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放再讲一讲氧化还原反应基本规律
氧化性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原子、分子或离子得电子的能力。即所含元素化合价可以降低的微粒,并能在反应中体现出来。
还原性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原子、分子或离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即所含元素化合价可以升高的微粒,并能在反应中体现出来。
价态规律:
①最高价只有氧化性,最低价只有还原性,中间价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即最高价只能降低,最低价只能升高,而中间价既可以升又可以降。
特殊情况有金属单质在反应中只体现还原性,F2单质只体现氧化性。
例1.下列微粒①Al3+ ②Cl— ③N2 ④MnO4— ⑤CO2 ⑥H2O2 ⑦Fe2+ ⑧MnO42— ⑨F2 ⑩Fe等几种微粒中,只有氧化性的是 ,只有还原性的是 ,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的是 。
【答案】①⑤⑨、②⑩、③④⑥⑦⑧。
②同种元素的不同价态之间:相邻价态之间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相邻价态之间反应符合“只相近不相交”规则。
例2.在反应KClO3+6HCl=KCl+3Cl2↑+3H2O中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
A、1:3 B、1:5 C、5:1 D、1:1
如果这样分析就会发现同种元素价态由+5到-1和由-1到0发生交叉,不符合基本规律。所以不符合基本规律。
例3.2H2S+SO2=3S↓+2H2O,S元素的化合价从-2价和+4价归中到0价。
例4.H2S+H2SO4(浓)=S↓+SO2↑+2H2O,s元素的化合价应从-2价变化为0价,从+6价变化为+4价。而不能认为是从-2→+4价,+6→0价。
强弱律:
①还原性强的物质越易失去电子,但失去电子后就越难得到电子;氧化性强的物质越易得到电子,但得到电子后就越难失去电子。这一规律可以判断离子的氧化性与还原性。例如Na还原性很强,容易失去电子成为Na+,Na+氧化性则很弱,很难得到电子。另外,Al能失去三个电子成为Al3+,但没有Na容易失去,所以虽然Al能失去的电子比Na多,可还原性没有Na强。
金属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对应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弱;反之金属单质的还原性越弱,对应阳离子的氧化性就越强。
K Ca Na Mg Al Zn Fe Sb Pb (H) Cu Hg Ag
还原性逐渐减弱
K+ Ca2+ Na+ Mg2+ Al3+ Zn2+ Fe2+ Sb2+ Pb2+ (H+) Cu2+ Hg2+ Fe3+ Ag+
氧化性逐渐增强
非金属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反之非金属单质的氧化性越弱,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就越弱。
F2 (O2) Cl2 Br2 I2 S F- (OH-) Cl- Br- I- S2-
氧化性逐渐减弱 还原性逐渐增强
②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还原剂的还原性大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用这一性质可以判断物质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强弱。如2HI+Br2=2HBr+I2,氧化剂Br2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I2的氧化性。还原剂HI的还原性大于还原产物HBr的还原性。
先后律:
“先后律”是指:同一氧化剂(或还原剂)同时与不同还原剂(或氧化剂)反应,当还原剂(或氧化剂)的浓度差别不大时,总是先与还原性(或氧化性)强的反应,然后再与弱的反应。
例5.强氯气通人到含 I-、 S2-的溶液中,由于还原性S2-> I-,所以,先发生Cl2+S2-=2Cl-+S↓,后发生Cl2+2I-=2Cl-+I2。
例6.过量的铁粉与浓硫酸反应,依次反应为:
2Fe+6H2SO4=加热Fe2(SO4)3+SO2↑+6H2O
Fe2(SO4)3+Fe=3FeSO4
Fe+H2SO4=FeSO4+H2↑
守恒律:
“质、电守恒”,质:质量守恒。电:电子转移的数目守恒。即氧化剂得电子的总数目=还原剂失电子的总数目。这是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依据,也是有关氧化还原反应计算的依据。
例7. 38.4mg铜跟适量的浓硝酸反应,铜全部作用后,共收集到气体22.4mL(标准状况),反应消耗的HNO3的物质的量可能是
A.1.0×10-3mol B.1.6×10-3mol C.2.2×10-3mol D.2.4×10-3m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