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鱼龙的真相

感谢神皇,发癫,达科塔,睡鲨提供资料




鱼龙是个广大的家族,它们往往体型小巧,嘴巴细得就像一根尖筷子,适合在水中快速运动,轻而易举的捕食鱿鱼和各种小型动物,势力遍布远洋。各种鱼龙往往是上龙、史前鲨鱼或海鳄的常规猎物,绝大多数的鱼龙都是小巧可爱的史前海豚;而少数的巨型鱼龙,则更像中生代的巨鲸,例如西卡尼萨斯特鱼龙,秀尼鱼龙等,体型巨大,性情温和,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鱼龙虽然绝大部分都硬件较弱,但也诞生了一些大型掠食强者,比如7-10米长的板齿泰曼鱼龙和食蜥海帝鱼龙。它们依旧毫不掩饰自己对鱿鱼的热爱,食谱非常多样化。

就像BBC展现的那样,深海中捉鱿鱼的鱼龙们划过道道弧线,流线型的身躯洋溢着生命的张力。鱿鱼的定义,大致就是对十腕总目的泛称,泥盆纪那会就有了,是海中各类掠食者喜爱的食物。绝大多数海爬们,十腕总目都在其食谱里占了相当的比例。沧龙兴起的时候,辐鳍鱼比较繁盛了,食谱还丰富些;鱼龙和鳍龙都要相对更早,头足类必然是食谱中极其重要的成分。而这些头足捕手中的至强者,便是喜马拉雅鱼龙。


在去年,我首先在恐龙吧发了个让大家自由创作、绘画喜马拉雅鱼龙复原图的帖子,给国产的巨型海爬喜鱼宣传了一大波。最开始是小南瓜把食蜥海帝鱼龙的脑袋放大到3米后p到了海王龙身上,再插了个鱼龙的鳍,就大致搞了一个缝合怪版的喜鱼初稿作为极端上限,抛砖引玉。吧友也在后面跟帖画了很多喜鱼的复原图,从此它的名声越来越大。其实一看这贴,就能知道喜鱼仅仅是一个信仰级的存在,代表了某些巨型掠食海爬的潜力和捉摸不透的特性。一个古生物,能碎片碎到让吧友自由发挥画复原图,可见它的材料是不靠谱到了何种程度,已经变成了涂鸦墙能随便想象了。但神奇的是越是这样飘在云里的存在,越是能得到无数斗兽者的追捧。

我当时发的第一版,下图这三个全部是极端上限重建。克柔龙是按照滑齿龙复原,滑齿龙头身比没克柔龙大,脖子更长。按滑齿龙外形套,昆士兰克柔龙能到11.5米,比正常估测大一些。而霍夫曼沧龙头骨按照浮龙造型重建则能非常大,也就是原先17-19米的由来。喜鱼20米也是跟它们差不多逻辑的极端重建,都相当于封顶上限。三者对照也给人一个大致的概念。
但万万没想到,竟然有人把这个反而当成下限了。后面吧友画的喜鱼一个比一个大,彻底开放成胡乱想象。然后还拿那些自行想象出来的喜鱼ps图片去各种踩保守复原的沧龙上龙,神话便逐渐展开。

直到白菜大佬绘画的战斗型喜鱼复原出炉,发在了我那个帖子里并广为宣传,便给喜鱼未来的神话之路打下了外形形象上的基石。就像当年的侏罗纪公园3,一个现实中并不存在的、威猛凶暴的强悍猛兽形象,给棘龙后世的复原铺了一条不归路,甚至还对棘龙后边的学术研究造成了极大的路线偏差。

不过棘龙的造神之路好歹还有科学家的支持,一路走来,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恐龙文化,比如后面的侏罗纪世界3可能就有战神棘重现,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喜鱼的造神之路,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民科。那个身长20米、满嘴巨齿、专吃大型海爬、永世不嘬鱿鱼、能与梅鲸巨齿鲨试比高的神兽大鱼龙,其实没有任何文献支持,没有任何科学家知晓世界上还有这么牛逼的玩意,关键是还被当真了。。。
甚至这样的错误复原还误导了谷哥,评价喜鱼为血盆大口满嘴尖牙,其实并不正确。

