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流浪地球影评:于流浪中取得大义

2023-02-15 23:33 作者:Damiooon  | 我要投稿

流浪地球这篇小说真正卓越的地方在于星际旅行的方式。对于较低技术文明来说,光速是遥不可及的一道坎,以至于很难有什么生命形式能熬得过千万年的旅途。所以大部分小说着眼于冬眠,或干脆假定有光速飞船。然而文明的保存很难仅靠飞船,更不要说要将所有个体都带走的飞船几乎相当于一颗行星。所以飞船这种方式只适合个体探索,或危难之中保存火种。文明就相当于拦腰折断或生出分支,其上长出的文明是全新的,并不等于原来的文明。假如没有光速来跨越时空,飞船上的个体必须冬眠,但这样文明的发展就停滞了。流浪地球是大气的,因为人类以文明为单位抗争世界。正如愚公移山一样,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带着地球旅行的方式不仅保留了原样文明,也不会使文明发展停滞。现世的及旅途途中的几十代人舍弃了自己的生活,只为未来的人类能有新家园。旅途中的人可以在地下城发展技术,人类文明很可能因为技术爆炸提前抵达比邻星。新太阳系的生活与旅途中的人无关,他们终生只能在昏暗的地下城学习然后发展技术去创造他们永远得不到的事物,这何尝不是一种大气,大义,一种家国情怀的升华?《与拉玛相会》提到了一种旅行方式,外星文明回归生命之汤,在抵达目的地后从生命之汤再造个体,赋予其文明的记忆。这样可以跨越的时间几近无限,同时极大限度地保留文明原样,适合纵横宇宙的探索,但文明的发展也几近停滞,所以只适合非功利的探索,是一种超脱的大气。而流浪地球中的人类没有这么高技术,所以必须有大量的人舍生取义,是一种大义的大气。可以说这两种旅行模式是最卓越的了。流浪地球电影专注于中规中矩的技术如太空电梯而忽略了这个亮点是十分可惜的。试想一下球2这样拍:去掉数字生命,开篇危难设置为《三体》中的大低谷,人类不相信逃脱,同样的不愿努力,只想在享乐中灭亡。行星发动机证明有效后人类空前团结,开始引入“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之后的危机可用原著的阴谋论,人类发现太阳无变化后怀疑联合政府,当然其证明的方式要改一改。或者开篇引出地球派与飞船派争端,然后人类渐渐意识到了大气,大义,空前团结,制订流浪地球计划。球3这样拍:人类启程后以为旅途安全,无需发展技术,于是创造先进冬眠技术准备只留下些许人掌管机器,其余人冬眠至新太阳系时代。然而宇宙是残酷的,技术停滞的人类艰难应对宇宙的挑战,几近灭亡。最后彻底领悟大义,放弃冬眠计划,用几十代人的生活创造更好的未来。最后成功提前抵达比邻星,在新太阳的光芒下地球以原著结尾诗歌的方式重生。技术发展了的人类以拉玛人的旅行方式启程纵横宇宙,赋予更空灵超脱的想象。流浪地球本身极少宏伟的想象,因为不符合人类技术设定。但也正是其主旨不需要宏伟的想象,所以在人类技术爆炸前电影不需要太多炫目的特效画面也能有震撼的效果。过度追求反而显得平庸。对数字生命这样的设定,现代哲学科学都没有足够的解释,很难想象出逻辑自洽的设定,不妨先舍去。球1专注于启程前的希望与团结,球2专注于人类如何团结与大气,球3专注于大气的升华及宏伟的想象。空灵不足,震撼有余,这何尝不是一部真正的主旋律电影?按流浪地球的设定,人类虽然挣扎求生,但只要想到了办法以全人类之力去做是很少有差错的。但引入外星人之类的不免像球2中恢复互联网一样紧张有余,自洽不足,有种侥幸之感。这样的想象过多反而会削减其紧张震撼之感。假如球3中需要想象一些危机来唤醒冬眠派的话,最好只安排一次侥幸逃生,从开始到结束危机难度递增。人类之间的分歧与斗争虽然契合故事底层逻辑,但又不免拍出战争片之感,显得带着地球去流浪这个想象有点多余。不了解前情的话就像在看一部平庸的科幻战争片。冬眠派的想法是无可厚非的,人类也不会去打压冬眠派,只有来自宇宙的危机才更契合。

流浪地球影评:于流浪中取得大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