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下的新全球化(十一):楚门的世界
笔者最近在一篇公众号文章的留言里看到了如上留言,微信公众号文章的推送规则做了改变,不再按发布时间进行排序了。大概率是学习了字节跳动系列的算法推荐。你越是喜欢什么,就越是推送给你什么。有警觉的朋友高呼这是“信息茧房”。而在笔者看来,这些互联网的信息巨头的算法推荐其实已经侵害到大众对信息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那么,何为“信息茧房”?
曾几何时,当移动互联网和信息革命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全球时,人们满心以为,信息网络将彻底打破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世界变得透明。
然而现实无情击碎了人们的幻想。当个体只关注自我选择的或能够愉悦自身的内容,而减少对其他信息的接触,久而久之,便会像蚕一样逐渐桎梏于自我编织的“茧房”之中。
马修.杰克逊曾在《人类网络》一书中指出,决定人与人不同阶层和财富走向的核心有两个:一是信息,二是机会(资源)。
而现在,互联网信息巨头通过所谓的算法推荐,预留了操控信息的后门,实质上是通过控制大众的信息获取,而实现对大众的操控。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算法推荐的危害
以前我们通过搜索引擎搜索关键字,相同的关键字,呈现的搜索结果是相同的。有了所谓的算法推荐以后,相同关键字呈现的结果是千人千面。千人千面的结果加上一点心理学的操控技术,就可以完美实现对大众的心理操纵。早在勒庞的时代,善于煽动引发传播就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但是在今天、基于大数据的情绪驱动让一切变得套路化、标准化甚至科学化。此其一;
因为不再按照明确的索引规则,比如:时间顺序、字母顺序、标签这些明确的规则,过渡复杂的算法让读者处于盲目和懵懂之中,信息巨头随时随地可以夹带私货而难以被读者察觉,此其二;
因为有了千人千面的技术,商家通过购买关键字推广产品的营销手段立刻变成水货。不论是竞价排名还是联盟推广,你很难对广告效果进行准确的检验和监测。你的手机和电脑端呈现的也许是首页、首位,因为你付的是这个费用,但是实际上,因为有五个商家同时购买了首页、首位的关键字,于是乎,基于千人千面的技术,这五个商家可以同时获得原来只能一个商家才能拥有的首页、首位的权利,但是这个权利的效果只有原来的五分之一了。此其三。
见微知著,当中国最大的社交工具微信开始改变它的推送规则,就已经开启了全民进入《楚门的世界》的可能。
《楚门的世界》这个故事的重点是什么?
《楚门的世界》1999年获得了第71届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提名;金·凯瑞凭借此片获得了第56届美国金球奖最佳男主角奖。
30年前奥姆尼康电视制作公司收养了一名婴儿,他们培养他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纪实性肥皂剧《楚门的世界》中的主人公,公司为此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这一切楚门一无所知。
楚门一直生活在一座叫桃源岛的小城(实际上是一座巨大的摄影棚),生活中的每一秒钟都有上千部摄像机在对着他,每时每刻全世界都在注视着他,妻子和朋友在内的所有人都是《楚门的世界》的演员。
多年后楚门开始怀疑,他决定逃出小城,几次逃脱都失败后,楚门决定从海上离开这座小城,这时克里斯托弗在天上巨大的控制室里向楚门讲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并告诉楚门他如今已经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明星,如果他愿留下可继续明星生活,楚门不为所动,毅然走向远方的自由之路。
百度百科
估计你可能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楚门的世界》这部影片的重点是什么?笔者度娘了豆瓣,度娘了知乎,度娘了N多影评,大部分都是从文艺的视觉阐述,或愤慨、或悲哀。笔者今天尝试从商业的角度来重新进行解读。
《楚门的世界》讲述的是一个大型真人秀的故事。所谓的真人秀,其实就是被允许的窥私。楚门作为影片的主角,他所见到的一切都是电视制作公司按照剧情的设定,投喂给他的。这是楚门的悲哀!但是,作为事件的参与者,除了演员,最不应该被忽视的群体是:观众。这是之前大家忽视的一个观察角度。观众的喜好成就了制作真人秀的电视制作公司。而观众的喜好就是:窥探他人隐私。
很多人都热衷窥探他人隐私。安顿的《绝对隐私》的畅销,以及莱温斯基访谈节目的高收视率,就是明证。令人爱戴的黛安娜王妃之死,就是人们追逐名人隐私的结果。为了窥探别人、尤其是名人的隐私,有些人已经达到了接近疯狂的程度,狗仔队就是专门为了满足人们希望了解名人隐私而存在的。
窥探文化
文化是个筐什么都能装。
“窥探文化”指的是很多人描写和展示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细节,然后其他人以阅读或观看这些东西为乐趣的一种文化。“窥探文化(peep culture)”这个表达是对流行文化(pop culture)这个短语的一种恶搞,是由多伦多作家兼社会评论家哈尔·涅兹维奇首创的。