喜马拉雅鱼龙的头骨残缺得很,后脑勺完全没有,前面也全部散架子了。数据的话仅有前上颌骨、左侧颌骨、右侧颌骨残段的长度,和保留了多少颗牙齿。头长2.5~3米之间的复原都行,因为下颌散了,可以参考一下西卡尼的颅型。
掠食性鱼龙食蜥海帝颅型咬力不错,后颞孔发达。下图是神皇那时候发的,其实不难看出,喜鱼的牙齿非常小,比起食蜥海帝鱼龙的满嘴大牙可谓天壤之别。

世界上最大鱼龙,西卡尼本身脑袋只有2.5+米,就是因为西卡尼也是一个特别短的吻部。早期研究的时候直接按秀尼鱼龙头型复原倒算,弄出过4米多的乌龙。可见大型鱼龙的头型差别还是很大的,在没有专业研究建模重建之前,碎块喜鱼头不会有很准确的数据。


2020新种豪夫鳍鱼龙的论文里把海帝鱼龙和喜鱼放到了姊妹演化支。具体是拿了一些早期鱼龙当外群,在建立的系统发生树里,喜马拉雅鱼龙可能因为头骨的掠食特征被认为和食蜥海帝鱼龙接近的可能性较大。系统树的原意在于喜鱼和海帝构成了一个独立于杯椎鱼龙和萨斯特鱼龙的演化支。
食蜥海帝鱼龙被认为有可能属于杯椎鱼龙科,年代为中三叠世安尼期(当然也更可能是独立演化支)。而喜鱼的颅后骨骼更支持它属于晚三叠世的诺利期,两者之间年代差了超过2000万年。可能有近似处,但也不会完全一样。

牙齿尺寸和其他掠食者的对比(非食性对比,仅比较牙长度)
喜马拉雅鱼龙化石保留了一整颗牙齿。因为它的齿骨从中间裂开了,又磨损,一侧牙根露出来甚至脱落了。因此露了一颗完整度牙,整个牙长13厘米,齿冠外露的长6厘米。我当时看到这数据就惊了,大型东北虎的牙全长都有15厘米,外露齿冠有8厘米。也就是说喜马拉雅鱼龙的牙还不如东北虎的犬齿长。。
目前最大的霸王龙牙齿分别是ANMH 5027和LACM 23844的,齿冠珐琅冠14厘米长,后者的则有12厘米长(牙全长都未知,比这个长得多),比起喜鱼6厘米的齿冠可是长出太多太多了。
恐鳄ANHM 3073的牙齿和霸王龙5027的差不多大,尤其是前上獠牙,也是这个级别。
甚至是棘龙4047最长的外突那颗獠牙,也有起码10厘米以上的齿冠。
这些5-10吨的掠食者,牙齿已经起码达到或者超过喜马拉雅鱼龙的级别了,而喜鱼的体重可能有30吨。可见喜鱼的硬件还是用来捕食一口可以吃下去的猎物的。再看喜鱼的颌骨(几乎所有鱼龙都是),又薄又扁,无论哪点都不是个捕食巨型猎物的料,而且喜鱼那边也没有任何大型猎物,目前发现的动物都是它可以一口吞下的。

可能有人抱着侥幸心理,说这颗牙可能是后面小牙吗?但可惜,这牙是嘴中间靠前位置的,虽然不是最大的,但也是比较大的牙。根据牙槽推测,最大的牙齿可能齿冠10cm长,6cm宽,这样大概有4颗左右。虽然对于这样体型的动物来说仍然是米粒牙,但也比其他牙齿大多了,起码嘬鱿鱼足够用。整个上颌骨预估有17颗牙齿,可能也就前面4~5?颗比较大。其余基本就是6cm齿冠那种,下颌和末端的牙还要更小。

D是齿骨,其余3块分别是50cm的前上颌骨(7牙),85cm和上颌骨(12牙),90cm的(保留10牙,作者估测全长140cm,保留17颗牙)。齿骨牙齿比上颌和前上颌牙齿看上去小很多。上颌骨牙槽有俯视图,能看到牙槽还是不小的,只是配不上它的体型而已。
喜马拉雅鱼龙吻部就比霍夫曼沧龙整个头骨长了,前上颌骨和上颌骨有不少牙齿是保留完整的,有些是因为牙齿没有长出来或者原化石保留状态是颌骨方向反了,应该是大牙靠前(前上颌骨牙齿较大,和颌骨上的大牙齿大小一致)。


