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奉祖先是迷信吗?
对于信仰的组成形式,很多人有不同的理解,但信仰不局限于所谓的宗教或者组织。华夏文明的信仰本身,其实是超越宗教以及组织的信仰,我们耳濡目染说看到的,就是文明和文化。
在华夏大地上,从远古的传说到后世的诸子百家,基本都没有全知全能造物主的存在。我们所谓的盘古开天地,是后世才增加进入到我们的神话体系,不具备参考性。
如果远古传说,从女娲造人开始,是母系社会的延续和久远记忆,在这里,是对女性的尊重和延续,造人就是新生命的延续。
伏羲氏和女娲氏的合流,在文明传承上是文化本身的交流交融,是祖先崇拜的延续。以至于后世,三皇五帝崇拜,构成了华夏文明敬天法祖的基本思想。
所谓敬天,敬畏天地,而不畏惧全知全能的神,所谓法祖,继承祖辈的志向,延续辉煌。可以说文明的起始阶段,就已经摆脱了奴化思想,着眼人的思想与人的发展,体现了对人的尊重。

当然,在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包括延续到现在,都有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和阶级的区分,但不影响人的本质,人可以为祖,人可以为神。
我们古人讲得更多的是承负,而不是个人的因果。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就是这个概念的体现,而不是说每个人的轮回。一代代人努力,一代代人发展。
在这种不断延续的基础上,我们发展文明、文化以及宗教我们的思想体系受此影响。无论是诸子百家还是儒释道,都是在这个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对华夏文明的认同和对祖先的认同构成了这个信仰的主体,也构成了这个文明所承载的根本。
这个根本让我们了解了我们为什么为人,我们从哪里来,在做什么,到哪里去。我们从始至终,都是祖先的子孙,而不是造物主的奴隶。
当然,每个文明对于世界的认知不同,对于世界的了解更不同,哪怕科学解释不了的存在,每个文明都有自己独特的解决方式。
历史所承载的非常厚重,而文明需要人情味。这种人情味就通过民俗文化传播下来。

感恩天地感恩皇王水土,感恩父母感恩朋友,这种感恩的思想超越了个人,更超越了时间。我们所有的民俗仪式和宗教仪式都在体现这个观点,包括咱们了解的化太岁。
很多人说太岁神是坏的,化解掉就好了。根本原因不是太岁神是恶神,所有的太岁神都是老百姓能够记住的人。当流年太岁不利的时候,我们恳请太岁神庇护,让他们帮我们化解副作用。
我们感念他们的功德,他们也是我们华夏文明的先贤,包括供奉的这样那样的神仙。
为什么做神仙呢?没有做坏事成神仙的,哪怕他们神通广大。要么神仙有功德,要么神仙有智慧,要么神仙有慈悲,要么神仙为华夏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老子、孔子的智慧,华佗、孙思邈的医术,关羽的忠义无双,岳飞的精忠报国,超越了时间,这些才是我们应该记忆的东西,我们利用各种形式表达对他们的感恩之情,融汇到我们生活中,构成了我们的文明体系。
敬天法祖,法得是什么祖呢。不是说庸庸无为,更不是说唯古是从,更不是抱残守缺。是把老祖先、圣贤的精神传承下去,学习他们好的一点。

就比如岳飞和秦桧,我们不能说岳飞所有的事情都对,也不能说秦桧没有做对过一件事情,但是,从历史从文化的角度来说,岳飞的精忠报国和秦桧的卖国他们的正反面,是他们的阴阳对立。
我们就需要岳飞站着,我们就需要秦桧跪着,这就是我们的价值观。老百姓很简单,也很复杂,很多时候,把简单的事情说复杂简单,把复杂的事情说简单难,老百姓不愿意多想,就用自己的信仰投票。
把他们归纳到法祖的体系中,传承他们的精神。至于说的敬天,我们讲究敬畏天地,但是不屈从天地,天地之间的万物为我们所掌控,我们所认知。敬畏天地,意味着不破坏天地自然的规律,顺应天地,是从人的角度出发,让天地万物的变化更符合我们的生活方式。

大道的载体是人,无论天道还是人道,本身就是我们的理解,我们的文明把敬天法祖以各种形式存纳在我们的文明中,因为华夏文明的不同之处,因为华夏文明的魅力,我们与别人不同,这就是关键。
我们不忘记来处,珍惜当下,不寄托虚无缥缈的天堂,做好我们自己,就是我们的信仰所在。
这个世界,以我们的方式来理解,以我们的方式来感恩,才是完美的,我们的优秀不仅仅来源于祖先,更来源于我们,感恩并前行,一代代比一代代生活的更好,就足够了。

(明日黄历)