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漫橘林路》第四章 学习生活(不耍流氓的学习) 4.3 汉语(拼音)的英化借鉴与融合
[迷鹿遇森迷路遇森·个人原创小说]《曼漫橘林路 》(正式用名) markdown 版本 2021年3月8日 Bilibili 发布连载



第四章 学习生活(不耍流氓的学习)
4.3 汉语(拼音)的英化借鉴与融合
林墨桔的汉语拼音能力一直都很好,并没有因为不在一二年级了就生疏了,反而越来越好,甚至有些痴迷。她能够清晰准确地将它们拼写出来,读出来,一个个分开念出来,并不会用英文字母的读法代替,或者将它们混淆。
很奇怪的是,她的同学,却需要借助英文字母念法才能够准确的拼写出来,虽然林墨桔能够接受他们的方式,也能够理解他们在说什么,但是理解不了他们的大脑和思维为什么会拒绝汉语拼音的分开读写。而且当林墨桔用标准且准确的汉语拼音字母读出拼音里每一个组成的时候,她和同学就像互相看着对方是怪物,一个不理解她在说哪个,一个不理解对方辨别错乱。可是日常中每说的一个话一个字都是完全遵循汉语拼音的啊。
[这一段可能有些人能够理解,有些人不理解,这里举个具体的例子吧。拿林墨桔姓名中的“林”举例:
林:
汉语拼音:lín,整体读法:lín,分开读法:l+ín(顺便带上声调),汉语拼音字母拼写:l(汉语拼音字母读法)+ i(同上)+ n(同上);(林墨桔属于这种,心里也倾向这种。而且她觉得不能只有在小孩子身上注重这种教育和指正。)
不能够准确说出或分辨的人则会变成这样:
汉语拼音:lín,整体读法:lín,分开读法:l+ín(顺便带上声调),然后汉语拼音字母拼写就变成了英语字母读法拼写:l(英语字母读法)+ i(同上)+ n(同上),就像是拼写英语单词一样,直接就顺口出来了。(林墨桔的朋友、同学大多属于这种,有时为了方便他们理解,她也会选择这种。)
其实除了拼音,在书写的手写上,汉语拼音字母和英语字母还是有些不同的,其中i、p、f、d、k、h、j、l、q、x、y等还是在细微上有着更明显的区别的。
(这里还是请用纸笔写下来,以便于更直观的视觉理解,而非抽象的思维理解;看看汉语拼音字母和英语字母在手写上的细微的区别。
说不定以后在教自己宝宝的时候,就能够理解自己对于书写规范的要求原来是存在着思维的差异的,可能自己都没有注意到呢。宝宝如果写不好的话,不用着急哦,可以跟他/她说说字母中的这些可能别人没注意到,老师也不会教的小故事哦,说不定他们就能更好的理解了。另外就是现在的小孩子从小就开始双语学习,可能他们也感觉过奇怪,但是又搞不懂自己奇怪在哪里呢。帮助他们发现这些真实存在却又细微的小奥妙吧,学习的兴趣说不定就可以这样开始啊。真的很奇妙对不对?)
甚至人们会将书写(手写)习惯也带进书写中,不过日常生活中已经没人注意这些了,连考试的时候也是不那么严格标准的。
还可以拓展一点的就是:
有些人在听到“林”这个字的时候(先音后字),可能还会问是前鼻音还是后鼻音。他们容易将“lin”和“ling”混淆,很多叫“麟”和“凌”的人会被弄错名字,其实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区分对lín和 líng。
有的时候也有人不问前鼻音或后鼻音(林墨桔这点能力就不好),而是问有没有g(直接跳跃到了关注最根本的区别)。关于“g”,一些人会用汉语拼音字母的读法问,一些人则用英语字母的读法问。(林墨桔就属于那种会这么问的,而不说什么前鼻音后鼻音,虽然基本上她都能够听辨出来别人说的是什么,但是不代表别人的发音一定是标准的。]
那么除了这种有些尴尬的两种语言的相处之外,还有没其他的呢?
有一天林墨桔脑中突然生出来一个莫名的想法。她问一位哥哥,为什么汉语拼音和英语有着相同的字母?要知道那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怎么有着相同的字母的呢?又是怎么用着相同的字母来作为语言的辨析和学习的呢?怎么可能有着这么巧的事呢?
从小他们就被教学着aoe(汉语),然后还有abc(英语),一遍又一遍,不断地纠正不断地改进,还可能被骂了很多次的笨。可是从来没有一个老师甚至没有一个人,告诉他们语言本身的故事。也没有一个同学在课堂上好奇而举手发问。这是多么悲哀啊。他们被不断灌输灌输再灌输,要学习,要好好学习,就算心里有了疑问,也可能因为和学习无关而将它们抛到九霄云外。这又是多么悲哀啊。可是,什么才是真正的学习呢?什么才是对学习好的,有帮助的呢?
