什么风花雪月、儿女情长,都是笑话。但这怎么可能呢?后二十八回假事渐隐、真事渐显,如果继续留着,这一批作者和增删人全族甚至九族的项上人头都保不住。

        壁虎断尾求生,之后会生出来一条新尾巴。《红楼梦》增删者们断尾求生,之后编纂出了新的后四十回。

        为什么说后四十回是增删集团自己写的,又为什么说《红楼梦》后文断尾绝对是增删者们自己做的呢?

        因为《红楼梦》很不合常理。通常的小说,哪有一开篇就把结局写出来的?所有人的结局在刚出场甚至还没出场已经告知给了大家。古人不是现代人,他们是读四书五经、读诗词歌赋长大的,他们对文字的感知与运用能力比我们强千百倍,他们对猜诗谜很擅长。

        如果《红楼梦》是完整的,一个很会猜诗谜的人看到这些词曲就对结局了然于心,草草翻过大结局,发现果然如此,他还有兴趣看吗?会有兴趣对红楼梦的文字一句一句剖析吗?不会的。写文章留悬念很重要。

        如果大结局是完整的,前文可能会flag照立,伏笔照埋,但那些直接点明结局的诗谜不会出现。只有明确知道结局确实不可能面世了,增删们才会费尽心血,将结局一点一滴的细节藏在前文的诗词中。

        而湘云的调侃也证明了这一点:“那一个耍的猴子不是剁了尾巴去的?”,哪一部能留传于世任人赏玩的小说不是剁了尾巴去的?金圣叹腰斩水浒传,曹雪芹断尾红楼梦。这里的曹雪芹是增删者的代名词,毕竟谁也无法知道到底是谁断尾的,也可能是大家集体讨论出来的。

        所以这首词的全部是什么意思呢?

        将文学与政治分割开,来解读《红楼梦》这部红尘游戏,有什么趣味?我们写这本书不为名利,为的是什么大家自己想。只可惜后文无法面世,但为了求生存,让红楼梦可以流传下去而不被人道毁灭,我们只能断尾再新生。

        这之后对《红楼梦》全文的预示便告一段落。钗宝黛三人的诗谜,谜底都是风筝,探春刚要写,又被宝琴打断。证明,风筝是在为探春送行。但这几首诗谜和宝琴十首怀古诗的具体意味,日后再解读。

“姬子书”参考吴氏红学:贾探春说“窃尧舜之词,背孔孟之道”讽刺的是谁?https://www.toutiao.com/a6508277273135677956/


全新解读:湘云诗谜之“剁了尾巴的猴儿”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