喜马拉雅鱼龙还有脊椎,能大概算出躯干长度。
那么喜鱼到底有多大呢?也没什么准确的结论,浮动很大,之前的视频羊驼龙娃都已经介绍过它了。早先论文给出的唯一数据:喜马拉雅鱼龙体长为12米,但这是进步鱼龙的造型,应该不正确。喜鱼颈椎和S椎比秀尼鱼龙最大个体大,略小于西卡尼萨斯特鱼龙。总体看喜鱼22.5cm的颈椎大概是西卡尼鱼龙长度的90%左右。而身为已知最大最完整的鱼龙化石,西卡尼萨斯特鱼龙的大半个头骨和身体脊椎都有,头体长约11米多。尾椎则缺失了大半,因此目前无从得知其准确全长。


根据论文里的描述,给它加了大部分尾椎,估得全长为21米,体重30-40吨。但根据其他较短尾巴的复原图,就只有17米了。很明显通过肋骨就能看出西卡尼萨斯特鱼龙非常苗条,是修长的巨兽。和肥壮的秀尼鱼龙截然不同。不过因此也不见得跟秀尼鱼龙这样超短尾巴,个人还是支持西卡尼21米。而喜鱼比西卡尼略小,按不同尾巴比例大概就是15-20米长左右,下面根据睡鲨和神皇上帝复原的喜马拉雅鱼龙剪影,大致展示一下它的尺寸,可能重30吨前后。

喜鱼225mm宽的颈椎,S1椎体(也可能是桡骨)大概230+mm,海帝鱼龙一般背部脊椎在100mm左右,大2~2.2倍左右吧。按海帝鱼龙9.8米活体顺弯,脊椎之间关系按2.73次方的话,喜马拉雅鱼龙是20米,如果按2.125次方是17.5米左右。
由于喜鱼化石实在是缺乏,不同复原方式也是五花八门。根据最近出的系统发育可参考杯椎鱼龙和食蜥海帝鱼龙,但是估计会有时效性。如果广撒网,那就参考多种三叠纪鱼龙类,如贵州鱼龙,混鱼龙,杯椎鱼龙和萨斯特鱼龙。
理论上,喜马拉雅鱼龙可能更接近典型的三叠纪鱼龙形态,之前好多人都说喜鱼长得很像沧龙,比起进步鱼龙的纯鱼型,早期鱼龙还真那么一点沧龙的味道,但总体还是不同的。跟霍夫曼沧龙横向对比一下,显然区别不小。只不过它俩都比较瘦,但又都没有瘦到面条的程度。以前没少听说喜鱼轻松腰斩沧龙上龙,实际上嘛明显是不可能的。它们见面估计也就各自试探几下相互离开了。


绝大部分鱼龙,都是细嘴筷子夹,吃很小很小的猎物的。但也有些鱼龙能捕食大一些的猎物。在2.3亿年前,一条5米长的贵州鱼龙杀死了一条4米长的新铺龙,对方的体重约是自己5分之一,并且鱼龙自己脖子也断了,这成为它的最后一餐。可见正常情况下鱼龙是没有能力杀死自己1/5的猎物的,而且贵州鱼龙的脑袋很大,大部分鱼龙还没有贵州的大脑袋,更加是只能嘬小鱿鱼的。牙齿没有刃的贵州鱼龙靠蛮力掰断对方,然后自己也死了。一般鱼龙切割不了,只能硬吞,容易出事。而喜马拉雅鱼龙的牙有一定切割能力,有菱边,但是也有"纹路槽",类似于上龙牙齿(但是切割软组织能力强一些)。和恐龙比较,可相当于切割能力强化版的棘龙牙。牙齿是直的长,那么切割角度会比斜着的上龙好一些。牙釉质厚大概是切割硬物多一些,霸王龙和虎鲸牙釉质厚度就一般般了。喜马拉雅鱼龙同地方发现过弓鲛,可能也会吃捕食之。反正都是一口就可以吞下去的东西。