窥探文化分为两类人,一类人热衷于将自己心底最深处的想法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出去,供别人“窥探”。另一类人则喜欢守在各种渠道上及时的发现别人的各种信息。这两类人都属于“窥探文化”,但他们又有着不同:“窥探”与“被窥探”。
百度百科
窥探者
个人成长的需要:人从出生起,就怀着好奇心开始接触、了解和适应这个世界。喜欢窥探隐私,是人类的天性。
为了获得别人的关注:人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来体现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以满足被他人关注的需要。喜欢窥探别人隐私的人,大多数也是为了向别人炫耀自己“知道得比别人更多”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自我保护的需要:人为了不让自己的隐私暴露而影响正常的生活,会在打探别人隐私的同时为自己设置一道防护栏:一是在自己隐私受到威胁时用以威胁他人,二是借鉴别人的过错来完善或提醒自己。
宣泄个人欲望的需要:人在窥视别人隐私时,会下意识地把自己压抑的欲望投射到别人身上,在意念上发泄自己的欲望,在心理上得到报复性或胜利的满足。
百度百科
被窥探者
自我认知:传播的过程就是自我认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主我”和“客我”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对话。最终表现为显性或者隐性,显性表现为认同、接受、归化;潜性表现为否定、排斥、异化。
自我价值实现:一部分人期望在诉说中获得别人的认可和尊重,找到自我价值。在这个过程中“被窥探者”可以摆脱个人独处所产生的孤独感,寻找到心理压抑的释放渠道,并感受自身给他人、社会带来的价值感。
传播权力与控制欲:传播本能以及对传播权力的渴望是参与者“参与动因”的一个重要方面。
注意力驱动:“被窥探者”渴望吸引尽可能多的注意力,因为越多的注意力意味着被认可的正效应增强。
百度百科
商业的尽头是人性
从口口相传的流言蜚语的八卦,到书籍形式的秘史,到电影真人秀、电视真人秀。随着5G时代的来临,无需学习专业知识、无时无刻都可以操作的直播会把“窥私经济”发挥到淋漓尽致,而这次的新冠疫情更是“窥私经济”的强力引擎。从真人秀节目、粉丝经济到暗网偷拍,都属于泛“窥私经济”的范畴。如何更好的挖掘“窥私经济”的红利,可以参考文章底部比较推荐的部分影视作品。
从阴阳观看“窥私经济”的另一面
万事万物都有统一和对立的两面。
人有窥视别人隐私的喜好,也有保护隐私的需求。需求即商机!
《列夫.朗道:娜塔莎》是DAU项目系列电影之一,获得2020年在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
人到中年的娜塔莎(纳塔利娅·别列日纳娅饰)在苏联的一个秘密研究所中经营着一家餐厅,平日里无所事事,成天跟手底下的年轻女招待奥利雅(Olga Shkabarnya饰)闲扯所内的各种八卦。私底下,两人都跟研究所内的男性有着性关系,彼此看对方不顺眼。在一个夜晚,喝醉的娜塔莎和前来研究院拜访的外国科学家吕克·布热(吕克·布热饰)一夜纵情。她的平静生活也就此被打破,苏联国家安全部官员弗拉基米尔·阿奇波(弗拉基米尔·阿奇波饰)因此事对她进行了严厉的拷问。
百度百科
DAU项目系列电影由俄罗斯导演伊利亚·赫尔扎诺夫斯基发起,在乌克兰东部1:1搭建了一座苏联城镇, 重现了1950年代苏联社会风貌,并邀请了400位“演员”参与进来,不是表演,而是生活。
导演想要通过列夫.郎道的题材,开启一个超级庞大的实景实验,让这部电影不止是电影,而是一次人性和制度的深度实验探究,想试探人们内心深渊到底能下沉到什么程度。根据它的全沉浸式拍摄手法,剧组7X24小时运作,根本不存在拍摄计划。堪称现实版的《楚门的世界》。
DAU不是由创造给出的第一个“模拟社会”。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西班牙著名的电视真人秀《老大哥》(BigBrotheR)、电视台的FOX社会实验真人秀《乌托邦》(Utopia)都构成了类似的“社会实验模型”。
斯坦福监狱实验是心理学教科书中引用最多的案例之一。实验开始后不久,狱警开始虐待囚犯。一些囚犯有崩溃的迹象。形势越来越难以控制。2周实验原计划,必须在6天后结束时完成。
《老大哥》(BigBrotheR)是世界上的第一个里程碑式的社会实验真人秀。其主要内容是让一群陌生男女嘉宾与“室友”同住一个房间,嘉宾的一举一动都被24小时拍一整天。某集,24岁的卡洛塔·普拉多在一次聚会上喝醉了,而“好心”的何塞洛佩兹帮助她回到房间,但他在镜头前对普拉多进行了性侵犯。更重要的是,第二天,节目组邀请普拉多进入“日记房”(diaryroom,一个供玩家与观众和节目组交流的私人房间),并将她昨晚性侵的全过程广播给她。普拉多当场崩溃。
《乌托邦》(Utopia)这个真人秀无疑更有野心。Fox称之为节目电视史上最大的社会实验。然而,当观众怀着极大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实验”心态去看节目时,却发现节目根本没有按照人们的预期方向发展,最终成为一些迎合观众、挑战道德底线的奇怪狩猎表演,如争吵、肢体冲突、大量裸体等。在短暂的新鲜感之后,节目终于陷入了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