这位哥哥也给不出答案,尽管那个时候,他已经是高中生了。
所有的答案都可以用林墨桔从小就被教的“记事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来解释。也就是后来英语中常说的“5W1H”(when、where、who、what、why、how)。林墨桔向别人问了,没有得到答案。她没有再问,因为她不知道该将这个幼稚的问题问谁,或者以怎样的方式得到解释。它成了林墨桔心中的一个带有“?”(问号)的宝贝。
首先汉语拼音并非本土发明,而是外来引进。其发展经过勒一系列的过程,经历了很长的时间,俨然是一个“历史”。谁又能想到它竟然和每个中学生都在历史课本上学过的甲午战争、《马关条约》有着密切的关系呢?谁又能知道它离我们并不远,有所成也就是在建国之后呢?有谁熟悉它的出生成长像对我们爸爸辈们那么熟悉呢?
谁能明白它完成了民族语言的统一和发展的成就和意义呢?谁能懂得它将汉字输入计算机,这个后来才发展出来的新兴高科技,能如英文输入般直接、便利呢?谁又能想到这种方便中国人和汉语学习者的拼音体系,会在国际化舞台上开辟和争夺一片英语天地呢?
Chinglish,一个词,解释、包含了汉语和英语的所有关系。没想到两种语言,竟然有着这么伟大的融合。
林墨桔当然解决了这个疑惑(指”为什么汉语拼音和英语有着相同的字母?“),没有问任何人。这个疑惑的解决,是一个迟来的满足。当别人在用着电脑玩耍或者学习的时候,林墨桔也会玩耍或学习,她还会顺便查阅一些这种带有明显私人兴趣和利益的疑惑。就算是普及它们也并不会提高大众生活,不会产生影响,所以大众不在意它们吗?
如果说没有人教会林墨桔对这种微不足道的东西在意,那么她自己教会了自己在意,以及怎么解决它们。虽然它们并没有给林墨桔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帮助,却帮助了她更好地理解生活。生活原本就是私人的个人的,不是吗?
关于文字,林墨桔知道还有很多很多的小故事是她不知道的,这不代表她会陷进去,从此成为一个学者或者研究者。她也相信会有很多人和她一样,没有那么旺盛的好奇心和求学心。不管怎样,重要的是,他们都得益了语言最大的便利,交流、沟通、表达。这些,就足够了吧。
如果说因为这些而对语言有着特殊的好感和敬畏的话,那么是否会从这方面出发而将它运用到生活中的与人相处和情感发展上呢?中学时候的林墨桔,还没思考过这个问题,更不知道它是否会给自己带来美好的礼物。
高中,林墨桔换了英语老师。之前的英语老师也进了高中部,教其他班的学生。林墨桔的新英语老师,有着一个和某位著名作家很容易混淆的名字。这位新英语老师很喜欢林墨桔,更重要的是,她和林墨桔的初中英语老师还成为了好朋友。
高中三年,林墨桔在英语老师的关怀下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没有辜负她对自己的期望。让林墨桔感动的是,她希望林墨桔能够当英语课代表,但是那个时候林墨桔已经是其他的课代表了,还顺带兼职了一个课代表。再当,就不合适了,何况她并不是班级里成绩最好的学生。最后,林墨桔和英语老师选定了班级里一个英语还不错的女生,这个女生后来还曾是她的同桌。她们一同有过一段快乐的时光。
不知道是英语好,还是天生的第六感,在英语课堂上,林墨桔最敢和其他同学叫板。有时候老师询问该选某个答案的时候,林墨桔和其他的一些学生一样,会说出自己的答案,有的时候她只等着答案。遇到了林墨桔确定,而同学们说出不一样的答案的时候,就算自己错了,她也会坚定自己的答案,从而班级里会形成一股响亮的呼声在叫板对阵。她不会因此退却,一个人的声音好像就能势均力敌。这种情况经常上演。
林墨桔是认为自己选择了正确的答案(她说的答案是正确的),而不是她是正确的。而同学们则是为了证明她不是正确的,或者被枯燥的学习激起了斗志。对或错都无所谓,她只要知道了、弄明白了为什么正确,或者为什么错误就行了。而同学们赢了她,就好像赢得了一场战役一样。回想起来,真得很好笑。
陆曼其说怪不是回答问题的时候,她要么不说话,要说话就那么坚定,有种毋庸置疑。但是在一些人看来则是固执,林墨桔知道,不过她无所谓。因为,她明白自己的态度。至于有时候会造成一些误会什么的,林墨桔觉得自己并不能为了那些误会不产生或者解除而投入或转移了主要精力。就当是副作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