按这两年的分类树,把喜马拉雅鱼龙放到靠近杯椎鱼龙的位置。按杯椎鱼龙复原,可能会更主动捕食其他海洋爬行类吧。但杯椎鱼龙的硬件特别差,小头细嘴长身子,只能捕食很小很小的脊椎动物。
喜马拉雅鱼龙的牙釉质厚,不过吻部窄,甩头撕咬的话和切割方向对不上,可能更类似魣那样反复咬,把猎物剪开。当时的头足类大家伙可能就只有大王鱿级别的巨型幽灵蛸,还有箭石,但体型不大。最大的4米的巨箭石是白垩纪的。加上鱼龙舌骨还不适合吸,吃鱿鱼的话也得吃些适中大小的,特别小的只能塞牙缝。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喜鱼的生境里不仅没有发足够大的大型头足类给它吃,也没有足够大的脊椎动物给它吃,食物未知。或许曲龙共巴组比我们想象的繁荣,只是没发现。
那么喜鱼能靠体重优势杀死大型上龙级别的对手吗?它俩互相咬躯干也就攻击鳍肢效果大一点。海爬躯干厚,还有肋骨,不太容易伤到内脏。白鲨咬象海豹能横锯的,可以咬下一块很干净的伤口,虎鲸往往是很长较深的撕裂伤(但是不容易伤到致命核心)。反正喜鱼食物上限基本不会超过5吨,让它对付那些大海爬还是算咯。
主食应该从营养级考虑,毕竟海里资源分布要看地点,有些远海是很贫瘠的。不过不会单纯吃鱿鱼,否则如果只是吃个现代南极中爪鱿体型的鱿鱼,现抹香鲸\西卡尼那样那样就可以,夹死以后吸进去。能切割的类似平齿龙\霍夫曼那样,稍大的猎物虽不是主食,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主食60~70%鱿鱼和小鱼,吃30%~40%的其他东西也不奇怪,上龙也有也吃很多鱿鱼。例如巨游龙。

总归,对喜鱼的概况就是仨字儿,不确定。目前来看它是最大的狭义掠食海爬,也是鱼龙家族里体型名列前茅的成员。但可以肯定的是喜鱼绝不是“不吃鱿鱼,专杀大型海爬的神兽”,就没有任何海里的鱼龙会不吃鱿鱼的,除非它不是鱼龙。喜鱼有太多太多的未知,如今基本就相当于一块白板。也许它未来会带给我们惊喜,也可能是失望和感叹。但无论如何,希望那些到处拿喜鱼斗兽的粉丝不要再侮辱这个我国出土的大型海爬了。喜鱼不是神,不是斗兽机器,更不是用来标榜自己爱国的。我们应该赞美的是我国科学家的研究,学术的发展,而不是无脑夸大那些在亚洲大陆都还尚未成型时,恰巧生活在我国土地上的古生物。



鱼龙嘬鱿鱼吗?没有不吃头足类的鱼龙,但并非全都只吃头足类。而且咬碎菊石根本不是什么夸张的事,咬碎一个半米直径的菊石,只需要一万牛左右咬力就够了,相当于一条大型马来鳄都能做到。其实牙齿真正特化吃菊石的鳄鱼是君王马奇莫鳄,嘴比恒河鳄还细,照样专业碎菊石壳。只能说,有些鱼龙连大的菊石都咬不动,只能吃小菊石。

甚至,有时候鱿鱼反过来嘬鱼龙(确信)。
在美国地质学会(GSA)年会上,马萨诸塞州霍利克山学院(Mount Holyoke College)的古生物学家马克·麦克梅纳明(Mark McMenamin)指出,这些散乱排列诡异的鱼龙脊椎,可能被一只大型头足类动物杀死,扭曲并摆动。最初在内华达州柏林鱼龙国家公园发现,我们认为一个合理的解释是一个更大的捕食者袭击了,这样的排列方式不可能是天然形成的。
这样海怪般的巨型头足类可能长达30米,它对巨型海洋爬行动物鱼龙造成严重伤害,要么淹死了它,要么折断了它的脖子。研究人员声称,他可以通过检查骨骼上的位置和吸管痕迹来判断这一点,这似乎可以证明。
这样的推测,尚未获得普遍认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